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朱氏中医外科」(七):张山雷先生学术经验(下)

 再现红尘111 2022-07-28 发布于湖北

张山雷先生的学术经验和治学方法(下)

邵宝仁 整理

(三)外科学的成就和贡献

先生继承了黄墙朱氏之学,对外科学有相当的造诣。他感到通行的外科医书,多粗浅而少精当。于是根据师门家法,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有《疡科纲要》一书。把外科学方面的脉、因、症、治、理、法、方、药等,毫无保留地介绍出来(一九五八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重校印行时对本书有较好的评价)。

本书在学术观点上,强调外科须以内症为主,内外科断不宜分途论治。他说:“症虽外发,病本内因,固不仅大痈大疽,非通乎内科者不能措手,即寻常疮疳,亦无不与内症息息相通,岂可专治其外,而谓可有全绩。且内病外疡,更多相因而至,……彼其知有外,不知有内,固未免自安于遊陋,而仅知其内不知其外,亦殊是医学上之缺憾矣。”

其次,在辨证上主张提纲挈领,掌握全面,而反对拘泥传统的局部名称。他说:“痈疽疮疡,名目繁多,顾名思义,目眩心惊,实则审定阴阳,判决虚实,已于此道得其要领,而犹有所最宜注意者,则不以形势辨轻重。唯以部位定夷险,果在肌肉,虽巨疡亦无碍生机,倘属枢要,即小痈亦多所变幻,此则临证时所历验不爽者……。”

在治疗上,亦别开生面,不拘守古人成法。例如,脑疽和背疽,都是外科大症,古人治法,多主清凉。先生根据师门家法及历年临床经验,证明此病治法必须以“温经宣托”为唯一原则。他指出:“脑疽背疽……其部位属于太阳寒水之经,虽外形亦或红肿焮发,而病者皆脉细舌白,于法必当温经宣托方免内陷,误投凉药,危证立见。应用药物,如桂枝、羌活、川芎、鹿角之类,皆为必须之品;倘属虚证,则宜温补,轻则黄芪桂枝,重则理中加味。并谓:“无论何病,莫不各有寒热虚实之别,必不能执一病名,而谓此症皆热、此症皆寒,则亦不能谓某病必用清凉,某病必用温补,内症尽然,即外症又何莫不然?独疡科中之脑背二疽,部位虽异,而形色情状,始传末传,无不彼此如一,颐所见者,可以百计,而从未有一热症,当用清凉之药者,故每见古人治法,往往以为不然。……虽亦有红肿焮热之症,然脉必弦细,舌必白腻,止宜温化,最忌寒凉。……亦并不以时令冬夏而有异治。实是此症唯一秘诀……。”

这是先生的临床心得实录,故提出介绍,以供研习外科学的同志们参考。

(四)古今医案平议

先生对于古今医家的治疗纪录,极为重视。他认为:“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壇,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惟医案则恒随见证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应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聲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直不啻聚集古今之无限良医,而相与晤对一堂,以上下其议论,何快如之!”

他本着这一愿望,博釆古今医家治案,依类纂辑,并逐条详加评论,从而使每一治案的是非得失,及其前因后果,原原本本,如指诸掌,定名为“《古今医案平议》”。

先生在这方面所费的精力不少,已成的有:伤寒温热、湿温、疟疾、痢疾及儿科、女科、疡科等十余种。他在致绍兴何廉臣先生书中提到:“至颐之所注重者,则在《古今医案平议》一种,分门别类各自为书。……于案中佳处,必加诠释以叙其源委,或有与病理药理相背谬者,亦必说明其所以然,不敢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贻误后来。”很多同志认为这是一部指导临床实践较好的参考资料。兹附一例如下,以资豹窥:

《王孟英归砚录》:“钱塘张韵梅茂才室人,自去年夏间娩后,虽不自乳,经亦未行,方疑其劳也。四月间患感,医进升散,遂腹膨气逆,肢痉欲厥,或又疑其娠也。孟英诊之,脉弦巅痛,乃营虚肝郁,微挟客邪,误投提表耳。以清解轻宣之品,数剂而愈。继参养阴,月事亦至,人皆诧为神治,其实非大病也。”

〔平议〕膏粱柔脆之体,元阴多虚,肝阳易扰,误投升散,变幻最多。此案不自乳子,而月事经年不行,营阴亏乏,显而易见,一得升提,肝气未有不横逆者。孟英“清解轻宣”四字,尚须加以柔肝潜摄一层,方与痉厥巅痛吻合。读王氏案,每以清微淡远之药,治愈疑难各证,无非轻灵活泼,能宣郁滞而利气机,自与呆笨者截然不同,古今治案中,实鲜其匹,宜乎时人之诧为神治矣。

(五)中医经典文献中某些古字、病名及辞句的考证

中医籍中,有部分古文辞句和病名,由于传写之误或后人误解,以致失去原来的意义。先生精于小学训诂,所以他在这方面有相当研究。他把《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等书中的某些文字和病名,根据字书及经史传记,或结合病情药理,详加考订,从而纠正了习俗相沿的错误,使古文奥义,得以复显于后世。例如:

1.《难经》中的“魄门”和《内经》“开鬼门,洁净府”的解释。

《难经》四十四难中的“魄门”,向来注家大多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经言“肺藏魄”,所以大肠下口名为“魄门”。先生则谓“假使果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故而以大肠下口名为'魄门’,则心与小肠亦为表里,经言“心藏神何以小肠下口不名为'神门’?比例最近,其非魂魄之'魄’甚明。”对此,先生乃根据《庄子天道篇》中以“糟粕”作“糟魄”及其它有关“魄”字的解释,证明“魄”即“粕”字,是古字假借通例。从而说明以肛门为“魄门”,即从食物糟粕由此而出取义。先生更由此而悟及《内经》中的“开鬼门,洁净府”二句,古人注解均以前者指发汗解表,后者指攻下通里。先生指出:“疑'鬼'字即此'魄’字之伪,亦是开泄糟粕之意。盖传写者误脱其半,遂致不可索解。其实'开鬼门、洁净府’只是一义,前人注解,无一不误。”

2.《素问阴阳别论》“阴阳虚,肠辟死”句“辟”字的考证。

先生说:“宋校正曰:'全元起本’'辟’作'僻’。颐按:肠僻之名,《素问》屡见不鲜,其病即下痢脓血之滞下病,其字则前后皆作'肠僻’,惟此处仿宋本尚无水旁。……以滞下之病而名'肠僻’,颇难索解。今按,'辟’有积聚之义,此病实因肠有积聚使然。幸仿宋本此处尚有一不加水旁之'辟’字,而命名之义昭然若发蒙。自后人概用水旁之'僻’而名义遂晦。此古书之所以不易读,而宋以后之书所以不足征欤!?

3.《素问五脏生成篇》“色青如草玆者死”句“兹”字的考证。

先生指出:“草兹之'玆’,今本皆作'玆’。……盖兹、兹二字,楷书形近,其实则形、义、音三者皆大别。”先生乃根据经史字书等古代文献反复考证确定为'玆’字。他说:“须知此字明是从二玄之'玆’凡从'玄’之字,皆有黑义,草色而兹,则青而兼黑,晦黝陈腐,滞而不泽,所以为将死之朕兆……。”

三、对近代中医教学事业的影响

祖国医学,在反动统治时代的旧社会里,是在被轻视、排挤,甚至压迫、摧残的恶劣环境下,苟延残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先生身当其境,有鉴于“中医学术荒芜,致贻人以口实。”毅然表示了以“讲求进步,实力竞争”为职责,协助其师创办了我国近代医学史上第一所中医学校,思有以“发扬国粹,造就真才”。他在该校的宣言书里说:“……虽天荒乍破,未必遽抵纯全,而私意胥蠲,终当大弘法教。此日毕路蓝缕,且与二三子芟翦荆榛;他年切磋琢磨,尚望千万人扶持国学!”充分表现了他对中医教学事业前途的抱负和展望。因此,我们认为解放前全国各地中医院校的创立,和黄墙朱氏医校的开辟,不无声应气求的关系,从而设科施教培植人材,使中医学术初步改变了“因循简陋,故步自封”的落后面貌。这又是全国中医药界有志之士,敢于和反动派坚持斗争的胜利成果。

结语

1.先生的学术思想,是以古典医学文献为基础,同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反复印证,来求得真知。对后世医学著述,则根据时代、气候和病变递更的关系,明确其学说形成的渊源,从而博釆众长,兼收并蓄,故理论或实践,都能左右逢源,言之有物。

2.先生竭毕生精力,为发扬祖国医学和办理中医教育事业而奋斗不懈,其精神和毅力是值得称道的。尤其是打破迷信古人的思想及名家观点,对经典著作及先辈学说,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3.为了体现先生的学术思想,本文引用较多的原文辞句,俾读者得以窥见庐山真面。

4.先生学问渊博,学术上的贡献亦丰富多釆。本文所介绍的仅仅是先生著作中的部分内容。其它如妇、儿各科及学术上某些论点,不能备载。

参考资料目录

1.《编制课程商榷意见书》

2.《籀籍医话》

3.《灵枢》

4.《编辑讲义引用书目提要》

5.《难经汇注笺正》

6.《病理学读本》

7.《读俞德殍师'医学及门'书后》

8.《医论选》

9.《古今医案平议》

10.《湿温病医案平议》

11.《读医考证集》

12.《重订中风斛诠》

13.《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前集》

14.《疡科纲要》

15.《本草正义前集》

16.《读素问识小录》

17.《绍兴医药月报》

18.《疡科医案平议》

19.《黄墙朱氏中医学校宣言书》

(续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