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氏叶派太极拳学札记017——莫向眼前寻尺度

 wsryi 2022-08-01 发布于山东

7莫向眼前寻尺度

太极拳练习的语境中,或是传统文化的一般语境中,都会提到宇宙、天地等很大的物象,在古人的眼里和文字中为什么有如此宏大的叙事方式呢?我一直很好奇!

学者许倬云有这样的历史观,他说,“个人的地位最小,最短是人,比人稍微长一点的是政治,比政治稍微长一点的是经济,比经济稍微长一点的是社会,时段最长的是文化,更长的是自然。” 当然,古人应该没有同样的视角去把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去一一比较,但好像古人一开始就聚焦到了历时最长的自然以及自然界中我们抬头看到的天,俯身触摸的地。

有意思的是,尽管天地是大物象,太极拳中的天地起码包括我们头顶和脚底的延伸,并不遥远也似乎触手可及,可见,同样的用词其实对应着不同的意义,或者说不同的语境其实重新定义了我们可能早已熟悉的词语,而在理解和阅读中我们总有一种惯性,把这些词语存在于原有语境的意义会不自觉的迁移到当下理解的语境,于是,但凡包含“天地”、“宇宙”的字眼还是给我足够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显然,我们可以像老师在《太极体悟录》中探究的,把太极的原本看作可能是“大恒”的误植,也可以顺着“太极”的用词去接受经历过历史淘洗的定名。让我们带着些许感悟和依然困惑再去理解一下“太极拳”,在我看来,太极拳本质上就是“太极”+拳。具体的说,只要符合太极的理念,任何拳种都有可能成为本质上的太极拳,形式上的各种拳。我们做一下天马行空的思考,少林拳可不可以成为太极拳?可以,用太极的理念指导训练,太极的身法要求规范,假以时日,原来的少林拳可能还存有其部分原本的形式特征,但本质上经历过改造,打拳的原则改变了,技法的规范改变了,太极拳不也可以借助少林拳的形式得以生发吗?

然而这个过程不是我个人的异想天开,百多年前,当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发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始,武氏昆仲发出不由自主的感叹,杨露禅师教他们的功夫和这本拳论上讲的道理无一不合,从此武氏兄弟按照《太极拳论》上的原则和规矩去练,又和杨家的教学串益,过往的绵拳借壳上市最终成就了“太极拳”。

有趣的是,武氏昆仲的发现和身体力行不是历史的偶然,当杨露禅来到京城教拳,面对八旗子弟、达官贵人、王爷贝勒,他敏锐地发现原先陈家短劲的发放方式已然行不通了,弄不好不要说教拳没了饭碗,很有可能是要掉脑袋的!怎么办?将短劲改为长劲,将拳拳到肉伤人改为巧妙控人!可见,杨无敌不是简单的打遍天下无敌手,而是服膺天下英雄的心啊!

于是,我开始慢慢懂得,古人讲天地,其实在讲世界观、价值观,天地是古人的道具。天地玄黄也好,宇宙洪荒也罢,不仅在古人的眼里心里,也在古人的手里和他们创造的认知体系里,而我原先只是惊叹于天地辽阔的尺度,一味地向外去看,而没有注意到,其实天地可以根据我们的心神,我们面对的不同语境伸缩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伸缩调整的过程中,你可以大到无其外,小到无其内,有一样东西不太会改变,是什么呢?说是道可以,说是本质也可以,其实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和边界!因此,太极拳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是有其属性和边界的。

不禁想起一段轶事,1927年十月某日,叶大密老师有机会得见李景林将军。李景林观叶大密老师练杨家太极拳剑毕,叹曰: “不失武当真意!” 回顾左右眷属及侍从者云: “尓辈不习此拳,难得余剑真传”。真意真传如今很少得见,有些人初闻杨氏叶派习练中也讲究孙禄堂先生的“塌扣提顶松缩垂裹”, 大为惊讶!我想这些人的心中是有很多疑问的,然而这些疑问的根源在于,很多人没有真正搞明白,孙先生的八字才不失内家真意,也不失太极真意。记得老师在早年天涯博客中贴了有关从孙家无极、三体、八卦若干式中取了“三瓢饮”的帖子,其间论述到为何取舍,于练习杨氏太极又有何益处等真知灼见,读来大开脑洞。

从此,我心有戚戚焉。于“守中”而言,我的内心皈依了杨氏叶派的理法技法乃至其训练体系,于取法而言,不再拘泥于各门各派,也差不多知道方向,要看哪门哪派。顺着老师的文字,悟苌乃周的“腰如鸡鸣引颈卷尾,脸如大象卷鼻”,不失太极真意;

读吳殳《手臂录》记载,“真如一門而入,一師而成,一於純者也。敬嚴徧歷諸家,年將四十,始遇真如,重下本源工夫,而得返正;及乎晚年,棍棒刀牌,皆成槍法,化雜以為純者也。二師身二而法則一也。年三十七,與洪記見劉德長於真定巡撫韓公晶宇署中。洪記與德長較技,而手中兵器為德長撥去,乃心折,百拜請受教。劉師曰:二子根本無工,枝幹皆虛也,當息心泯志,不學破法,不與人角技,下死工夫於根本者二年,則可受我法,自今日請辭,至期相見。乃如所言,與記用根本工夫足二載,複往見。劉師試之而實,喜曰:吾教二子槍法已竟,無多求也;二子所學,博極諸家,惟不知有根本,不曾加工,故遇吾而敗;今根既實,則舊法皆吾法也,複何教為?又命與昔舊平手者校,其仗皆可撥而去之也。”不失太极真意!

及于生活,乃至“伸懒腰”而悟抽靠贴;开车手握方向盘而知膝肘定位;观察汽车四轮独立悬挂而联想开肩开胯之功,此种事例比比皆是,莫向眼前寻尺度,寻的是太极真意!

8天地无心故无极

何谓无极?如果仅从文字上是很难参透的,但对于无极的概念,杨氏叶派的处理方法是在前移后荡中逐渐体悟。这种形式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在多数流派的太极训练方法中,无极都或多或少的演变为站桩体系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理解杨氏叶派的无极式呢?

老师记录了一段轶事,有一次金仁霖老师拜访刘晓东先生,在金老师问他观杨澄甫老师演拳,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刘先生说“摆”字,钟摆的摆。在金老师看来,或许正是这个“摆”,冥冥之中,让自己彻悟了杨家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

顺着这个线索,我们先琢磨一下杨澄甫老师的无极起势。《太极拳体用全书》关于预备式里提到:’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马来西亚游志伦师兄的体会说,可见无极势不处理好,基础的根本不存在的。我不知道有多少太极拳爱好者对于这个无极式有深入的体会,至少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时,有些惊讶,有些怀疑,有些好奇,也有些不知哪里来的不服,就这么站着就是根本了吗?

现在看来,那时的我真的是像杨澄甫老师讲的“此势易为忽略”!那么不忽略呢?我的体会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脚底平复贴地了吗?其二,脚踝有外扭之意而无其形做到了吗?其三,按照孙禄堂先生讲的“塌扣提顶松缩垂裹”身法规范上身了吗?其四,顶头悬了吗?其五,喉头抛了没?其六,找到老师讲的涌泉中心那个点了吗?其七其八其九......好像没完没了了,是的,就这么简单的一站已经囊括了太极拳的所有身法要求,于是再看下面的文字,我有了新的感悟。

老师说2003年初,在嘉兴瓶山,第一次观赏金老师演拳,也就在无极式稍一站定,金老师一个前移后荡,灵魂深处为之一振,似乎有一种无形的能量,直指二水内心的。从此这套拳让心仪不已。我逐渐感知到,这个“摆”的前提其实需要中轴的灵动,而练出中轴的基础起码要做到三点一线贯穿,加上老师讲的挂和沉,我的理解就是要有提垂之意,而那个“摆”,正是当年的金仁霖老师深有感悟后的以心传心,是整劲加松灵的凝练。于金仁霖老师而言,一个“摆”字,足以!

那时那刻老师当年无疑有了颇多感悟,才识得了“一摆”内蕴的太极真意,也可以料想,金老师的一摆是老师心之神往已久的现场演示,是赖以进阶的起始!那么,如何接续这“一摆”的意蕴,走进杨氏叶派无极式呢?我有三个突破点。

第一个突破点,首先要借助于有其意无其形的脚踝外扭。这个筑基的要点是“里开外合”的起始,有了外扭,全身打开的意味就浓,有利于躯干脱离双手双脚的束缚而独立为主,老师讲的像个插座而已。

第二个突破点,杨澄甫老师起势中,双手坐腕舒指。感兴趣的拳友可以再去《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查看,对我的启示是,这坐腕之“坐”也是松腰落胯如坐高凳之“坐”,有了这个动作,脚踝外扭起的势可以配合微微地逆腹式呼吸,直通于肩背,然后顺势立颈竖项顶头悬。

第三个突破点,胸腹阴侧肌肉顺势自然沉降,此时更重要的注意点来了,全身移到双脚左右两个涌泉,然后感知两个涌泉连线中心点,由此沉入,由此卸至脚底。说实话,为了感知老师讲的两脚涌泉连线中心点,我花了好长时间不得其门,没有丝毫感觉。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找不到就不找了,先找两脚实的涌泉吧!出人意料的是,两脚涌泉连线中心的那个虚点似乎有了感觉,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一味地一蹴而就地想一下子找到那个中心虚点是极为不容易的,而通过先找到两个实点,再去感知那个虚点也许没那么困难了。所以,到底有这有真的找到了老师所说的阴阳太极球的点,不妄下断言,但能分明感受到全身重力可以通过那个点放下,也算一种卸至脚底吧!

做完以上“形”的准备工作,还有一样,也就是老师讲的“心中一静”,有了阴侧肌肉的沉降,顺着这个沉降做到“心无所思,目无所视”即可。有了思想就有了各种“极”,因此,天地无心故无极,要做到无极,你我的心中不要搁任何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