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平阳秘,体内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

 痴梦龙吟 2022-07-27 发布于河南


今天我们抄写的《黄帝内经》的内容是《素问》的第六十二篇《调经论篇》
的第一部分。本篇主要论述了在治疗因为人体气血阴阳紊乱而导致的各种虚实病变时,所采用的调和经脉气血的方法。

“调”是调和协调调整的意思,“经”就是指经脉。

本篇开篇先论述了人身体之中的神泣穴形制,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强调了精神情绪对五脏功能活动的影响,并指出经脉是五脏联系全身各部分以及五脏之间相互联络的通道。

行文中对人体的“数”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描述。“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

这里“十六部”好像是第一次见到。这里的十六部其实是指十六条经脉。包括十二正经,蹻脉两条,督脉一条,任脉一条。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我们已经见到这个词好几次了。这两天抄写的内容,就认真的解释了一下“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

经文中分神、气、血、行、志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又讲了针刺的时候是什么要求?

针刺时的补泻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在第五十四篇《针解篇》其实都已经提到了。原文是这样的:“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急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针刺的时候要分虚实。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虚实呢?经文中对虚实进行了解释。

经文是这样说的“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我们以前分享过“阴平阳密”。而虚实其实就是阴阳的一种表现形式。

阴平阳密,简单的说就是阴阳平衡的一种状态。而虚和实其实就是身体的不平衡所表现的情况。

这几天在打太极拳的时候,忽然又一次体会到了重心转移和两腿支撑身体时的虚实转换的妙用。

在虚实转换中,移动身体的重心,并通过身体的旋转促进身体重心的转移;同时身体重心的转移,也能推促进身体的旋转,这些是相辅相成、很值得玩味。

手臂的动作,只不过是因为身体的旋转和重心的转移,而产生的以身带手的外在表现。

阴平阳秘的内容在经文中其实也有解释。“阳注于阴,阴满于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是指经脉之外的阳气,由孙脉注入阴中;在内的阴血从经俞而满于外。这样阴阳相合,就是匀平,血气相通,能够让我们身体充盈起来。

所以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病邪的产生无非就两种出处,要么出于阴的问题,要么就是出于阳的问题。

然后,就解释了“风雨”和“寒湿”是怎样让人得病的。

文中提到了“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就是积食。不管是大人积食,还是小孩积食。胃那个位置,就是“外坚充满”的状态。而且由于肚子鼓鼓囊囊的没办法消化(或者消化慢),所以一按就会痛。

与文中讲述的具体脉象和针刺的一些问题,我们就不再多说,需要了解大体的内容。基本上已经就够养生使用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对于分享中的不足和错误,请及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中的内容只是现阶段的理解和心得,一定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变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