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疾病诊法)10.9.素问·平人气象论

 昵称1Z7nN02j 2022-08-01 发布于福建

经文分析

本篇是《内经》论脉之专篇,主要讨论平息调脉法,四时五脏平脉、病脉和死脉,以及诊

虚里、尺肤、寸口等。

(一)论平息调脉法

经文提出一息脉跳4~5至为成年人正常的脉象,而一息脉至4次以下和5次以上,均为病脉或死脉。

诊脉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以不病之人调病人”,医生应“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即医生通过平调自己的呼吸去测定患者脉搏的频率、节律等,这一诊脉方法经历了几千年的应用,至今不失为简便、可行和有效的方法。经文还总结了异常脉息及脉尺合参的临床意义。

(二)论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

1.脉以胃气为本

本篇原文指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素问·玉机真藏论》也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脏腑、经脉都要依赖胃气提供的物质基础,才能发挥各自的正常功能,脉象的变化反映了五脏气血的盛衰,因此说脉以胃气为本。有胃气的脉即平脉,表现为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2. 四时五脏平脉、病脉与死脉的区别

平脉、病脉与死脉的区别主要在于胃气的多少有无,平脉是胃气充足,病脉则是胃气不足,死脉则胃气全无。这种以胃气的有无盛衰分别平、病、死脉,对估测病情轻重、预后好坏很有意义。后世脉法重视胃、神、根的理论,殆即秉自本篇。

3.脉逆四时与发病

原文第二段提出的所谓今病与后病,是根据五行乘侮规律,结合胃气的多少,加以阐发的。如“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等,张介宾《类经》注∶“毛为秋脉属金,春时得之,是为贼邪,以胃气尚存,故至秋而后病。春脉毛甚,则木被金伤,故不必至秋,今即病矣。”是从四时五脏兼脉或出现相乘相侮之脉象,来推测发病时间的。

(三)诊虚里的原理及其意义

原文首先明确诊虚里是候宗气,接着指出虚里为胃之大络,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这便是诊虚里的原理。对于虚里诊的临床意义,本篇列举了几种情况∶一是虚里搏动“盛喘数绝”,反映胃及心肺有疾;二是虚里搏动“结而横”,说明内有积聚;三是若虚里搏动“绝不至”(跳动中断,绝而不复),则疾病预后不良;四是搏动剧烈,“其动应衣”,是宗气大泄之证,预后亦差。

(四)论寸口脉的变化及主病

原文主要是从寸口脉的形态,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预后,以及以脉之逆顺辨别预后善恶。说明《内经》已很重视脉诊,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难经》“独取寸口”诊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自从“独取寸口”脉诊法普及于临床之后,寸口脉诊内容已大大丰富,较之《内经》已有很大发展。

(五)论真藏脉的脉象及其意义

原文在论述脉以胃气为本,以及以胃气的多少、有无来判别平、病及死脉后,再提出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真藏脉,真藏脉的特点是全无从容和缓之象,如但弦无胃、但钩无胃等,乃是疾病危重的表现。《素问·玉机真藏论》对各种真藏脉的形态,做了生动而形象的描述,可互参。临床应用

1.“脉以胃气为本”的临床意义

本篇在阐述脉象形成机理上,十分重视胃气的作用,提出“脉以胃气为本”的观点,认为正常脉象一定要体现胃气的存在和功用,所谓“胃气”是对脾胃功能的统称,包括胃的受纳、腐熟和脾的运化、升清等功能。脉气以胃气为根本,脾胃之气充沛,则脉象和缓有力,人体健康无病;脾胃之气虚弱,则脉象异常,表明机体出现病理改变;脾胃之气丧失,脉无胃气,表明人体生机断绝,病即危殆,濒临死亡。

何谓脉有胃气,《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弱”是柔和之意,滑指脉来流利。《灵枢·终始》曰∶“谷气来也徐而和”。“谷气”即指脉之胃气。张介宾《类经》云∶“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有胃气之脉。”因此,脉来和缓均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长不短,应手柔和有力、来去节律整齐,有生机勃勃之象的脉,便为有胃气之脉。

历代医家对胃脉的形态以及临床应用多有阐发,使诊察脉象有无胃气成为临床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内容。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胃气解》曰∶“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至于生死之兆,亦唯以胃气为主。”

现代中医学界认为平人之脉既要有“胃气”,还要具备“有神”、“有根”的特点。而脉象的神、根仍然是在“脉以胃气为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经》脉以胃气为本的观点,对后世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后世临床重视胃气,尤其对治疗重病危症更需顾护胃气,以及脾为后天之本理论的提出,均具有指导意义。

2. 虚里诊法的临床价值

虚里为胃之大络,其脉从胃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的心尖搏动处。宗气为胃腑水谷饮食所化生,积于胸中,上出于喉咙,以行呼吸、助心行血。虚里为脉气之宗,宗气积聚之处,全身脉气皆起始于虚里,故虚里与宗气的关系甚为密切。通过测候虚里搏动情况,可以测知宗气的盛衰及病变。

正常情况下,虚里之动,当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如若按之动态微弱为不及,是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若跳动停止,则宗气已绝,病属危笃。由此可见,虚里诊可测知宗气的盛衰强弱、疾病之虚实及其预后吉凶等。

本篇说明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会通过心尖搏动的触诊,来判断疾病,推测预后。虚里诊确有重要诊病意义,并为后世医家重视,如魏柳洲的《柳洲医话》云∶“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故也。”王士雄按∶“大人亦然。小儿则脉候难凭,揣此尤为可据。”此外,临证如遇暴厥、大虚大实脉伏不见之证,亦可应用虚里诊法,协助诊断。

门人金书山,年53。素属中虚阴亏之体,每早喜啖湿面,至夜又好饮酒,酒后食饮可进可无,向来如斯。忽于数日前觉胸中摇荡,初不介意,渐自火升,头目不爽,舌尖刺痛,喉音不清。少顷心荡渐平则诸恙如失,忽而又至则前恙复作。三日前更增左乳下跳动异常,以手按之内如沸羹。尤奇者,脉亦三五不调,自治罔效。于庚寅十二月初二日特求治于余,细绎病情,胸中摇荡,此怔忡病也。火升头眩,兼之左乳下跳动异常,穴名虚里,胃之大络也。脉象忽迟忽数,忽来忽止,静则神安,烦则火升。土虚木摇,水亏火起,病关心、脾、肾、肝,岂是轻候,虑其跌仆神迷。西党参四钱,制首乌四钱,女贞子四钱,茯神三钱,远志肉一钱,炒,焦於术一钱半,炙甘草六分,池菊一钱,川黄连五分,水炒,代赭石四钱,煅红醋淬,加大南枣两枚,去核。

服一剂,诸恙俱平,唯面色仍红,舌尖尚绛,中有裂纹。原方加元参三钱。再剂。如前安妥。初四日方记后仍用四君子汤如首乌、鳖甲、枣仁、远志、女贞子、元参等,加梨汁六钱冲服。服两帖,心不荡则头眩火升亦平,唯早上心跳、火升易饥,必得多进食物始安。(《中医古籍珍惜抄本精选竹亭医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