分享

省图藏宋朝刻本《韵补》——这是最早的古音韵学著作

 12345csdms 2022-07-27 发布于湖南

2022-07-27 10:14东北新闻网

关注

辽宁省图书馆收藏的《韵补》这本五册著作既有历史价值,又有学术价值。作为保留较为完整、有关古音韵学最早的刻本,《韵补》始刻于南宋,后几经辗转流入清宫。编著者吴棫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却潜心钻研,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古音韵学名家。

省图藏宋朝刻本《韵补》。

壹 受到宋朝以后历代名家的关注

辽宁省图书馆珍藏有五册古籍《韵补》。作为中国较早研究古音韵的著作,《韵补》所引材料繁杂,结合了《诗经》《易经》《楚辞》及其他50余种著作的韵语材料,将古今读音不同的字,用“反切”的方法标注出古音,并对该字进行注释,然后将这些古音放在唐宋时期通行的206个韵部之下。这部古书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同样重要的学术价值。

说其历史价值重要,是因为这套《韵补》刻本始于宋朝,距今已经有900余年,作为南宋刻本,其本身就是无价之宝。《韵补》经多位藏书人之手,后来进入清宫,藏入“天禄琳琅”阁。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的名义将古书运出宫外。伪满时期,包括《韵补》在内的一批“天禄琳琅”藏书被运送到长春,在此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韵补》几经辗转,最终被辽宁省图书馆收藏。“辽宁省图书馆所收藏古籍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居前,也和清末这段历史有关系。”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说。

就学术价值而言,这套《韵补》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古音韵学研究的先河。换句话说,古音韵学研究的第一本著作是宋朝吴棫编著的这本《韵补》。不仅如此,吴棫关于古音韵学研究的著作还有多部,但能完整保留至今的,也仅剩这套《韵补》。

也正因为如此,宋代之后,包括朱熹、杨慎、顾炎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理学家、古音韵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十分关注《韵补》,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评价。“对研究古音韵学的学者来说,《韵补》是必须要关注的一本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汪银峰说。

《韵补》在后世有很多的版本,如元刻本、清影印元抄本、清抄本等,《四库全书》中也抄录了这套《韵补》。省图书馆珍藏的这套《韵补》是最早的刻本。

之所以在多个版本中能确定这套《韵补》为南宋初年浙江嘉兴刻本,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这套书中刻有毛昌、周彦、洪新等一些著名刻工的名字。“刻工之所以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书籍上,一方面是他们领薪水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管理方对刻工追责的依据。”刘冰说,这些人是南宋著名的刻工。

《韵补》的编著者吴棫,生于北宋,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在书中,吴棫自称“武夷人”,也正基于此。

《韵补》内页。

贰 编著者因为得罪秦桧而遭贬谪

《宋史》中没有吴棫的专门记载,有关他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

20多岁成为进士后,吴棫一直没有求官,后来他与当时的名门孟仲厚的妹妹成亲。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吴棫被任命为太常丞,主要负责宗庙祭祀礼仪等具体事务。

与吴棫同时期的宋人徐蒇(读chǎn)在其著作《诗补音序》中,曾简要评价过吴棫:“长鬣丰颊,危冠大带,进止闲暇。中和温厚之气,睟然见于色;仁义道德之旨,蔼然形于言。”这几句话描述出吴棫的模样:长着长胡须,他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具有君子的温厚与和蔼。同时,书中还讲了吴棫另外一件事,因为冒犯了宰相秦桧而被贬谪。这件事也被南宋著名史学家王明清记录在了《挥麈录》中。

根据《宋史》记载,绍兴十二年,南宋与金议和后,“金主许归梓宫及皇太后”“谴孟仲厚为迎护梓宫礼仪使”。因为当时吴棫既是孟仲厚的妹夫,同时也是朝廷中负责宗庙祭祀礼仪的官员,因此,他也参与到了迎接梓宫和皇太后的这件国家大事中。

《宋史》这句“金主许归梓宫及皇太后”虽然简单,但却与代表着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事件有着紧密关联。北宋徽、钦二帝被金国掳走后的第八个年头,即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宋徽宗死于五国城(现黑龙江省依兰县城西北部)。“金主许归梓宫”,说的就是金国皇帝允许归还宋徽宗的棺椁和皇太后。

在这件重大事情中,吴棫和当时的南宋宰相秦桧发生了争执。秦桧认为,因为涉及迎接皇太后,南宋皇帝迎接时要身着吉服,作为礼仪官员的吴棫对此却不同意,他认为皇帝应该先穿凶服迎接梓宫。此事不久,吴棫被罢免。

绍兴十四年(1144年),秦桧大兴文字狱,排除异己,大批朝臣因言获罪。作为妹夫的吴棫为孟仲厚代笔上书辞谢,因为在言论中被认为有讽刺的言语,于是受到牵连,第二年,吴棫被贬谪至泉州。

虽然吴棫在仕途上坎坎坷坷,但他饱读诗书,博学好思,在远离官场后潜心做学问,相继编著了《书稗传》《韵补》等书籍。

叁 古人为汉字注音想尽了办法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古音韵学感到陌生,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研究古音韵学的学者众多。”汪银峰说,中国的传统语言学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其中,音韵学又包括了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分支。

古音学中的“古音”一般指上古音,从历史时间上进行界定,“上古音”是指周、秦、两汉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宋朝人吴棫编著的《韵补》就是一部运用《诗经》《楚辞》等上古时期的韵语材料来考察古韵的古音韵学著作。

“按照时间轴线进行梳理,你会发现,汉字注音方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汪银峰表示,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拼音方案始于1958年,这一年,随着《汉字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拉丁字母式的拼音开始全面推行,但实际上,在1958年之前,中国汉字的注音方式并非如此。

追根溯源,古人最早学习汉字采用的是“直音”这种标注读音的方式。所谓的“直音”,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同音汉字为另外一个汉字标注读音。但是,“直音”这种方式存在弊端,那就是标注其他汉字的这个同音字如果读者也不认识,就造成了阅读障碍。这种情况下,汉代出现了一种名叫“反切”的读音标注方式。

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取上字声母,取下字韵母和声调。比如说“冬”字,在反切中标注的是“都宗切”。也就是说,“冬”字的读音,取“都”的声母“d”,取“宗”的韵母和声调“ōng”,这样由“都”和“宗”两个汉字相拼,就可以知道“冬”字的读音了。

始于汉代的“反切法”作为主流读音标注方式,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也带来了拉丁字母,一些传教士用拉丁字母给中国汉字注音,这种方式启发了中国人。

1918年,当时的北洋政府根据西方传教士的这种注音方式,正式发布“注音字母”。当时这种“注音字母”既不是现在常见的拉丁字母式的,也不是单纯的符号式的,而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中取24个声母和15个韵母用来标注汉字读音。1930年,“注音字母”更名为“注音符号”。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便于群众快速识字,1958年颁布《汉字拼音方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拼音标注方式,而之前的“直音法”“反切法”“注音符号法”等,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手记

今天,我们为何要研究古音

在采访前,我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沿着这套《韵补》,顺藤摸瓜般地打开另一个未知的视野:音韵学。

此前虽然对音韵学略知一二,但没想到这门被称为“绝学”的学问,却是一把打开很多历史疑问的金钥匙。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汪银峰教授就举了一个小例子,加快了我对“金钥匙”的理解。

他说,中国有一句俗语叫“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把自己的孩子舍出去,才能把狼抓住。但实际上,这句话中的“孩子”应该是“鞋子”,因为在古音韵中,“鞋子”的发音类似于现在的“孩子”的发音,久而久之,就讹传成今天这句话。

而如果按照“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的原意理解,这句话其实说的是为了捕狼需要付出辛苦,只有付出磨坏鞋子的艰辛,才能最终大获成功。由此告诉人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而非抛弃掉自己的最爱,才能获得成功。

再比如,在山东省一些地方有“李哥庄”“王哥庄”的地名,一些人认为,这些地名中的“李哥”“王哥”是因尊称而来。实际并非如此。这里的“哥”其实是古音“家”的发音,也就是说,这些地名原本叫“李家庄”“王家庄”,但后来叫得久了就产生了模糊,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地方写法。

音韵学对地名、俗语的“纠偏”只是让人豁然开朗的内容之一,如果对音韵学深入研究,我们还会对唐诗宋词产生新的理解与认识。

我们现在都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发音来诵读唐诗与宋词的,但实际上,我们现在一些读音已经与古人当时写诗词的读音产生了很大不同,我们比较熟悉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的“斜(xié)”在古诗中要读成“xiá”,就是最好的例证。

如果现代人按照古人读音吟诵诗词,我们可以发现,诗与词中潜藏着音乐性,并充满了韵律之美。我们可以借助铿锵有力与低沉婉转,体会到诗歌所表达出来的充沛感情。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充分理解了某一首诗词的表达意境、创作背景、情感寄托等基础之上,增加对这首诗词新的感悟。

当然,音韵学的价值与钻研意义并不止于此。当我们真正掌握了音韵学,它就会像一把钥匙,让我们对古人和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所以,在工作之余,研究研究古音,挺有意思的。

小讲堂

音韵学为什么被称为“绝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韵学研究难度较大,且需要研究者潜心钻研,而且从业人员少,所以被人们称为“绝学”。

虽然从业人员较少,音韵学却在汉语研究,尤其是汉语语音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只有弄清楚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声、韵、调的系统,并且将这些不同时期的系统沿革脉络梳理清楚,才能建立起汉语语音史的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音韵学和语音学并不相同。语音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发音机制、语音特性和在言谈中的变化规律,更强调“声音”;音韵学则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强调“声音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