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老电影:《哀乐中年》1949年摄制上映

 黄之中 2022-07-29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上海老电影

图片

图片

《哀乐中年》是由桑弧编剧、执导的剧情片,石挥、朱嘉琛、沈扬、李浣青、韩非等出演。该片由文华影片公司于1949年摄制上映。

该片讲述了人到中年的鳏夫陈绍常与挚友的女儿敏华相爱,遭到家人反对,他们克服困难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

图片

演员表

图片

石挥 饰 陈绍常

朱嘉琛 饰 刘敏华(成年)

崔超明 饰 刘之权

程之 饰 石匠

路珊 饰 刘妻

莫愁 饰 姑妈

姚思诚 饰 校役

韩非 饰 陈建中(成年)

胡小琴 饰 冯丽文

俞仲英 饰 陈建平(成年)

图片

剧情简介

1920或30年代的上海。

创办小学多年并自任校长的陈绍常(石挥)早年丧妻,独自抚养两子建中、建平和一女建英。与他一起生活的大姐劝他续弦,他虽也有心,却因目睹挚友的爱女刘敏华备受后母虐待,断了念头。不久,挚友亡故,敏华辞别他后随后母迁居外地,一别十年。两人再见面时,敏华(朱嘉琛)已成长为独立自强却不失贤淑的新女性,因不愿再受后母摆布,她拜托绍常介绍一份工作。随后,她成为绍常的同事。

成年的建中(韩非)如愿以偿成为某家银行的职员,因得经理赏识,他结识其女冯丽君(李浣青),很快变作其乘龙快婿,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建中夫妇认为绍常卑微的小学校长身份丢了他们的脸,劝他退休在家做老太爷,绍常虽一百个不情愿,却也乖乖听命。敏华接下他的工作。只是赋闲在家的日子不好过,每日时间都似他那块坏掉了的老怀表般静止不动。而将无聊心情讲给家人听时,家人或怨他有福不懂享、或自忙自事无暇顾他,他的失落一日多过一日,与建中夫妇的矛盾亦越来越多。

又到一年清明时,拜祭亡妻时,绍常遇见前来祭母的敏华,感慨人到老年只能等死,敏华却认为人在中年的他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期,劝他再回学校教书。而听从敏华建议偷偷瞒着建中再回学校教书一事漏泄后,建中对他的态度更加冷淡,但他已铁了心。“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其后,他无意间发现自己与敏华早已两情相悦,决定与她结婚,此事更令建中夫妇大为恼火。

图片

图片

影片点评

这是一部'内容和技巧都接近完美的中国电影',桑弧导演的巅峰之作。

人到中年的小学校长陈绍常妻子去世之后未再续弦,子女长大成人之后虽然孝顺,但却只想把父亲当成宠物养起来,而缺乏对情感心灵的真正体贴。父亲的再婚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好在陈绍常意志坚定,我行我素,终于开放了爱情和生命的二度梅。中国电影的主流,对集体和阶级的关怀远远大于对个人;而在对个人的关怀中则对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者的关怀远远大于对中年;进而在中年故事中对他们的物质生活的关心远远大于对他们的情感与精神的重视。《哀乐中年》明显是一个另类。本片将哀婉、讽刺与幽默达观融为一体,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编导技艺圆熟,有如哀乐人生的抒情诗篇,有论者说这部影片可以放在国际水准上衡量,此言不虚。

图片

来源:网络

相关阅读

看完《哀乐中年》电影,

忍不住惊叹:

这真的是1949年的电影吗? 

看完老电影《哀乐中年》,很多天后依旧念念不忘。我真的太喜欢这部电影了!

“这是1949年的电影吗?这真的是1949年的电影吗?”

惊愕和难以置信的背后,是来一部老电影带来的震撼。

我觉得,这部《哀乐中年》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表现值得我们深思,同时它还是一部超越那个时代的作品,其中很多先进的思想到现在仍不过时。

图片

《哀乐中年》是由桑弧编剧、执导的剧情片,1949年摄制上映。它讲了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的一段新的人生,新的追求,和新的思想。主旨就为表达:

中年人也有爱情,也要开拓自己的事业。

这是我第一次看石挥的电影,可称叹为观止。

一部老电影能给我这样的感受,这很少见。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我差不多又看了两遍,对我来说则近乎罕见了。

图片

电影从墓地开始,石挥饰演的陈绍常,在清明扫墓时偶遇老友和他的女儿敏华。

黑白画质中的石挥,特意老成拙朴的扮相,但是举止儒雅,风度翩翩,还带着点孩子气的固执。

图片

陈绍常是个小学校长,投身教育、开办小学、中年丧妻之后始终未娶,独自一人把两男一女三个孩子抚养长大,薪资微薄却依然资助姐姐的孩子读书。一大家人其乐融融。

这是一个好老师、好父亲、好亲戚的形象,传统中国的好男人,大概就是这样了吧?

图片

老友的孩子敏华,一开始不起眼,实际举足轻重,陈绍常就是因为来到老友家见证了后母对敏华的冷淡,才会在姐姐劝他续弦时果断拒绝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家庭,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那也是很幸福的事啊!所以陈绍常为了儿女不受罪,情愿几十年不续弦。

图片

幼年期的敏华走过的是艰辛的人生历程,缺失母爱的关怀和保护,“陈叔叔”在她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正直、善良的形象。她对陈校长的敬畏和依恋,不啻是对这种道德人格的肯定和归依。

图片

这位成年后的女主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明眸皓齿,干净平实,温婉大方,明朗如星——真真符合我心中的民国美女形象。

图片

朱嘉琛出演的敏华很有点小津安二郎镜头下原节子的味道,知性美溢出。那份外柔内刚,质朴清新,跨越时代的天然的美丽,绝对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图片

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老片,但一点都不枯燥,观影前以为这种老电影会比较闷,没想到出乎意外的诙谐——片中的人物都各具特色,人物对白也十分幽默风趣。

图片

比如退休回家那段,敏华跟陈绍常有几段对话,这是在两人关系往男女情谊那方面发展的当口——敏华看陈绍常的眼神里有千言万语,嘴上没说,全在眼神里说了,这女演员太灵了!

图片

陈绍常已经走了,突然又返回。就为特地交代敏华一句:这把钥匙开锁不大好开……

这个精心谋划的细节简直要让人直呼一声“概括了难以捕捉的碎片般的真实生活“,这应该也是小津安二郎的风格。

图片

陈绍常的儿子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就把父亲拉去做了“老太爷”——陈绍常富贵了,却很无聊苦闷。以至于生日这天,偷偷从家里跑出来,来到学校,和新校长敏华说话,聊天。

这段戏中的他,表演天然无雕饰,轻轻松松将一个儒雅,谨慎,正直的中年人呈现出来,真真不服不行,天才演技,不愧为话剧皇帝!

图片

片中最大的寓意是大儿子在父亲50岁生日之际,送了一块墓园给他。

图片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果等死这件事情只是自己意识到的,那还是开心的。但是如果旁人也认为你活着只是等死,那这件事情就严重了。

生命的意义是让别人能感觉到你存在的价值或者是利用的余地,一个等着进坟墓的人,还会有别人认可的价值?

图片

陈绍常是一个可爱的人,对儿子安排的“老太爷”生活言听计从,他收集邮票、旅游、养花、养鱼等,试着学习、体验新娱乐方式,这一组闪回镜头里,他脸上充满了不解和懵懂的表情,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

图片

看到这里,会让人以为,老校长一定屈服于商人的儿子,道德理想让位于货币权力,美好过去一去不返,怀念忧伤却无可奈何了。

但实际并不,陈绍常在墓地和敏华邂逅的这一幕,为后文埋下伏笔,陈校长退休后的生活百无聊赖,寂寞苦闷,而年轻、开朗、富有活力、追求自由的敏华恰恰带给他的生活以生机。

图片

敏华越来越是个令人惊喜的角色,句中的点睛之句都出自她之口。

其实你真应该出去做点事情,像你这样的年龄,学问有了,经验也够了,正是人生最成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要是不好好利用,那就太可惜了。

我老觉得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可宝贵的是中年。

图片

这段戏里,大部分篇幅用来描述陈绍常对“老太爷”生活的不适应,在给敏华叙说与厨师吵架的这个镜头,有虚化有突出,仅这一小点,就足见导演功力——要表现的主题是那么深刻,影片却依然具有十足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真是难得的“好看”的国产片!

图片

“老太爷”实在无法继续这种“老太爷” 般的生活下去,于是他答应了敏华,偷着为学校工作。当被儿子发现,他又赶紧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真的很萌!

这种以万变应不变的表演风范,淳朴而拘谨,简直如入化境。石挥让我着迷!

图片

同样,朱家琛近乎素颜的美丽在黑白影像中也让人迷醉,她把敏华这个角色塑造得太成功了。(敢爱敢恨,敢于反抗,可爱风趣)走过不幸的童年,依然怀抱善良与胸怀,务实而勤劳。我很欣赏这样的新女性。

图片

含蓄、淡雅中见浓烈是桑弧的拿手好戏。当陈绍常劝她答应同事的求婚。敏华忍不住哭了。问他:

那么你想我是不是应该答应他呢?你希望我嫁给他吗?

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微微颤抖。爱情的感觉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图片

难道我还能叫你跟我结婚吗?

——为什么不可能呢?我一直希望有这么一天。

难道我这个人除了可怜之外,竟还有什么可爱的地方吗?

——你身上可爱的地方很多,你自己不知道罢了。

就是这样的对话,使这个片子洋溢着一种可贵的拙气——它绝不煽情,但不只我一人笑着笑着,就想流眼泪……

在与观众的对话中,能让观众自己用这种无邪的状态调动情绪,如此的观影体验,真是太美好了!

图片

陈绍常无疑是好人,但是他的那些儿女——生出来的怎么都那么自私,虚伪 ……这也是我想不明白的地方。

即使在儿子当面质问他为何结婚的时候,石挥的表演仍然是那么放松,有味道——内敛、矜持、娓娓道来。

这里自然有桑弧的力道,看不到一点刻意去找人物感觉的痕迹,石挥简直相当于溶解在陈绍常的哀与乐里……这太可怕。

图片

大儿子甚至和老父亲约法三章。

与子女决裂追求自己的婚姻和幸福,陈校长内心也未尝没有酸楚。

图片

陈绍常把儿子的最后通牒都跟敏华说了,想不到,她完全不把这些事放在眼里面,中年的陈绍常反而被年轻的敏华教育了:

不来就不来,反正没人想让他们来,我还不想跟他们一起住呢,——他们不来,你就觉得可耻吗?你错了,可耻的是他们自己。

学校收了,我们自己重新开一个……

你总是舍不得过去的东西,这样怎么会有新的开始呢?

这才是真正的“开放,进步”,现在很多人曲解了这些概念。

图片

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奇怪的民族 对于死这么看重 却不想着怎么好好活着……

这句台词其实也是整部电影的缩影。

图片

电影叙事直到最后一直都是舒缓的节奏,丰满而放松。他俩结婚后,共同创办另一所小学——

把墓园改建为一所家办小学。

这一幕的主题和隐喻也就不言而喻了。莫名带来一份黑色幽默之外,还有一份豁然开朗。

图片

最后的段落讲陈绍常和敏华冲破重重阻力结成连理,依情理应该有些沉重,但是影片也刻意避免加以渲染,处理得相对淡化,以符合整部片子的风格和基调。

脚踏实地的小学校长陈绍常,坦然自若地走进坐落在墓园里的教室,继续教书育人——谁在葬送谁,谁在教育谁,怕只有天知道。

图片

新学校开学之日,也正是敏华的婴儿呱呱坠地之时,刚踏上讲台的陈绍常突然离开教室,来到咫尺之近的家里探望,原来是不放心呱呱啼哭的婴儿……

无疑,他们都感到“生命无处不在”的喜悦,陈绍常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图片

看着已为人母的敏华幸福的样子,我甚至对老夫少妻式婚姻的印象也大为改观——顶着压力和年轻的女老师结婚,陈绍常竟像五四的热血青年一样——冲破家庭的重重束缚,与所爱的人终成眷属。

图片

我来跟你们讲个故事:从前呐,我办了一个小学校,刚开办的时候,学生非常少,说起来也许你们不相信,你们猜,我们第一年有多少学生?只有十二个学生,十——二——个——可是现在那个学校,差不多有一千个学生了。今天,我们学校也开学,虽然同学也很少……对了,让我数数看,一、二、三……十一、十二,巧极了,也是十二个,可是我相信,再过几年呐,我们这个学校一定会办得更发达的!

结尾这幕还是很震撼的。

图片

故事从墓地开始,也在墓地结束,但影片并非关于死亡,而是在探讨我们如何更好地生存。

最后镜头移向郁郁葱葱的草木,无疑,它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对未来的期待。

我心中充满了感谢和激动,但是更多的是敬畏——这部产于1949年的电影,其艺术品位和思想质量跟当下的电影相差无几。更令人吃惊的是,影片所表露的思想观念更是直指人心,70前的人所拥有的生活观念和70年后的人们所怀揣的生命理念毫无变化。

想着影片拍摄时的那个最为晦涩阴沉的1949年,导演兼编剧终究还是对着这古老而飘摇动荡了一个世纪之久的中华大地,怀抱着无限的理想与希望。

所以当时的观众应该是幸运的,生在那个年代,一定觉得中国电影很有希望。

来源:搜狐“红岩说娱乐”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