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原子弹爆炸后, 斯诺问原子弹还是纸老虎吗? 毛主席如何回答的

 历史探奇 2022-07-31 发布于河南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到最后的决战期。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争,日本人早已失去他们吹嘘的优势。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要想让日本无条件投降,必须给其致命一击。

为了尽快结束战斗,减少人员伤亡,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此举,加快了日本投降的步伐,也让世人第一次认识到了原子弹的威力。

原子弹在日本爆炸的消息传到毛主席的耳朵里后,毛主席却说“原子弹并不可怕,不应当夸大它的作用,打赢战争的关键在人!。”在接受外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更是直言,“美国的原子弹不过是一只纸老虎”。

毛主席为什么这么说?既然原子弹是纸老虎,中国后期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研制它?面对美国记者的辛辣提问,主席又是如何回复的呢?

军民一心,人定胜天

日本无条件投降,除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之外,跟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屯兵、美国两颗原子弹的投掷与日本盟军在欧洲战场上的失利也有很大的关系。二战不同于一战,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不义混战,而二战则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对抗非正义的一场战争。

法西斯势力的投降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当美国的原子弹爆炸后,一些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容易拔高和放大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会让付出巨大努力和代价的中国军民产生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当《人民日报》在头版发布这一消息后,毛主席紧急地将自己的秘书胡乔木和解放日报等媒体的领导叫到了自己的家里谈话,语重心长的说:“你们难道想不出这样的文章发出去,会不会打击解放区军民的信心呢?”

毛主席不光在私下里这样看待美国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即使在公开的大会上也多次重申:“原子弹是解决不了战争的,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那原子弹就是空的”。毛主席的目的非常明确,要破除对西方科技盲目的迷信,认清八路军和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坚定中国的无产阶级立场。

1946年8月6日,在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到原子弹的问题时,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纸老虎论”。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之外,还提出了“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的著名观点。

这句论断提出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停战决议,破坏重庆谈判的后果,企图依靠美国的援助,打击共产党军队。毛主席在这个时候提出“纸老虎”论断,其实是在给共产党军队和相信共产党的人民群众宽心。

历史完全证明了毛主席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淮海战役的成功可以用来佐证。陈毅评价“淮海战役”取得的成功时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第二次战役,也是我军伤亡最多的一场战役。这场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后面渡江战役、我军取得解放战争最终胜利扫清了障碍。

正是由于这场战争的决定性意义,所以双方都投入了庞大数量的士兵,在客观上给后勤补给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11月的天气对于前线作战的士兵来说尤其煎熬,为了减轻前方战士的后顾之忧,人民自发提出了“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号召,有些地方甚至是全民出动,整场战争下来,共计有543万群众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运送物资。

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面对着国民党近乎完美的武器装备,我军“小米加步枪”的取胜恰恰证明了精神力量和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既然我们能够动员百万群众,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何又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制原子弹呢?

内忧外患,以核止核

仔细分析毛主席对于“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论断可以发现,他的本意不是不发展以原子弹为代表的核武器,而是不要过分的拔高原子弹的作用。尤其是在当时国共对峙的敏感局面,过分的强调原子弹的力量无异于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会极大的打击军民的自信心。

解放战争结束之后,国内混乱的局面基本肃清。新生的新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打压,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团结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获得了苏联不少援助,由此争取了短暂的经济恢复期,当时中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缓慢中均有了一定的起色。

其实,在解放战争结束后不久,当时的领导人也意识到了要想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不仅要有理,还要有据,而这个“依据”指得就是要有可傍身的硬实力。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为了弥补与美军在武器上的差距,我国也付出了惨痛代价,近20万条鲜活的生活死在了异国他乡的战场上。

在抗美援朝后期,中美交战陷入僵局。为了尽早地从朝鲜半岛的战争泥潭退出去,美国威胁中国要在中国境内投掷原子弹。之后由于苏联和美国欧洲盟友们的介入,美国此举不了了之。但是美国却发现了威胁的好处,总是时不时的的作出相关暗示,妄图通过“核讹诈”吓倒新生的中国。

毛主席这才意识到“以核止核”的重要性,说道“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中国制造原子弹的过程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核优势,想尽办法避免他国制造出核武器,对于在朝鲜战争中打败自己的中国,更是恨得牙痒痒。为了延缓中国制造出核武器的进程,一向鼓吹自由和人权的美国,竟然扣留了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五年之久。

好在当时还处在“中苏蜜月期”,苏联向中国派出了科学家,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奠定了基础。

但是好景不长,苏联国内政局的变化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也让中苏这对好兄弟开始出现分歧。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做了批判前任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错误。赫鲁晓夫此举引发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对,我党则认为“赫鲁晓夫此举太过突然和绝对,容易动摇社会主义的根基。”

1958年我国政府拒绝了苏联想要在中国境内设置长波电的提议,认为苏联此举侵犯了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在次年的中苏领导人会见时,赫鲁晓夫又重提中苏军事合作的事情,中国在涉及原则问题上丝毫不让。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怒不可遏,直言苏联走大国沙文主义路线,双方谈话不欢而散。

在此之后,赫鲁晓夫宣布撤走在中国的1390名苏联专家,并拒绝向中国提供生产原子弹的任何资料,中国失去了外援。赫鲁晓夫认为此举可以打击中国的锐气,以此接受自己建设中苏舰队的条件。但是此时的中国已经彻底认清了苏联的要求,发誓要独立自主地走完剩下的路。

雪上加霜的是,1960年,我国又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总人口比1959年减少了1000万左右。在此种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毛主席作出了雄才伟略的判断,“我们要勒紧腰带过苦日子,省出钱来搞原子弹、导弹”。

戈壁巨响,两弹出世

经过无数科学家夜以继日地攻关,在克服了严峻的自然灾害后,中国研制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新疆罗布泊上空涌起了巨大的蘑菇云,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中国制造出原子弹的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大家的第一反应,自然认为这是一个假消息。西方国家认定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科学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原子弹。尤其是美英,更是将傲慢和偏见发挥到了极致,抱着不怀好意的怀疑态度。

为了让世界各国认可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也为了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周总理只用了两个办法。

由于在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上的精彩表现,中国获得了东南亚几个国家的好感,于是周总理选择将原子弹爆发时拍出的照片,送给6个与中国交好的国家的领导人。这份珍贵的礼物,引起了这些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他们极力地帮助中国宣传这件事,一是想要表明自己跟中国的友好关系,二也是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保护自己。

而第二个方法,就是联系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美国记者斯诺对这件事进行报道。

美国记者斯诺从采访解放区开始,就与周总理等中国领导人保持着密切的友谊,还把自己在解放区的见闻汇编成书。斯诺本人有着非常高超的采访技巧,在采访中恪守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在询问时往往一针见血,而这也是周总理选择联系他的原因。

与周总理见面后,斯诺直言想要第一手资料,周总理向他讲述了许多细节,充分地满足了他的要求。不仅如此,还送给他12张非常近距离的照片。其实周总理的目的就是想要借助斯诺的所见所闻,向国际社会发出中立的声音。

而在1965年采访毛主席的过程中,斯诺更是毫不掩饰地问:“你现在还认为原子弹是纸老虎吗?”

只见毛主席幽默又巧妙地回复道:“我只不过是讲讲而已,如果真打起来的话,可是会死人的,到那时候,就真正变成一动不动的纸老虎了。”毛主席借用玩笑话,巧妙地化解了前后表述不一致的尴尬,也让斯诺再次体会到了中国领导人的表达魅力。

毛主席对“原子弹就是纸老虎”的论断,完全符合我党“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斗争智慧,这对于只会打直球的美国来说,确实起到了虚晃一枪的作用。

由于自己国家的记者也开始帮着中国宣传,美国又转变了回应模式,用它惯常的阴阳语气说“中国的核试验污染了大气层”“如果亚洲国家遭受到中国侵略,美国愿意施救。”但是这种小气和伪善的发言恰恰证明了美国已经开始忌惮中国,忌惮这个历经内忧外患仍然能够制造出原子弹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原子弹研制成功三年后,我国在1967年又成功爆炸了氢弹,之后又将东方红卫星送入了太空,从此之后,载人航天,深海下潜,火星探测等一系列活动已经证明了我国在高精尖技术上的潜力和优势。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了原子弹和氢弹等各种核武器,但是毛主席在1964年的公报上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一极,不会以牺牲他国利益换取中国的进步。

结语:

在研制两弹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令人敬佩的科学家,除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于敏、郭永怀等我们所熟知的名字之外,还有无数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他们在默默无闻的时间里,在远离家人的戈壁滩上,用算盘和草纸算着公式,用最原始的工具给中国制造了最稳定的国防力量。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从淮海战役的军民一心,到“两弹一星”的从无到有,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接续征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民族智慧和精神伟力,这种力量是激活其他一切力量的源头,也是支撑着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奇迹的精神武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