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讲座(二)

 杏坛归客 2017-11-27
第三课;基础运用部分主讲 
一、什么叫格律诗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诗? 
历史上,把韵文体的作品,统称为诗。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包括诗三百,也就是《诗经》、先秦诗、乐府诗等等。诗, 
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诗三百,也就是《诗经》、先秦诗、 
乐府诗等等。自然也包括格律诗。那什么是格律诗呢? 
顾名思义就是有格律的诗,写的时候要遵守纪律,否则就不是格律诗 
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诗三百,也就是《诗经》、 
先秦诗、乐府诗等等。自然也包括格律诗。 
那什么是格律诗呢? 
顾名思义就是有格律的诗,写的时候要遵守纪律,否则就不是格律诗 
律诗因格律严谨而得名,起源于汉末,成熟于唐末。 
律诗呢,有四个概念: 
1、指历史上一切有“律”的诗,“律”代表官方制订、发布的规则。 
2、指唐宪宗、唐哀宗时期的诗。李义山等人在总结近体诗、 
今体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也就是俗称的晚唐诗。 
注意两个概念: 
1)今体诗:指唐玄宗时期,钦定而颁布的格律,大家依此各类而操作 
的诗作品。 
2)近体诗:指从齐梁体、永明体到今体诗之间的诗作品,含齐梁体和 
永明体 
3、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的格律。称为格律诗,简称 
“律诗”。 
4、今天所说的律诗,指历史上相对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诗作品, 
亦包括唐朝时候,并未归在律诗范围内的民间作品律诗分为排律、七律、 
五律、五绝、七绝。 
什么是排律? 
10句(含10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除首尾外,均为偶句。 
我们主要讲七律、五律、七绝,至于排律大家知道就可以了。 
二、什么是七律、五律、七绝、五绝? 
七律:七言四律句(八个分句)为七律 
五律:五言四律句(八个分句)为五律。 
这里要说明的是: 
七言即每个句子7个字,五言即每个句子5个字。 
七律和五律的承句(3.4分句)和转句(5.6分句)必须是偶句 
七律:每句7字、有八个分句,共56字 
五律:每句5字、有八个分句,共40字 
七绝:每句7字、有四个分句,共28字 
五绝:每句5字、有四个分句,共20字 
三、平仄在诗中的运用 
1、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概念: 
⑴什么是起? 
起,就是起句的第一分句的第二字为起 
⑵什么是平起? 
平起,第一分句的第2个字是平,注意,我说的是第二个字,就是平起。 
同理,第一句的第2个字是仄,注意,我说的还是第二个字就是仄起。 
⑶什么是收? 
收,就是起句的第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 
是平为平收,是仄为仄收,注意是最后一个字。 
⑷什么是不入韵? 
不入韵,因为尾字是仄音. 
而我们学的律诗主要是以近体诗为范本,按照近体诗的格律来讲的 
而近体诗押的是平韵.不押仄韵,所以称为不入韵式。 
⑸什么是入韵? 
入韵,起句的第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就得押韵,所以称首句入韵式, 
首句入韵式第一句必须押韵。即: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字为平,是平起,最后一个字为仄,为仄收 
这就是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2、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个字为仄。为仄起。最后一个字为平,为平收,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3、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二个字为仄。为仄起。最后一个字为仄,为仄收,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4、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个字为平。为平起。最后一个字为平,为平收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这是七律的四种格式的第一分句那么其它七分句怎么写? 
我随便举个例子平平仄仄仄平平就以这句为例 
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那么第二句是什么? 
第二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为什么? 
因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一、二分句的2、4、6字平仄是相反的, 
同理 
三、四分句的2、4、6字平仄是相反 
五、六分句的2、4、6字平仄是相反 
七、八分句的2、4、6字平仄是相反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七律的一种格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四种格式的起句: 
1.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入韵) 
2.仄仄平平仄仄平(入韵式) 
3.仄仄平平平仄仄(不入韵) 
3.仄仄平平平仄仄(不入韵) 
4.平平仄仄仄平平(入韵式) 
以后遵循以下规律: 
三分句和二分句粘、五分句和四分句粘、七分句和六分句粘。 
七律常用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常用格式: 
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是根据统计古代五律中总结出来 
所以这个格式属于最常用的,希望大家尽量用这个格式。 
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作业 
1、什么是首句入韵式 
2、什么是首句不入韵式 
3、写出七律的四种格式,并注明是那种形式 
4、标出下首诗的平仄,说明是什么起什么收,是否入韵。并找出的粘、替、对,并判断有没有失粘、失替、失对现象。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四课讲义 
一、什么叫孤平?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 
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 
五律孤平: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阳》“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 
不是孤平。平平仄仄平。是不是孤平只看这一句。 
为了防止孤平第一个平如果是仄了咋办呢? 
仄平仄仄平就孤平了必须第三个字改为平了,仄平平仄平 
这个不会失替了。 
七律孤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还是这句,办法跟五律的一样。 
因此我们在写诗以后要检查的内容之一就是犯孤平没有。 
注意: 
“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违反了格律诗“平仄交替”的原则, 
它是对“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的改变, 
由于唐宋诗人大量运用这个句式, 
逐渐被大家接受,认可就是“平平平仄仄”句式的变格, 
所以它是一个合格的律句。因为它比较特殊,也有人称为“特拗句”。 
在七言,特殊句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或“平仄平平仄平仄”。 
大多数情况下,特殊句式都用在绝句的第三句或者律诗的第七句。 
原来的正格“平平平仄仄” 
首字是可平可仄,但如果换用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后, 
首字就不再可平可仄而必须用平声字了。 
另,仄脚的句子无所谓“孤平”。 
下面看例子: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恐惊天上人 
仄平平仄平 
无为在岐路 
平平仄仄平 
大家尽量不用这种句式,为什么不用呢? 
这是出于今后的评阅工作需要。是避免在评阅时出现误会。 
二、尽可能避免“三平脚” 
如“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在句中第五字是用平声, 
就出现“三平脚”虽然不算拗,无须相救。尽量避免即可 
还有一个就是防止出现“三仄脚” 
如果把句中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出现“三仄脚”。 
三、什么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 
这句话也是相对的,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孤平、孤仄及三平、三仄脚, 
如果真的不论就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 
但是,它分析问题也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 
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 
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 
第一字也不能不论; 
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 
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 
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 
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 
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 
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 
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 
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 
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四、作业:标出下面句子的平仄,并判断是否孤平.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眼病身亦病,浮生已半空。 
3、粉刺嫩如水,绕砌乍依风。 
4、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5、薄领乃俗士,清谈信古风。 
第四课复习讲义 
今天我们来复习两个问题 
失替,孤平的问题。 
拗救的问题 
1、首先我们来看看失替: 
失替: 
指一个句子中(分句), 
副校长-青平 
2014-7-2020:01:33 
246位的字的平仄应是: 
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 
如果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 
注意 
失替是指一个句子中, 
而失粘则是指两个句子间,一定不要搞混 
昨天我着急说了一句拗句就是出律,这话不对 
正确的说法是 
不符合规律,或者说失平仄或者是失替。 
2、那么孤平是什么呢? 
清朝王士祯解释为: 
孤平就是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 
只有一个平声字(韵字除外),就是孤平,孤独,孤单也。 
王士祯讲的孤平有如下前提条件: 
1.七言律句 
2.在殿试取状元的情况下;. 
3.仅指“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 
4.在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的情况下, 
5.在韵句中, 
6.在挑无可挑,必须鸡蛋里挑骨头的情况下。 
孤平从来就不是格律中的术语,当然也不是格律。 
大家请注意: 
我们今天所说的律诗 
是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再没有改变的律诗, 
我们称为近体诗 
是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再没有改变的律诗, 
我们称为近体诗 
也就是今天朋友们熟悉的律诗格律 
3、我们再来看看孤平和135不论246分明这个问题。 
很多朋友都知道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 
我们就从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开始 
在先生的书中提到了“135不论,246分明”,同时还提到了“孤平”。 
这一点看过这本书的朋友都知道了, 
先生同时提到这两样东西,实际上于无意中误导了初学者 
既然是135不论,246分明了。 
哪里还有孤平呢? 
这两个概念是完全矛盾的啊? 
其实,先生如果把135不论, 
246分明与孤平两个概念的出处讲出来 
我想初学者们就不会发晕了,也不会总是见不得“孤平”了。 
“135不论,246分明”这个说法是明朝的一个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提出来的, 
真空和尚所著的《贯珠集?类聚杂法》中, 
首次提到了“135不论,246分明”这个说法 
全文是: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 
反切,这里不细说,以后学习中咱们在详细说明 
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 
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真空和尚本人,把这一段文字,放在了“韵诀”中 
而不是平仄中, 
没有疑问,这段文字,真空和尚的本意,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文章中的“反切”,这个出自陆法言。 
反切的目的非常明确,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争议,目的就是为了压韵。 
由反切而诞生了《切韵》 
《唐韵》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完成的。 
韵书,当然就是写诗压韵的书。 
那么,真空和尚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真空和尚文字中,所说的“135不论”, 
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数句,是不需要压韵的 
也就是,不需要按韵部论 
“246分明”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数句, 
必须压韵,必须按韵部论。 
需要说明的是 
,真空和尚,是以“歌诀”的方式来写的这段文字。 
歌诀,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儿歌、口诀”一类的东西 
歌诀是有韵律的口诀,简单性、易读性、易懂性,是这这一类歌诀的特征。 
我们讲了“粘、替、对”, 
对,就是前一句与后一句的平仄相反, 
就是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分句之间 
真空和尚在这段文字中说的“平对仄,仄对平”中的“对”字 
和我们前面课程中所讲的“对”是同样的道理, 
也就是韵句的句脚与非韵句的句脚,其平仄,完全相反。 
根据以上证据 
我们判定,“135不论,246分明”特指压韵, 
而非所谓“句子的第1、3、5位置的字不论平仄, 
而只论句子的第2、4、6位置字的平仄” 
二、拗救。 
我们写格律诗要受到平仄的限制 
有的句子 
因为固定词语或者是没有可以代替它的字, 
但是根据诗的脉络、意境或作者的想法就得这么写, 
没有可以代替的方法那就形成了拗句有了拗句那就必须要拗救了 
还有就是你要是给人家点评一首诗或者读一首古诗词,人家用了拗救 
你不知道还以为人家错了那就出了大笑话了哈。所以 
尽管我们写诗不主张用拗救但是我们必须来了解它。大家都知道 
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叫"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说白了就是说按标准格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 
那末在本句相对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 
这叫仄拗平救。相反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 
那就在本句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 
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 
这种方法就叫"拗救"。拗救就是在一句之中 
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 
就在本句下个音节另一个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 
这就平救过来了。或者上个音节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 
平拗了就在下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就仄救过来了。 
我们都知道孤平是诗家之大忌,也是大拗,是必须救的 
若是你作诗时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看看,五言和七言律诗只有这样的句式是才可以有孤平 
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非用仄声字不可 
那怎么办? 
大家看,是不是就变成了这样 
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去掉韵字,看看是不是只有一个平 
仄平平仄平 
那么怎么办呢?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 
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 
那就变成 
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种救法,五言叫作一仄拗三平救(简称一拗三救) 
就是说,第一字仄,用第三个字救为平 
七言叫作三仄拗五平救(简称三拗五救)。 
就是说,第三个字仄,用第五个字救为平 
说白了就是五言的第一个字仄了第三个字你就平 
五言的孤平问题只有平平仄仄平句式 
如果第一个字应该平他仄了那么 
你的第三个字应该是仄音变成平就对了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 
仄平平仄平 
你们看第一个字仄音了 
那么第三个字是不是仄变平了呢? 
这句就是拗救了 
这句恰在第一个字(头节上字), 
该用平声的字眼上,用了仄声"恐" 
若不救便成了孤平句。 
于是就在本句第三个字(腹节上字) 
该用仄声的字眼上,用了平"天"字 
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 
又如: 
北风江上寒 
仄平平仄平 
这句的头节上字该用平声,而"北"是仄声 
避免孤平,就将该用仄声的腹节上字,用平声的"江"来救。 
在;再来看看七言的例子 
未到晓钟犹是春 
仄仄仄平平仄平 
是哪个字救哪个字? 
七言的这个格式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吧? 
这句头节上字(第三字)"晓"该平而仄 
于是就用腹节上字(第五字)该仄而平的"犹"去救。 
三仄五救 
又如: 
一任晚山相对愁 
仄仄仄平平仄平 
也是三仄五救吧 
这个关于孤平自救的这个问题今晚就复习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