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凌家滩遗址②|玉人与青铜人:奇妙的相似见证文化的绵延与交融

 见青黄 2022-08-03 发布于河南

  北纬30度,这一条充满神奇感的纬线,穿越四大文明地域,聚集了众多奇妙绝伦的文明之谜。地处长江上游的三星堆和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凌家滩同样都处于这条神奇纬线上。
  凌家滩遗址发现了大量集中于距今约5500-5300年的玉器,其中6件玉人,是中国最早的玉人像。三星堆遗址为商代晚期,以出土了数量丰富、造型独特的青铜人像等而闻名。
  尽管两地相隔千里、年代相隔2000年,当放在同一时空之下“连线”,却能看到奇妙的相似之处。
  凌家滩所出土的玉人一共6件,分为两组,一组为站姿、一组为坐姿。6件玉人脸型都是棱角分明、表情严肃,头戴平冠,双手上举,五指张开,手臂上带着手环,这是标准的蒙古人形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先生介绍,这应该是当时凌家滩先民比较写实的形象,并且代表着具有一定神权的人物。在一件玉人背后,有着一个0.15毫米的钻孔,如今可以使用激光技术在玉器上钻孔,在当时的凌家滩先民究竟采用何种工具制成这样的钻孔,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凌家滩出土的玉人  

  三星堆的人像,同样是宗教神权的象征,阔脸、肃穆,与凌家滩玉人也有着某种奇妙的相似。
  在两地,还都出土的鸟形器物和树形器物。
  凌家滩出土的玉鹰,展翅翱翔,但翅膀的两端,被刻画成猪头的形象。在考古学家看来,这件器物寓意着玉鹰带着当时作为社会财富的猪飞向天空祭献给太阳。同时,在凌家滩出土一件玉器上,类似于有着树一样的形象,张敬国先生称为“神树”。   


凌家滩出土的玉鹰

  太阳崇拜,在古蜀文明中更是体现得更是彻底,并且古蜀人将鸟和树视为太阳崇拜的一种直接的“物象化”的表达。不论是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神树,还是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都体现着古蜀人对于太阳的崇拜和向往。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者王仁湘看来,三星堆所出土的眼形器,包括三星堆青铜人像凸出的双眼,其实也是在表达着太阳的形象,体现着古蜀人的太阳崇拜。
  “物质文明所反映的是精神文明,能够通过这些器物之间的相似看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张敬国先生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