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地出现文化断层:4000年前的一场大迁徙

 where5 2022-07-27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Image

文/叶文宪

距今5300—4200年,在今天太湖周围的苏南浙北地区分布着一支以拥有数量众多、制作精湛的玉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大致与春秋时代吴、越两国的地盘相当,因此有人认为良渚文化及其之前的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都是吴文化和越文化的前身,将其称为“先吴文化”和“先越文化”。然而他们只看到含有吴文化和越文化遗存的地层叠压在良渚文化层之上,而没有对良渚文化和吴文化、越文化的遗物进行类型学分析,既没有看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文化上的联系,更没有意识到由于人群迁徙而带来的文化变迁。

Image
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

1931年梁思永先生在殷墟后冈发现了有名的殷商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的三叠层,这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地层上下叠压的考古文化都必然是前后连贯的。继梁思永先生之后,考古学家在发掘中不仅发现了更多的三叠层,而且也发现了普遍存在着地层上下叠压而文化前后不相衔接的断层现象。

一 距今4000年前的文化断层现象

山东龙山文化不仅社会发展水平并不低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而且技术发展水平也略胜中原龙山文化一筹。它的黑陶、白陶和蛋壳陶表明其制陶技术在同时代各地先民中是最高超的;玉器的制作也极其精美,日照两城镇曾经发现过成坑的半成品玉材;东海峪和三里河发现的房屋采用了挖槽起基的先进技术,尧王城发现了用土坯砌墙的房屋,龙山文化城垣普遍采用了堆筑与版筑相结合的建筑技术,提高了筑城的效率和城垣的质量;两城镇类型的三里河、呈子、尧王城等多处遗址发现过青铜锥和炼铜渣,说明青铜制造技术已经发生;从分布在长山列岛和辽东半岛上的郭家村类型文化中所包含的诸多龙山文化因素来看,龙山文化先民也已经掌握了近距离航海的能力。然而,继龙山文化之后出现在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在生产技术方面却出现了明显的退步。龙山文化常见的穿孔石铲不见了,而代之以无孔的石铲和粗笨厚重的方孔石镢、方孔石锄;龙山文化常见的石镰不见了,而代之以半月形双孔石刀;龙山文化的石器打磨得都很光滑,而岳石文化除了石铲和石刀磨光以外,石镢和石锄都只琢不磨;龙山文化石器上的穿孔都用管钻或棒钻的方法钻成,圆而光滑,而岳石文化石器上的方孔和圆孔都是琢制而成的,技术水平明显地落后。陶器的变化也极其巨大。龙山文化常见的黑陶不见了,而代之以泥质与夹砂褐陶为主;龙山文化常见的蛋壳陶也不见了,而代之以器壁厚重的陶器;龙山文化的陶器都是轮制的,器形规整,而岳石文化的陶器大多是手制的,制作草率;龙山文化常见的鸟首足盆形鼎、侧三角形足鼎、袋足长流鬶、高柄杯、浅盘高圈足豆、三足盘,横把手大口瓮等器形都不见了,而代之以锥足鼎、甗、浅盘豆、子母口罐、尊形器等新器形。

现已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已有18座之多,除了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上面叠压有岳石文化城址以外,其他城堡到了岳石文化时期似乎都被废弃了,即使在有些地方仍被继续沿用,但是极少发现有新筑的岳石文化城堡。如果说出现城堡是社会发展程度达到某种水平的标志的话,那么晚于龙山文化出现的岳石文化的社会发展程度显然是后退了。

岳石文化和龙山文化不仅具有着共同的分布面,而且地层上下叠压、时代前后衔接,然而两者的文化面貌却并不连贯,说明两者之间在文化上存在着一个断层。

这种地层上下叠压但是所包含的遗物内涵不相衔接的文化断层现象在距今4000年前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是普遍存在的。

关中地区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不见了。当时先周文化还非常弱小,隐而不显,并且它也肯定不是客省庄二期文化的直接继承者;而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刘家文化(先羌文化)却显得非常强大,并且其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之间倒有较多的联系。

江汉地区紧靠中原,仰韶时代中原文化就已开始向南方渗透,到龙山时代来自中原的势力更是大大增强。在强大的中原文化压迫下,江汉平原上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石家河文化阶段便戛然中止。江汉地区后来成为楚人生活的区域,但是楚人的祖先并不是石家河文化先民,而是从中原迁来的。

在燕辽地区,继新石器时代的小河沿文化以后也出现了一个文化断层。夏商时期生活在那里的是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的先民,他们留下的遗存就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但是叠压在它之上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却是另一批从事游牧的先民所留下的,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之间又出现了一个文化断层。

这种文化断层现象在江浙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 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的文化断层

继良渚文化以后出现在太湖地区的是马桥文化,但是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的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前者有大量玉器而无铜器,后者有小件铜器而几乎没有玉器;前者的石器磨得很光滑,后者的石器却很粗糙;前者多灰黑陶,后者多红陶和几何形印纹陶;前者陶器盛行圈足和贯耳,后者则盛行圜底和凹底,不见贯耳;前者的炊器是鼎,后者既有鼎又有甗;前者的鼎为盆形或釜形,鼎足多为扁形或丁字形,后者多罐形鼎,鼎足多为凹弧形或圆锥形;前者的器物形制上承崧泽文化,后者却明显地含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因素。良渚文化最晚的14C年代数据为4200 ± 145年,而马桥文化最早的14C年代数据为3730 ± 150年,中间相差约500年。尽管马桥文化层直接叠压在良渚文化层之上,但是在许多遗址的这两个文化层之间夹有一层淤土甚至泥炭。

Image
良渚文化遗址淤土层所在层位表。带下划线的数字为泥炭。单位:米

江、浙、沪三地的考古工作者在太湖地区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已经发现了介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的广富林文化和钱山漾文化,但是现在已发现的遗址数量极少,遗存内涵也非常单薄,这说明即使当时仍然有人在此地生活,也是人烟极其稀少。因此目前我们还无法把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连接起来,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文化断层,中断的时间有几百年。

考古文化是古代的人类共同体留下的物质遗存,它的变化反映出了古代人们的活动和社会的变迁。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龙山时代末期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渐变,我们可以从地下的遗存中通过类型学分析找到它一步一步前进的足迹,这就是环环相扣的考古文化系统。可是在距今4000年前的龙山时代末期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文化断层,这说明社会出现了激烈的动荡,这种动荡是一种突变,一个文化消失了,另一个文化在该地区突然出现,两个前后相继的文化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我们找不到它演变的轨迹,于是就仿佛出现了一个断层。

出现文化断层的原因是什么呢?很难想象生活在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的一大群人会像恐龙一样因为一场突发事件而全部灭绝。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迁徙,因为某种变故——自然灾害、瘟疫流行、或部族战争——长期生活在某地的一群人不得不离开故土,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那里如果无人居住,那么该地区就会出现一个空白;如果以后再迁入该地的是外族的居民,那么由于两者的生活习俗与文化面貌都不相同,因此就会在同一地区留下内涵不相衔接而地层上下叠压的两种遗存。这样,经过几千年后当我们把它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时候所看到的就是一个文化断层。

三 良渚文化先民的迁徙

各地的文化断层现象大致都出现在距今4000年前这一段时间里。是什么力量迫使各地的先民都在大致相近的时间里离开故土迁往异乡客地的呢?

研究自然史的学者已经证明,在距今4000年前有过一次自然灾害集中爆发的异常期——在短时期内持续严寒、特大地震、百年不遇的水灾旱灾频繁发生,因为这次自然灾害异常期发生在大禹的时代,所以被称为“夏禹宇宙期”。这种现象是全球性的,并不只局限于我国。之所以称之为“宇宙期”,是因为造成这种自然灾害异常现象的原因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太阳系甚至可能在银河系。宇宙期是千年一遇的罕见的自然现象,近5000年来只发生过4次,除了夏禹宇宙期外,分别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公元5世纪和17世纪。

1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期结束以后地球上的气温开始回升,距今6000—5000年是冰后期气候最温暖的时期,新石器文化正是在这一适宜的自然环境下繁荣兴盛起来的。任何时代都会有自然灾害,但是像夏禹宇宙期那样集中爆发的严重灾难却是龙山时代的先民们从来也没有遇到过的。虽然他们还没有文字可以用来记录当时所发生的变故,但是在口耳相传的上古神话传说中却不乏这样的记载:

女娲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

舜禹之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霄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尽管后人的这些追述笼罩着神秘的气氛,然而拨开这些传说中的神话迷雾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古人在追忆夏禹宇宙期可怖的自然灾害时那种惶恐不安的心情。

龙山时代的先民能把陶器做得像蛋壳一样薄,能够制作锋利的石器,还会琢磨雕刻精美的玉器,甚至已经开始在炼铜了,可是他们却没有力量抵御大自然的肆虐。各地经过几千年发展成长起来的新石器文化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和摧残。为了寻找更加适宜生存的地方,先民们不得不踏上充满危险的迁徙之路。

我们现在已经大体了解了龙山时代末期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而各地存在的文化断层现象表明龙山时代末期出现过一场大规模的迁徙,其趋势如图所示。

Image
龙山时代末期中原文化分布与周边文化迁徙。Ⅰ.王湾三期文化 Ⅱ.造律台文化 Ⅲ.后冈二期文化 Ⅳ.陶寺文化 Ⅴ.三里桥文化Ⅵ.客省庄文化。

通过考古学的地层学与类型学分析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二里头文化(夏文化)是直接从豫西的王湾类型和晋南的陶寺文化发展而来的,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是从豫北冀南的后岗类型直接发展而来的;但是我们同时又发现: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除了继承本地新石器文化的文化因素以外,还继承了许多各地新石器文化先民所创造的文化因素,也就是说,作为华夏文明主流的夏商文化并不是简单地由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在封闭状态下自我演变成的,而是由中原龙山文化和迁徙到中原的各支新石器文化汇聚融合而成的。正因为龙山时代末期的大迁徙,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多多少少出现了中断,甚至由于更边远地区居民的迁入而倒退了,但是中原地区却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新石器文化先民所创造的文化成就,所以中原华夏的文明程度与技术水平就远远地高出了周边地区残剩的先民和从更远的地方迁来的先民。

Image
良渚文化玉琮发现地及良渚文化扩散示意图。

在距今4000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的这场迁徙运动中,良渚文化先民们去向何方了呢?从目前所知道的良渚文化遗存分布的轨迹来看,他们中有一支南下到达粤北并融入了石峡文化之中,因此在广东石峡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有良渚文化玉器与石峡文化陶器同出的现象,而其主体则渡江北上进入了中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