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完成了博士论文《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写作,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博士论文,我们先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简单梳理一下。

一、分裂而落后的封建专制主义农业国家

在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发生1789年大革命的社会剧变时期,德国虽然号称“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已经是日薄西山、垂暮老年,内部邦国林立、币制各异、商业缓滞、工业星零,各邦容克地主在各自的领地上“天国皇帝远”地任意肆行,专权独断;各种苛捐杂税对基本还是一个农业国的德国农民来说,无疑是“苛政猛于虎也”,自由农也基本绝迹;脆弱的市民阶层也只能在盘根错节的封建生产关系中苟延残喘。教会宗教人士异常活跃,思想钳制无孔不入,人民的思想生活相应地也暗淡无光。

天苍苍野茫茫,敢问德国路在何方?人民内无民主自由感,外无民族自豪优越感,海涅形容此时的德国社会犹如可怜而又恶心人的妖魔,它犹如一个小孩子,头大如南瓜,满嘴黄胡子,一头花白发,双手长又粗,肠短胃口大。由耶和华和耶稣护佑的神圣而高贵之帝国,却不得不整天与妖魔共舞,帝国犹如此,人民又何以堪?没得希望了嘛。

二、渴望变革但又害怕革命的德国软弱资产阶级

沉闷的德国,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一顿噼里啪啦响,给德国人民带来了人权、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从此以后,德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以前是跪在上帝上面忏悔式地造反,现在竟然可以半蹲着了

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人头落地的那一声闷响,又吓坏了想革命的德国庸人们——好血腥好暴力吆,“革命坏的很~”,他们又悻悻然地说,还是跪着姿势舒服些,起码在上帝的眷顾下——怦怦跳的小心脏还能平静些。

三、志同道合者 铿锵三人组

但气势恢宏的法国大革命,对于渴望变革的德国人民中有志之士而言,犹如久历缠绵阴雨后的一次壮丽日出,洗涤过灰霾后的天空在璀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亮丽辽阔。康德和费希特的晦涩思想中所隐含的高扬自由个体性的思想终于要发芽了、要破土而出了。

黑格尔谢林荷尔德林这三个年轻小伙子曾是图宾根神学院的同学,而且还同住一个宿舍,又同是图宾根政治俱乐部的成员,三人在一起激情奔放地谈革命、谈理想、谈自由。

清谈忒不过瘾,1793年的一个星期天早晨,三个朋友竟然跑到纳甲河畔的草坪上载歌载舞种植自由之树“……的天是明朗的天,……的人民好喜欢~~~~”唱归唱,可谁又能解放可怜的德国人民呢?歌唱过后,不免黯然神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795年一月份的一天,黑格尔在致谢林的信中写道:荷尔德林有时从耶拿给我写信。……他听过费希特的讲演,兴高采烈地谈到他认为他是为人类而斗争的太阳神他的影响确乎不限于大学讲坛的院墙之内。荷尔德林作为一个小清新,好做点小诗,朋友间天长日久、影响日深,弄得黑格尔心里也有点小痒痒,忍不住诗兴大发,禁不住即兴赋诗一首《埃琉西斯——致荷尔德林 》:

拥抱的情景,随后是暗暗地 

相互凝视和寒暄的情景 

探问分别后这里的我对朋友的 

态度,谈吐,思维可有变化——可喜的是让人放心, 

往日的纽带,对旧谊的忠贞,更为牢固更成熟, 

那是不用盟誓作保证的纽带, 

这纽带只服从自由选择的真理,永不, 

永不接受那禁锢言论和感情的律条 (顾正祥译 )

想不到黑格尔这么严肃的人,年轻的时候还会作这么浪漫激情的诗歌啊。年轻人有追求毕竟是好的,为自由奋斗更是勇气可嘉,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

黑格尔选择的是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世界灵魂或世界精神,可这世界精神毕竟被束缚在冷冰冰的“绝对”里,难以临凡人间啊。

四、“世界精神”莅临人间的震撼

正苦闷际,1806年,犹如凯撒般的拿破仑所领导的法国雄狮大军战胜了普鲁士和奥地利,在耶拿战役中,拿破仑以雷霆万钧之势粉碎了第四次反法同盟。

在炮火连天的战役中,作为耶拿大学教授的黑格尔教授伴随着枪炮的音符完成了《精神现象学》的著作。在他拿着手稿去联系出版商的大街上,他邂逅了正在巡城夸街的一代天骄拿破仑。

黑格尔惊呆了,“当我看清你的脸 惹人心醉了千年;就只看了你一眼 就已确定了永远”

黑格尔事后回忆说:“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自此以后,在当时德国的年轻人当中,秘密地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拿破仑精神”的小热潮。

随着法国大军的长驱直入,德国这个藏污纳垢的“奥革阿斯的牛圈”也迫切需要古希腊赫拉克勒斯式的新英雄来彻底地打扫一番了。面对强敌入境,赔款割地、丧权辱国的惨痛状况,普鲁士贵族不得不“变法自强”进行“洋务运动”,引进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施泰因——哈登堡改革,走上了“工业救国”的资本主义道路,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封建贵族的反动力量毕竟太大了,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攻坚克难中缓慢地发展着。德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更深刻的社会变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德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开始崛起了。

五、德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的浪潮

。。强则国强。。兴则国兴德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率先在思想比较活跃的耶拿大学展开,这里是曾是“世界精神”现身的地方,也是法国大革命影响比较深入的地方。1815年“大学生协会”在耶拿成立1817年召开了瓦特堡大会,思想前卫的大学教授们和激情迸发的青年学子们在大会上意气风发、慷慨陈词,呼吁改革现状,要求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

要改革,要统一,封建专制统治者还可以随便糊弄糊弄,比方说充分的社会调查啦、等待时机啦、稍安勿躁啦等等,关键是要政治自由这一条是要动国本的啊,人民有了自由了,那普鲁士贵族的特权专制何处安置?

由于大学生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民主自由主义声势浩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欧洲的封建反动势力都处在恐慌之中,德国更甚,德国政府终于在18198月通过操纵邦联议会颁布了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即“卡尔斯巴德法令”,强制解散“大学生协会”,解聘进步教授,设立密探机构,实行书报检查等等。

“万马齐喑究可哀”,十年的思想静默期,终难耐。自由思想的律动是难以遏制的,就连黑格尔也以圆滑老道的口吻说道: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思想家们的眼睛一路朝向西,眼巴巴地关注的英国特别是法国社会革命的一举一动。1830年法国七月大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再次触动了德国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家们的敏感神经,他们在1832年的527日举行了有数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汉巴赫大会,提出了民主共和国、普选权、平等、自由、博爱等口号,要求全德统一,实行自由政体,甚至还试图发动起义,但失败了。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德国自由主义的思想浪潮却是潮起潮落,一浪盖过一浪,先是以海涅为代表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的文学政治团体“青年德意志”,以文学为武器,要求按照自由主义精神改造德意志国家和社会;继之以异军突起的“青年黑格尔运动”,

与此同时,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也风起云涌,工人起义、要求结社和集会自由、为缩短劳动日而斗争的运动一波又一波。抗争精神在,屡败屡战,虽败犹荣。1836年,流亡法国巴黎的主要由手工业者组成的德国无产阶级组织“流亡者同盟”改组为“正义者同盟”,他们在蛰伏着、渴望着、等待着……

“同为天涯沦落人”的一个叫做卡尔·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家,终将会来到他们身边,同他们并肩作战。

六、马克思会来吗

马克思会来的……马克思已经18岁啦,他成年了。

此时作为波恩大学大一新生的他,学习虽然勤勉而用心,但其伟人气质还隐晦在不修边幅的生活之中。他夜间酗酒,扰乱秩序,受罚禁闭一天。“该生事后被人告发,据云曾在科伦携带违禁武器,此事在调查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P845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了了之。

马克思领取了证明他于18351015日至1836822日期间在波恩大学不足1年的肄业证书,回家进行了2个月的休养生息。

然后,他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柏林大学,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然后又反出了青年黑格尔派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不满的苗头,初步呈现于他于18413月底完稿的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他说道: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定在乃是使得它失掉自己性质而成为物质的一个因素。因此原子不会进入现象的天光的里,或者,进入现象的天光时不会下降到物质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P228-229

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后续会进行解读。

现在我们只需坚信:固守于自我意识的抽象个别性,终将冲破意识的藩篱,进入定在的现象天光中

马克思选择在黑格尔见证“世界精神”的耶拿大学申请博士学位,隐喻着马克思要在世界理性精神的指引下将主观唯心主义发扬光大。但事与愿违,马克思主义却发现了自我意识哲学深处的困境和虚幻之处,他要再次出走……

如果说上次从波恩大学的出走,隐约昭示马克思是个敢动真枪(而且还是违禁真枪)的纯爷们的话;那么这次从青年黑格尔派出走,彰显的是马克思笔锋犀利的批判性武器,它的杀伤力更大——“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当然,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转变也有个过程,让我们先从他的博士论文谈起吧明天见,see you tomorrow`~

{转发关注,天天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