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辞赋学院律诗初1第6讲 失对· 失替· 失粘·135不论246分明

 巴蜀辞赋学院 2022-08-02 发布于四川

巴蜀辞赋学院律诗1第6

                    失对· 失替· 失粘·135不论246分明

主  讲:辛  勤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一、 律诗方面几个概念

1.什么叫排律?排律有什么规则?

律诗的一种,由于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 长律。也就是说律诗超过8句(10句及10句以上)就叫排律。

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 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

2、什么叫七律?它们有什么规则?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1)体裁沿革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简称七律。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其格律严密,故名。七言律诗的兴起,晚于五言律诗。

2)诗体格律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句数和字数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2)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3)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

A.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B.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C.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D.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3.什么叫五律?

五律:五言四句(八个分句)为五律。

4.押韵

 1)什么叫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就是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同韵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2)押韵的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

A、偶数句押韵

B、一般押平声韵

C、一韵到底

D、首押韵可以借邻韵

3)唱和

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

1、次韵

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

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

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二、什么叫粘、替、对

1.什么“替”。“替”是指律诗的八个分句内部,第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不能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

2.什么叫“对”呢?一首律诗分为起承转合四个步骤,“对”是指同一个步骤的前后两个分句中,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

3.什么叫“粘”呢?“粘”就是指起承转合中,连接两个步骤的两个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需相同。

4、如何根据粘、替、对来排律诗的格式

  七律有四种格式,分别是:

1)平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

2)仄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

3)仄平平平仄  仄起仄收

4)平仄仄仄平  平起平收

总结一下就是:

1)平起仄收式也叫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2)仄起平收式也叫仄起首句入韵式;

3)仄起仄收式也叫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4)平起平收式也叫平起首句入韵式。

概括起来说,我们自己根据对、粘、替”排七律格式的时候要注意三个问题:

1 偶数句(2、4、6、8)必须是平收,奇数句(3、5、7)是仄收,第1句可仄可平;

2 句末出现仄仄仄或者平平平的时候,倒数第三字要改成相反;

3 每一句的最后三个字,也不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如果出现这个,就把倒数第三个字改成相反。

复习课就简单这么回顾一下,怎么运用对粘替来排七律的格式,有很多同学已经会了,但为了巩固这个知识点,下面咱们在课堂上一起排一下!请大家踊跃参与!

我们开始以七律的第二种格式为例,一起来运用“替,对,粘”来排七律的格式。 我们已经说过,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就是以七律的第一种格式中的第二句为起句的第一分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七律的第二种格式的起句第一个分句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1)

根据“对”的概念,第二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平水韵要求我们第二句必须平收,所以,刚才那个就应该改成:平平仄仄平平平。这里又出现什么问题了呢?对,又出现“平平平”,所以又得把倒数第三个字的平仄改成相反,然后,刚才的“平平仄仄平平平”又得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是七律第二种格式的第二分句。我们再来演示一下刚才的过程:

    仄仄平平仄仄平(1) →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因此七律的第二种格式的起句的两个分句就是这样:

仄仄平平仄仄平 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我们想想,根据“粘”的概念,第三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对了,第三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是,第三句是奇数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收,所以刚才那个就要改成:平平仄仄仄平仄,这里又出现什么了呢?对了,出现了“仄平仄”,所以,倒数第三个字又得改成相反: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再来演示一下刚才的过程: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3)

这就是七律第二种格式的第三句。那第四句呢?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这句正好是偶数句,平收,也没有出现“平平平”,和“平仄平”,所以不用再改了。

    我们重新排列一下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得出:

仄仄平平仄仄平(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有了前面四句,我们可以继续根据“粘”的概念,

排出第五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4)→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仄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5)

第六句就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5)→平平仄仄仄平平(6)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

仄仄平平仄仄平(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仄仄平平平仄仄(5) 平平仄仄仄平平(6)

第七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6)→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7)

第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8)

至此,七律第二种格式全诗排列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仄仄平平平仄仄(5) 平平仄仄仄平平(6)

平平仄仄平平仄(7) 仄仄平平仄仄平(8)

第三种和第四种格式大家自己去排,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死记硬背,要根据粘、替、对”的规律去排,排到后面几个字的时候,稍加留意,

1、奇数句(首句入韵的除外)尾字不能是平。

2、每句结尾不要出现“平仄平”“仄平仄”。

3、尾三字不要出现“平平平”“仄仄仄”。

    注意以上几点就可以了,只有动手排过了,你就会发现,这些都不是很难的。

五律的格式跟七律大同小异,就是七律去掉前两个字就是了,第二讲作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现在我们进入这节课的新课学习。我们继续介绍有关律诗方面的几个概念。

一、什么叫失粘、失替、失对

失,形声。从手,乙声。意为从手中丢掉。

 

失替:律诗中,八个分句内部,2、4、6序位上字的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如果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

失对:律诗里的同一个步骤中,前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与后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刚好是相反的,如果没有相对,就是失对。

失粘:律诗里,前一个步骤的后一个分句跟后一个步骤的前面一个分句这两个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必需平仄相同,如果他们的平仄不相同,就是失粘。

掌握好了失替、失对、失粘的概念以后,我们回过头去阅读一些唐诗,大家不难发现,有些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很简单的:

第一,小学生们初学写字,老师要求必须用方格本,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一辈子都会把字写在方格内。

第二,平仄这个概念是元朝开始才有的,而唐诗用的都是平上去入,两种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就是说很多用平仄无法解释的东西,用平上去入去解释,就没有问题了,毕竟诗在当时是用来吟唱的。

第三,律诗是从唐初开始的,至唐末,总共颁布过四次格律。其中一次是武则天的周朝。这次颁布的格律是在初唐的格律基础上,由上官婉儿主导,宋之问直接负责,包括沈佺期,杜审言(杜甫的爷爷)等等来整理归纳。最后一次,李商隐等人整理后,律诗格律基本成型!

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是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再后没有改变的格律!

因此,当我们拿宋朝的格律标准去衡量唐诗的时候,毫无疑问,有些地方就不符合了。我们大家熟悉的格律,从晋朝开始,一直到宋朝最后定型,经过了七百年左右的时间。七百年中,某些作品中出现平仄不符合格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律诗格律必有差异的情况下,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作者,尊重作品的态度,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所以说,在我们去读唐人的作品时,不要盯着平仄不放,否则就会陷于盲目的议论之中而无法自拔。

二、什么叫出律

出律,对于这个名词,相信不少朋友并不陌生。简单地讲,当一个人的律诗作品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时候,就是出律。出律中的“律”,就是我们第一讲给大家介绍过的,就是指格律。格律包含了格和律两个方面的很多内容。隋朝以来的科举考试中,有的考生答题的时候,这错那错的,错的地方实在太多,导致无法一一指出其错误之处,阅卷官员不胜其烦就简单地在卷子上写下“出律”二字。意思是说你错得实在太多,我就不浪费时间给你一一指出了,换句话说就是:你的作品已经没有评阅的价值了。这是“出律”二字的来历。

所以,在我们读别人的作品时,我们不能轻易的就下结论说人家出律。我们可以说人家起承转合有问题,可以说人家失替,失对,失粘,可以说人家声律,韵律,音律有问题,但我们就是不能随便说人家出律,因为出律是很严重的错误,是指出了太多的错误,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偶尔的失平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不必因小错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的整首诗。这就如同我们开车,偶尔违反一下交通规则,罚个款,扣点分就够了,没有必要大题小做,给人家判死刑。

三、什么叫“135不论,246分明”

“135不论,246分明”,这个说法是明朝的一位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提出来的。真空和尚所著的《贯珠集·类聚杂法》中,首次提到了“135不论,246分明” 这个说法。,全文是:“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真空和尚本人,把这一段文字,放在了“韵诀”中,而不是平仄中。没有疑问,这段文字,真空和尚的本意,指的是押韵,而不是平仄。文章中的“反切”,这个出自陆法言,反切的目的非常明确,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争议,目的就是为了押韵。由反切而诞生了《切韵》。《唐韵》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完成的。韵书当然就是写诗押韵的书,真空和尚在这段文字里所说的“反切要分明”,没有疑问讲的就是押韵,而不是平仄。

另外,清朝时,朝廷召集全国共3600余人,包括纪晓岚等官员及民间戴震等文学知名人物,共同完成了旷世奇作《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中,真空和尚这段文字,并没有归在平仄栏目下,而是归在“韵”里面。这说明,纪晓岚等人,认定这段文字指的是押韵,而不是平仄。

那么,真空和尚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空和尚文字中所说的“135不论”,其实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数句,是不需要押韵的,也就是不需要按韵部论。“246分明”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数句,必须押韵,必须按韵部论。

需要说明的是,真空和尚,是以“歌诀”的方式来写的这段文字,歌诀,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儿歌、口诀”一类,读起来上口,也容易明白,不需要作过度的解释。歌诀是有韵律的口诀,简单性、易读性、易懂性,是这一类歌诀的特征。

前面的课程,我们讲了“粘,替,对”,对,就是前一句与后一句的平仄相反。真空和尚在这段文字中说的“平对仄,仄对平”中的“对”字,和我们前面课程中所讲的“对”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韵句的句脚与非韵句的句脚,其平仄,完全相反。

真空和尚这段文字,没有说明是仅指平韵诗,原因在于,“135不论,246分明”讲的就是押韵,适合平韵和仄韵诗,并非仅仅适合平韵诗。因此,开篇就说“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刚才我们说了反切出自陆法言等人,由反切而编撰的韵书,这个时间是隋朝。我们查看历史,隋朝时,平韵诗和仄韵诗同举,唐朝一半的时间,也是平韵诗和仄韵诗并存。真空和尚,正是根据这些历史,总结出了“135不论,246分明”。让我们再一次仔细阅读原文: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至于句子第246位置字的平仄,在“粘,对,替”这三个概念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并且更简单,完全用不着“反切”。

根据以上证据,我们判定,“135不论,246分明”特指押韵,而非所谓“句子的第1,3,5位置的字不论平仄,而只论句子的第2,4,6位置字的平仄”。这样判定的理由是:

   1)作者真空和尚不会错。因为:

①真空和尚把这段文字归在“韵”中,而不是归在平仄。

②这段文字直接提到“上去入声为仄韵”,当然说的就是押仄韵。

③“135不论,246分明”是整段文字最后的句子,也就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2)《四库全书》不会错。

①比如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

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

这已经说明了《四库全书》的严肃性。

②整个编撰过程,乾隆皇帝始终亲自参与。

③耗时10年时间,实行抄写、分校(校对之校)、复校、总裁共四级校订,每一级各司其责。抄写,本身就是第一次校对。因此,《四库全书》将真空和尚这段文字,归在韵类中,是经过严格校对才归入的,是得到了各级专业人士的严格审查之后归在韵类。其专业性和严肃性,无须置疑。

  3)如果“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平仄,那就会导致一些低级错误。

   大家请看这两个句式中: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两个句式中,如果第5个字的平仄不论,就可以变成

   平平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

   三仄尾,三平尾,是不允许的,所以,5是不可以不论的。(这块内容,我们下一讲将会做详细介绍。)

  4)我们知道,五律中,一个句子只有5个字,如果“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平仄,那五律中,“6”去哪里找呢?五律中“5”也不可能是不论。

综上所述,“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押韵,而非指平仄, 这一点,请大家应该能理解了吧。

律诗初1第6讲提纲:

一、什么叫失粘、失替、失对

二、 什么叫出律

三、什么叫“135不论,246分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