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有五象,五神气在天;热分暑火,六元气上奉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黄帝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注解:其实,黄帝讲“寒暑燥湿风”是不严谨的。因为“暑”乃丹天神气“热”的属性之一,热性为暑亦为火。这个问题后文还会提到。

鬼臾区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注解:“风热湿燥寒才是真正的在天之五神气。

黄帝问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注:气有多少,热分暑火,所以鬼臾区补全了黄帝所漏掉的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里的问题是:天者何谓?天有哪五行?鬼臾区为什么要以“热”代替黄帝的“暑”?鬼臾区后来虽然承认了“暑”的地位,但为什么又加了个“火”?在天为气,五气怎么又变成了六气?六气为本元,三阴三阳为标枝,为什么标枝之上的六气又成了风、热、湿、相火、燥、寒?

我们将以“问题意识”为引导展开行文。

一、天者何谓?太虚玄天呈五象,五象化五神,五神生五形

欲知天有哪五行,必须得先知道天者何谓。《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曰说:“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大气举之也”。后世“浑天说”即本于此。

太虚即为天,天即虚玄之大气,玄则玄妙不测,人居地上,地居天中,天包地外,故《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说:“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太虚廖郭,肇基化元”。

天玄地化。玄即幽远空玄,天道幽玄,包举地外,变化无穷,万物资始。玄远幽深则生神,《素问·五运行大论》讲“阴阳不测之谓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为用也……”。

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但却可以象谓。

故在《五运行大论》中岐伯说:“天地阴阳者,不可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象者何指呢?黄帝追问说:“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以先圣著作《太始天元册》为据向黄帝解释说:

“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我们以前作的两个图合并附下,以资参考: 

神用无方谓之圣。伏羲等先圣观天望气辨色以定五天之象。在天为玄,在人为道,玄生神,道生智,《素问·气交变大论》岐伯讲:“《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道者,即得道之圣人,《太始天元册》显然即为得道之圣人所作,圣人发挥其智慧,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设象取譬,以在天二十八星宿定天之五位,后配以十天干,再配以木火土金水之五行属性,遂有鬼臾区口中的十干化五运: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素问·五运行大论》)。

总之:

太虚玄天有五象天——丹、黅、苍、素、玄;圣人以十天干化五象天为土金水木火之五运。阴阳不测之谓神,在天为玄,玄生神,太虚玄天丹、黅、苍、素、玄之五象天又化生玄天寒、热、燥、湿、风之五神气;在地为形,五象天、五神气又化生在地火、土、木、金、水之五形。是为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地为化。

务请注意:丹黅苍素玄乃太虚玄天之五象,寒热燥湿风乃太虚玄天五象所化之五神,火土木金水乃五神所化在地之五形。

为便于理解,避免误解,特作图如下: 

二、热乃丹天神气,热分暑火,是以有寒暑燥湿风火天之六气

《天元纪大论》黄帝讲: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玄生神,神分在天和在地,鬼臾区讲:“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寒暑燥湿风中的“暑”被代之以“热”,道理何在呢?

黄帝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言:“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岐伯也说了和鬼臾区同样的话:“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他们二人手中都有《太始天元册》,这句话应该出自这本书。不过,岐伯不同于鬼臾区的地方在于,岐伯将五神之气明确地配以了方位,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南方生热,热生火,神在天为热,在地为火;中央生湿,神在天为湿,在地为土;西方生燥,燥生金,神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北方生寒,寒生水,神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由岐伯所言可推知,太虚玄天五天之象化生在天之五神气,在天五神气又化生在地之五形气

作图如下: 

岐伯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也说过类似的话,而且暑热同现,他说: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其德为湿,其用为燥。

南方生热,热生火;神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神性为暑。原来,暑热同源,皆缘于丹天之气,热以丹天神气言,暑火皆以气有多少言,严格讲来,黄帝说寒暑燥湿风”其实是不严谨的,他应该说“燥湿风”。只有这样说,后面的三阴三阳之气才有根有据,否则天之六气“寒暑燥湿风火”中突然出现的“火”就解释不清楚其来源了。

只有说“寒热燥湿风”,然后从“气有多少”的角度进行“热分暑火(《黄帝内经》中并没有这四个字)”,如此才能解释的通“寒热燥湿风”之五神气是如何演变成“寒暑燥湿风火”之六元气的。

如此,天之五神气为“寒热燥湿风”,气有多少则热分暑火,于是方有天之六气阴阳“寒暑燥湿风火”之天之六元;阴阳之气亦有多少,于是又有厥阴风气、少阴火气、太阴湿气、少阳暑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之天之六标

天有寒热燥湿风之五神气,热分暑火,于是天有寒暑燥湿风火之六元气。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亦虽之而生,为什么鬼臾区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又说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暑怎么又不见了,相火和暑又是什么关系呢?

步步为营,下次再解读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