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为什么会堕落?——本雅明之思(一)

 虚室生白吉祥 2022-08-02 发布于甘肃

本雅明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很有意思,笔者在此想把他欲言又止和没有说明的地方补充一下,或者把他隐微的意思再显豁地表达一下:他认为艺术的目标是新奇,而商品的要求也是新奇(这显然是受到波德莱尔的影响),这样艺术和商品之间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艺术创作与商品生产;艺术欣赏与商品消费之间也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商品要想获得价值最大化,就不能停留于其使用功能或实用价值上,它必须要将“商品艺术化”,达到超越商品自身的实用局限,商品才获得其价值,这样的商品才是有效的商品。相反,艺术也必须商品化后才是有效的艺术,艺术要被人认可,被人消费才能体现其价值,束之高阁或曲高和寡的艺术因为不能被人们有效消费或者说没有成功地转化为商品故而其价值并没有得到实现,或者竟可以说是没有价值。所以“艺术商品化”的直接结果就是艺术公共化与世俗化,换言之即将个人化的情趣与享受转化为公众的时尚。公众在消费时获得的是艺术欣赏的满足、不同凡响的感觉和梦幻般的感受,在此很难再分辨说是感官满足还是精神需要了。因此如果说现代性的洪涛推动消费者成为“艺术家”恐怕亦无不可(购买商品就是审美实现,我们每天都在交换商品的美学观念,比如:这双鞋子漂亮!这件衣服你穿很雅!)。但这种艺术的感觉是被引导的非主体性的东西,“我”想要和可能达到的不同凡响是大家都想要并都能达到的不同凡响,于是共同的超越驱动导致了时尚的跟风,于是谁也不可能比别人多走一步(继而对奢侈品的需要就又成为必须,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摆脱跟风并拉开差距)。原本想追求的“新奇”、“独特”反倒成了最大的类型化标本,于是艺术剑走偏锋只好倾向于怪异和极端,这里笔者想明晰说明三层意思:

一、欲望引导消费,你想要的别人也同样想要,你想要出众、独特,我也同样想要出众、独特,在同一个基础上和美学上的反平庸却拉平了大众的审美结果和面貌,你并没有和别人不一样,也并不出人意料,大家仍然均质化和类型化。

二、某一短暂的出众与独特,很快得到效仿,前卫很快成为落后,新潮成为普通,大众以时尚(跟风)消灭艺术(与众不同)。时尚是以艺术为旗帜来消灭艺术的群众运动。

三、商品的创新,以艺术化原则为指导,但商品天然要求以大规模生产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本质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购买与消费,新颖性成了一次性的消耗品,其一出生就注定要死亡和速朽。“艺术”为了兴冲冲地奔赴死亡而急匆匆地出生(生产)。

商品原本是为满足身体欲望的,商品的本然属性是生产性的,生产是面向并服务于大众的;而艺术是满足精神或灵魂的需要的,原本应是创造性的、私人性的。但本雅明却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为一个突破口,给我们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机械复制”本是技术性的用语,技术是服务于生产的,生产是服务于消费的,消费是大众化的。沿着这一理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便不再是私人性质的、创造性的艺术了,他可以被技术指引并推动,从而大批量生产并最终服务于大众消费。故而将“创作”的艺术转变为“生产”的艺术;将艺术问题拉平为技术问题,于是艺术审美堕落为消费审美,而技术的革新便自然导致艺术的革命。艺术由原来具有“灵晕”膜拜价值的“权力”象征,一变而为与吃喝拉撒等物质消费等量齐观的东西,艺术的“灵晕”消失了,他成了每个人的切己之物。相反,商品的形象空前高大,取代了艺术的高尚地位而充满了“灵晕”。今天马克思的预言完全应验:商品拜物教使商品凌驾于人,人匍匐在商品面前顶礼膜拜,人物化为商品的奴隶!在符号化的生存情境中,谁能说清“我”是在消费商品还是在拥抱艺术,“我”是堕落为商品的奴隶,还是荣升为艺术的主人!

(本文由卜殿东原创,欢迎关注“虚室生白吉祥”并沟通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