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基础班第十二讲 对句的构思方法

 巴蜀辞赋学院 2022-07-31 发布于四川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基础班第十二讲

对句的构思方法

主讲:辛勤

前面咱们学习了对句的步骤。这堂课开始讨论对句的一些构思方法。

对句必须根据出句的形式和立意来构思。而构思方法也因人而异。诗无定法,联也无定法。这一讲的构思方法,只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思路,作为抛砖引玉。在大家今后的对句实战中,应该不断摸索各种构思方法。

一、正对、反对还是流水对

    我们都知道,根据出对句之间句意的关系,对联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形式。在对句的时候,选择正对、反对或流水对,是受出句的制约的。复习一下:

正对:“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即上下两联从不同的侧面、角度表达同一意思,在内容上相互相成,和谐统一。上下两句都能独自表述一个完整的句意,而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互补的并列关系。

反对:上下两联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照,表示相对相反的意思,在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上下两句都能独自表述一个完整的句意,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并列关系。     

流水对:又叫串对。上下联都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或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或要依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如转折、选择、因果等),两句组合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就像流水连绵,顺势而下。

(一)看出句句意

1.当出句有完整的句意,对句多用正对或反对

句意完整:出句有完整的主谓结构(部分句子成分可以隐藏),并完整地表达出某种事物的状态或事理。

1 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出句前二实写,后三虚写,句意也完整。对句用正对,对句与出句互补。

2:题书斋   陈锷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出句前四表状态条件,后三表结果,写的是心态:为人处世不要贪,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句意完整。

对句用正对,写品格。人到了与世无争与人无求的地步,品格自然就高了。对句比出句升华,从知足常乐升华到追求品格高尚。

3自题联 摘【清】林则徐诗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句表应为之事,句意完整。对句用反对,表不应为之事。对句与出句,从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共同表达出高尚的情操。

而一些只以词组并列的句子,看上去不像完整的主谓句式,其实是诗家语的特殊形式,也应该用正对或反对。

4:晋祠云陶洞 傅山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2、当出句表达的意思不完整的时候,对句适宜用流水对。

所谓出句句意不完整,有两种情况:

⑴出句只是句子的一个或数个成分,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①出句只是给出主语:

5 园 王士祯

  梅花岭畔三山月;

  宵市楼头一草堂。

联语未写卞园诱人的景致,而落笔于草堂、月夜,用闹市反衬园内清幽的环境,表现了园主人的淡泊情趣。 见《历代楹联选注》

出句只给出主语三山月”,梅花岭畔三山月为主语部分,对句补充谓语部分:宵市楼头    一草堂。”

梅花岭畔    三山月; 宵市楼头        一草堂。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宾语

    ②出句给出状语(多为处所状语或时间状语):

出句给出的是处所状语,对句补充主谓语部分:在这个处所发生了什么事情?

⑵出句看上去像是一个句子,但是只是完整句子的一个方面,不足以完整表达意思:

①出句主谓宾俱全,但宾语的描述不完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②出句是主谓句型,但只给出逻辑关系的一个方面,须与对句结合,才能完整表述逻辑关系。

6: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出句是主谓句型,但是不够完整,给对句留了一个伏笔:临死又会怎么样?

(鲁迅)一生 不曾屈服,

                

对句用顺延关系,补充临死时一个革命者的豪气,出对句合成一个鲜活的为中国的前途舍身救国的形象。
     此联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

7: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清代成汝昂一联:

任我纵横千里目

看他吴楚万重山

8:江苏镇江甘露寺清代大臣鄂容安联:

到此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二)看出句的关联词

当出句带有关联词的时候,判断是否有适合流水对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或暗示词。如果有,可以用流水对应对。

(孟浩然)

出句:欲寻芳草去,

对句:惜与故人违。

出句的“欲”是时间顺延的关联词。出句描述的是发生在前的事。对句用顺延关系,描述之后发生的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这两句之间有前后承接关系,必须是先到水穷之处,然后才能坐下来,看云起云落。这两句的先后次序不能倒置,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出句的唯将”是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未展眉”是结果。对句用因果关系,回答原因。

再如: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三)看出句的主题

看古今名联佳对,可见如下规律:

1、正对的适用主题:

正对的适用主题范围比较广泛,景观联、咏物联、事理联、赠贺联、巧趣联等主题,正对所占比例最多;无情对和诗钟更是正对为主。

2、反对的适用主题:

反对多用于事理联、咏物联、赠贺联。

3、流水对的适用主题:

流水对也常用于事理联、咏物联、赠贺联。

(四)看出句的字数和句数。

1、正对不受出句的字数和句数的限制。中长联更是以正对为多。

2、反对和流水对多以单句联和短联为主。

所以,扩大流水对的适用范围及其在对联中的地位,是片面的。我们应该根据出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对句形式。

也有学者认为流水对只适用于律诗,不适用与对联。

还有学者认为,流水对在对联中只能用于单句拆分为两句话的情形,也就是出对句都不是完整的句子而只是一句话里的某种句子成分;或偏正关系的复句形式,即出对句一句是从句,另一句是主句的情形。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因为流水对也是传统对格的一种,在古联就已经存在。如:

理发铺联: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转折关系流水对

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因果关系流水对。

刀店联

不历几番锤炼
怎成一段锋芒。条件关系流水对。

《集王之涣<登鹳雀楼>句》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目的关系流水对。

上述例子的出句,都不能完整表达意思。只有两句结合,拆包意思表达完整。这是符合流水对的定义的。

二、对句的联想方法

对句必须在出句的主题和意境下展开联想。

(一)构图联想法: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法,对于咏景联和咏物联尤其适用。方法是,把出句幻化为一幅图画,想象画面还欠缺什么?用对句把欠缺的东西补足,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

开福寺山门 韩

  紫微栖凤;

  碧浪潜龙。

[简注]开福寺:在湖南长沙。韩崶(17581834),字桂舲,清江苏元和(今苏州)人。乾隆拔贡。官至刑部尚书。有《选读斋诗稿》。

紫微:山名。近开福寺。碧浪:即碧浪湖,又名黑漆湖,在紫微山下。

此联题于山门,用“栖凤”“潜龙”突现开福寺的祥瑞之气。联语八个字,要言不烦而气势辉煌。见《中华对联大典》

紫微栖凤;

我们对这个出句析联:

紫微  栖  凤;

   

形名    

          

凤:从鸟,凡声。本义: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根据几个名词的注释,我们就可以对句,接下来你的脑海中一定要勾画出一幅画面,根据这个画面,那些物像与意像能形成最好的对句呢。当然咱们的立意不同,观察地方不同,对句也一定不相同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放飞自己的想象,构成各种各样的构图画面和联想画面。

尤其要注意在对句时,容易因为出对句不能融洽地共存于统一画面而出现景隔和时隔,从而造成意隔。通过构图联想法,可以比较形象地理解出句,也比较形象地构思对句。还可以比较有效地避免合掌或景隔、时隔和意隔。

(二)发散联想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

发散联想,是对出句的主题运用发散思维法,把与出句主题可能相关的事物尽量列出,作出一系列对句,再从中选择最佳的对句。

发散思维定义,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和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训练这种能力?

1. 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大脑多种智能活动的一个基础能力,它是思维和记忆的基础。如:

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了万有定力;瓦特仔细观察水蒸气顶起壶盖,发明了蒸汽机。

2.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一个人拥有十分丰富和活跃的想象力,从一张图,你能看到什么?这张图片上有什么物像,首先要结合自己的情感,确定意像,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作出最合适的、最兼容的对句。

发散联想法,以相对抽象的方式,从各个角度将对句与出句做出关联联想,可以扩宽思路,并有效避免合掌或意隔。

构图联想法和发散联想法是一组互补的对句构思方法。二者结合,先用发散联想法,从抽象的角度,找出对句与出句关联的事物;再用构图联想法,把发散联想转化为形象,能更好地实现出对句的关联。

(三)逻辑联想法

逻辑思维:思维一种高级形式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逻辑思维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而是凭借经验或理论来推论。比如,我们常说的春播秋收,大雁南飞,有月的晚上不会下雨,一叶知秋等等,就是凭借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经验。

逻辑联想: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联想方法,比较适合于流水对。

方法是,根据出句句意和意境,做出合乎逻辑的想象,使出对句如流水顺畅而下。

1、当出句不是一个完整的表意句子时

这种出句,往往只是一个短语,只是句子的某个成分,如状语、主语。也可能虽然具备主谓宾结构,但是宾语的表述不完整,还不能完整表达句意。

对于这种出句,逻辑联想构思的思路,是根据出句在完整句子中的作用和意境,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用对句把欠缺的句子成分或宾语的不完整部分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1墓联自题  傅毓湘
梅花明月幽人宅;
兰芷香风故国魂。

[简注]

傅毓湘(1845—1922),字金波,湖南湘乡人。清同治举人。历蓝山、宝庆等地教职二十年。特授南陵县令。有《楼山吟草》稿本。
幽人:隐士。《易经·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喻人死后入土为归隐。
兰芷:兰草和白芷,皆香草。 
故国:古国,祖国,故乡。此指祖国。
     联语遣词工致,淡雅中透出一股清香,表现作者高洁的情怀,超然自得的旨趣。见《中华对联大典》

出句: 梅花明月幽人宅=

出句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只是句子的状语部分:(那里是)梅花明月(的)幽人宅。前四表天气状况,暗点季节;后三表地点。

逻辑联想思路:梅花明月,是冬天的自然现象;可以根据自然逻辑,联想在冬日的月夜,此时此地会有什么事物?也可以根据人文逻辑,联想此时此景隐士情怀

根据联想,对句去补充句子的主语和宾语(省略谓语),描述在此时此地有什么?出对句合成完整的一句话。

对句:兰芷香风故国魂。

2 园 王士祯

  梅花岭畔三山月;

  宵市楼头一草堂。

[简注]卞园:在江苏扬州城北的小金山后面,为康熙年间扬州八大花园之一,所谓“八座名园如画卷”。今已不存。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清山东新城(今恒台县)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池北偶谈》、《带经堂集》等。  

联语未写卞园诱人的景致,而落笔于草堂、月夜,用闹市反衬园内清幽的环境,表现了园主人的淡泊情趣。 见《历代楹联选注》

梅花岭:又名梅岭、长春岭,在扬州瘦西湖边,因岭多梅花,故名。

三山:镇江市长江之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夹江相峙,世称京口三山。

宵市:夜市。

草堂:用茅草所盖的房子。旧时文人常称自己的住屋为“草堂”。

   出句:梅花岭畔三山月;

出句给出的只是句子的主语部分:梅花岭畔/三山月,前四是定语,后三是主语。

逻辑联想思路:根据长期以来的文人表达逻辑,梅花”具有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是利、成熟时为贞。后世人们则认为梅花的五片花瓣象征着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

梅花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根据上面的注释我们知道,这里是指梅花岭畔,三山那里的一个月夜,然后展开联想,作者的对句是:宵市楼头一草堂。

对句补充句子的谓语、宾语和补语,出对句合成了一句完整的话。

3题歌台 李

  休萦俗事催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简注]歌台:在江苏南京芥子园。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工小说,善联语,尤精谱曲。有《笠翁文集》等。联语表现了他热衷戏曲,不受俗事所牵绕的心绪,感情真挚。 见《古今名人联话》

萦:萦绕。

霜鬓:耳边白发,喻年老。

雪儿:隋末李密的美姬,能歌舞,密常选宾僚之佳辞付之叶音律为歌,称雪儿歌。李渔为清初戏剧家,其芥子园有歌台,教习演唱之处所。

 出句三:休萦俗事催霜鬓;

 出句貌似主谓宾齐备,但是宾语不完整。

逻辑联想思路:补充宾语,催了霜鬓”以后的事什么呢?

出句:  休萦俗事催霜鬓;

对句:  且制新歌付雪儿。

对句补充宾语的情状部分,即宾语干什么,从而使出对句形成了完整的句意。

以上各出句,均是把一句话分成两句说。须从出句给定的情境,条件、假设,通过逻辑关系联想,用对句把句子补充完整,使出对句形成流水对。

2、当出句虽然具备句子的条件,但只是复句形式中的一个分句,不足以表达完整的意思时:

这种情形,出句具有主语、谓语(有时候也带宾语),但是没有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只是复句的一个分句。要根据句意来判断出句的逻辑关系。

对于这种出句,逻辑联想法的思路是,根据出句提示的复句逻辑关系,去联想对句与出句的关联。这就像出句说了事件的前半部,对句要接着出句所描述的事物、人物和情节,叙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出句是否提示复句逻辑关系,有两种情况:

⑴出句带有复句逻辑关系关联词。

如:“才┅,”、“因┅,”、“若┅,”“为┅,”“宁┅,”、“纵┅,”等等。

带有这些关联词的出句,往往是复句的一个分句。根据出句的关联词,可以比较明确判别其属于何种复句逻辑关系。

⑵出句没有出现上述关联词。

没有出现关联词的出句,要仔细揣测出句的句意,看出句是否已经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如:湘西草堂 王夫之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出句四:清风/有意/难留/我;

根据对出句的分析,出句句意表达完整,不适合作流水对,宜用正对或反对。

出句五:来路已为荆棘掩【联友】

这个出句,“来路”是主语,“掩”是谓语,“已为荆棘”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主语谓语都具备。但是,这只是“来”的情况,意思并不完整。有来必有归。因此,出句适用于事理顺延逻辑关系;“已”是时间状语,又暗含时间顺延的逻辑关系。

又如:古藤书屋 倪国琏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出句六:一庭芳草围新绿;

出句同样有主谓宾草围绿。但也只是说了一半的意思,芳草的四周都是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同样没有下文。同样需要用对句来补充完整。

观察出句,一庭”暗示地点,也暗示时间,对句可以运用顺延关系,延续出句完善另外一半的话题:

对句:十亩藤花落古香。

出句七:虽无才学可人群,(次韵朱昌叔见赠  ·王令

出句省略了主语,谓语“无”,宾语“人群”,虽然算是一个句子,但是句意不完整。连词“虽”是复句转折关系的典型关联词,引领的是转折关系的一个状况,须对句描述出转折关系的另一个状况,才能完整表达整个复句的意思。

逻辑关联思路:运用转折关系,选择同样与才学有关的心声,作出对句,使出对句合成对中国先贤的敬意。

出句:虽无才学可人群,(·王令

对句:偶有诚心与古亲。(·王令

出句八:犹擎苏武节(隋末唐初·王绩

副词“犹”,“还、仍然”之意。表述的是一个层次的状况。这就给出一个运用递进关系的机会。对句可以用副词“更、尚、未、不”引导,实现层次的递进。

出句: 犹擎苏武节;隋末唐初·王绩

对句: 尚抱李陵弓。隋末唐初·王绩) 

出句的“擎”,“举”之意。形容坚强高大有力量。而对句的“抱”,“持守”之意,比出句“擎”,也递进了一个层次。从苏武节,到李陵弓,句意递进了一层。

出句九:能受苦方为志士;

出句貌似有一个完整的表意,可以正对或反对。但是,这个出句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省略了关联词的条件表述:“(只要)能受苦方为志士,这样,对句可以运用复句的逻辑关系来应对,出对句形成完整的复句。

出句:能受苦方为志士;(自题联 梁同书)

对句:肯吃亏不是痴人。(自题联 梁同书)

出句十:纵有千年铁门限,

“纵有”是复句让步条件逻辑关系的关联词,出句只是给出一个让步条件,并不能完整表意。对句可以作复句逻辑联想,给出在出句的让步条件下的结果:

出句:纵有千年铁门限(宋·范成大)

对句:终须一个土镘头(宋·范成大)

以上举例,仅作抛砖引玉。逻辑联想法的运用,是以经验或理论为依据,推论出各种联想。根据各人的阅历经验和理论修为的不同,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联想。而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积累,是运用好逻辑联想法的根本。

逻辑联想法,不仅适用于流水对,同样适用于正对和反对。比如:

用桃花与桂花相对,因为这两种植物开花季节不同,不符合自然规律,就容易出现时隔。桃花通常于早春开花,晚春落花,而桂花则通常于秋天开花。

用雨与日、月、霞等相对,也违反自然规律,容易造成景隔。因为雨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天气现象,有雨的时候,通常云层比较厚,日月的光线被云层遮挡,地球上看不到。霞是阳光反射在淡薄的云上折射而成,下雨的时候,不会形成彩霞。

而用红枫对梧桐,也因为千年以来人们约定俗成的意象寄托不同,容易形成情隔。红枫多表喜秋,梧桐多表悲秋。

所以,逻辑联想法也适用于对句选象这一环节。

关于如何对句,区区几课,只能提供对句的启蒙教育。要对出质量高的对句,需要广泛而扎实的积累;需要宁静平和的心性,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感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