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起来骄傲的人,内心可能「隐性自卑」。这里有8个表现——

 若悟369 2022-07-29 发布于安徽

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看上去很骄傲,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可一旦走进ta们,会发现ta们的内心是自卑而脆弱的,在内心深处ta们觉得自己并不好,不受人喜欢,不值得被爱。

这样的人其实是「隐形自卑者」。我们今天就来讨论这样的隐性自卑者。

其实,自卑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它来源于与他人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比较后,产生的“比不上”的感觉。

这份“比不上”的感觉会让人感到羞耻,不同的人应对羞耻感的行为也有所不同。有的人会选择正视、积极应对,有的人选择了逃避,而隐性自卑者则选择了伪装。

隐性自卑者们想要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以获得骄傲感来抵消自己的羞耻感。然而心理学家指出,追求骄傲感正是低自尊的体现。

也就是说,虽然ta们将自卑掩盖了下来,但ta们的种种行为,仍然是在与自己的自卑感较劲。在自卑感的驱使下,隐性自卑者难以感到真正的放松,因为ta们始终担心,自己不够好,享受不到自信的快乐。

你有被这样的“隐性自卑”困住吗?如果是的话,该怎么办?来看今天的文章。

文章图片1

“隐性自卑”的8个表现

1. 敏感,害怕自己不被需要

隐性自卑者们往往是非常敏感的,ta们会反复咀嚼他人对自己的评论和反应。

尤其是在自己在意的人面前,这些人一句随口的回复“没关系,我自己来就行了”,可能就会被隐性自卑者们发散成“Ta是不是不需要我了?”“我的示好是不是也烦到了其他人?”

所以隐性自卑者在进入亲密关系后,自卑都会更明显的表现出来,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ta们格外自卑,总是在担心自己在意的人是否接纳自己、在意自己。

因为一旦ta们不被他人所接受了,就会让ta们感觉自己是没有价值的。Ta们会尤其地焦虑,担心自己被群体排斥的可能性,以及被排斥后可能带来的潜在负面结果(Wray & Stone, 2005)。

2. 特别喜欢追求生活中的确定性和安全感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所有喜欢安稳生活的人都是隐性自卑者。

和主动追求平淡安稳生活的人不同,隐性自卑者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常常是出于一种“不得不”的心态。Ta们害怕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为自卑导致ta们在不确定面前是悲观的,无法因为相信未来的美好可能而在当下冒风险。

受较低的自尊水平的影响,隐性自卑者们很容易缺乏冒险和探索的意愿,而这反过来又降低了遇到可能有助于提高自尊水平的积极事件的可能性(Wray & Stone, 2005),让人陷入一个安稳、平静、却又像一潭死水的生活。

Ta们也会在做出选择后,再用这些评价来说服自己“这样的生活就是最好的选择”,即使ta们的本心可能更希望追求其他的生活。

文章图片2

3. 忙于追赶潮流,

却很难从中得到快乐

许多隐性自卑者都是社交圈中的“弄潮儿”。Ta们热衷于追逐最时髦的活动或是穿搭,并且乐于组局,看起来每个周末都非常繁忙的样子。

但和真正的弄潮儿不同的是,即使ta们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来追赶潮流,ta们其实并不能从活动本身获得相匹配的快乐。因为比起活动本身,隐性自卑者们参与活动的主要目的其实是通过社交来获得ta比别人好的感觉。

于是ta们逼迫着自己关注最时尚、最流行的东西,确保自己保持着一个大家都会欣赏的、比较优越的形象。

4. 由于自卑,

对于在他人面前展示真实的自我是恐惧的

隐性自卑者们害怕让他人知道自己脆弱的一面,强大自信的人能够坦然讨论真实自我的缺点不足或失败,隐性自卑者则非常害怕他人知道自己不够好的一面。

因为ta们对真实的自我并不喜爱,也无法相信全面的看见真实自己的人,会对自己有积极的态度。

5. 不自觉地想要讨好所有人

隐性自卑者们很容易不自觉地想要讨好所有人。这里说的讨好不是像people-pleaser们那样毫无底线的同意和退让,而是ta们希望能在所有人的心里都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即使是ta们并不喜欢的人(Brown, n.d.)。

哪怕是没有必要讨好的人,ta们也容易不自觉地在言语或互动过程中,表现出迎合。他们通过认可他人,来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尤其是遇到对他们的态度不好的人,哪些不认可他们、指责他们、批评他们的人反而会得到隐性自卑者更多的讨好。因为这些人对他们的印象是更符合他们的自我认知的。他们非常喜欢通过改变对方的态度,来缓解自己的自卑。

文章图片3

6. 在谈恋爱时,

尤其容易患得患失,觉得自己不够好

身处亲密关系中时,隐性自卑者很容易有患得患失的心情。Ta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和一切潜在的“竞争对手”作比较,即使自己的伴侣专一地爱着自己,那个“竞争对手”也没有插足的意思。

Ta们会认为伴侣给自己的爱是能够量化的——“因为我足够好看、优秀,所以ta才爱我。”

所以,当出现一个更好看、更优秀的人的时候,隐性自卑者们的脑内就会警铃大作,开始担心伴侣是否会因此而变心。

同时,低自尊也会为隐性自卑者们带来一些不安全型依恋的典型表现,例如ta们会有意无意地和伴侣保持一定距离、不那么亲近,来在关系中保护自己,或是对伴侣的缺点异常敏感,来合理化自己对关系的悲观期望(Murray et al., 2002)。

7. 哪怕做得很好,

也会出现冒充者综合征

有时,隐性自卑者们哪怕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拥有了客观的、可量化的成就,ta们仍然会感到没来由的心虚,就像是冒充者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

JNMA上就曾有一名优秀的医学研究者发表过关于个人冒充者综合征的挣扎经历(Mainali, 2020)。当她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了高分,也很难感受到真正的成功感,还会将成就归功于运气或是其他人的贡献。然而,当她真正经历失败时,却会把一切问题都归因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是任务本身太过艰巨。

所以,对于隐性自卑者们来说,完成任务本身能带来的成就感是十分有限的。即使获得了客观的、比他人更好的成就,ta们依然需要他人主观的称赞和夸奖,才会获得对应的满足感,觉得自己曾经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8. 永远在焦虑

隐性自卑者们总是非常焦虑的,不只是因为ta们渴求他人的认可,还来源于ta们的低自尊本身。

研究证实,低自尊不仅会明显影响人的焦虑水平(Rosenberg, 1962),还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抑郁情绪(Sowislo & Orth, 2013)。并且,这样的影响关系并不是双向的,而是低自尊单方面带来的。

隐性自卑者们的焦虑是来源于方方面面的:

  • Ta们会为自己焦虑:这份工作我做得够好吗?我的穿着得体吗?
  • Ta们会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焦虑:Ta会不会觉得我不够成熟?同事会觉得我足够可靠吗?
  • Ta们会为和他人的比较而焦虑:虽然ta学历更高,但是工作还是我的更好吧?其他人会觉得我是更好的那一个吗?

就像是身处一个没有结局的赛场,隐性自卑者们的生活中很难有完全放松下来的时刻。和他人在一起相处时,ta们会因他人的在场而焦虑。

而在独处的时刻,ta们也会因为朋友圈和其他社交软件的存在,始终认为自己是被他人看到的、是在被他人评价的而焦虑。

文章图片4

何摆脱“隐性自卑”的束缚?

这里有3个tips——

1. 意识到自己的比较行为

就像我们前面总结的,隐性自卑者的满足感,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和他人的比较。只有当ta们意识到自己比别人更优秀的时候,才会认可自己的一部分价值。

所以,要改善隐性自卑的情况,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比较行为。

在忍不住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的时候,注意一下自己前后的内心感受。为什么别人的行为举止、穿着打扮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呢?如果没有比较对象的话,你曾经的付出对你来说是否还有意义?

其实,其他人的存在对于你来说不都是竞争性的,ta们还可以是你的伙伴、学习对象、灵感来源。有意识地让自己退出“竞争”的环境,就是停止隐性自卑的第一步。

2. 用积极的方式应对自卑

要知道,自卑只是一种情绪,不要被它操控,而要反过来利用好它。比如把自卑当成是一种积极的动力,推动着我们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正是由于我们在面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会有自卑的情绪,所以我们会主动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做准备,确保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务。同样,自卑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你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地方,其实也是你还可以成长的地方。如果你能以这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自卑,并且为了改变自己而付诸行动,自卑就不再是你的缺点了,还可能成为你快速成长的突破口。

文章图片5

3. 多看到自己的价值,

并真心地认可它

为了让自己“比得上”,隐性自卑者会用更高的、不适合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而学会客观地看到自己的价值,就是隐性自卑者们走出这一困境的关键。

当你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可能会认为“这次我做得比别人更快,分数拿得比别人更高,所以我做得挺好的”,但其实完成工作本身就已经是一件足以认可自己的成就了。而当你无法完成任务的时候,也可以试着客观地分析,是自己哪里不够好,还是任务本身对你来说就是过于困难的,告诉自己“虽然我不能100%地完成它,但我至少努力一下可以完成80%,而这也是可观的进展。”

著名作家卡夫卡曾说过:“凡是具有真正的、耐久的价值的东西,都是来自内心的礼物。人不是从下往上生长,而是从里往外生长。”

祝每一个你都能早日找到这份内心的礼物。


References:

Brown, M. (n.d.) 9 Signs of Low Self-Esteem & 10 Ways to Build Confidence. Zencare.

Mainali, S. (2020). Being an Imposter: Growing Out of Impostership. JNMA: Journal of the Nepal Medical Association, 58(232), 1097.

Murray, S. L., Rose, P., Bellavia, G. M., Holmes, J. G., & Kusche, A. G. (2002). When rejection stings: how self-esteem constrains relationship-enhancement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3), 556.

Rosenberg, M. (196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esteem and anxiety.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Sowislo, J. F., & Orth, U. (2013). Does low self-esteem 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9(1), 213.

Wray, L. D., & Stone, E. R. (2005). The role of self‐esteem and anxiety in decision making for self versus others in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8(2), 125-1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