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振华:分证型治疗中风经验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 阴虚阳亢型

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疼,不经昏倒,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舌苔薄黄,质红,脉弦细数。

治以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自拟养阴通络汤:制何首乌21克,牛膝、白芍各15克,丹皮9克,地龙21克,全蝎9克,土鳖虫12克,珍珠母30克,菊花12克,乌梢蛇12克,鸡血藤30克,天麻9克,甘草3克。

本证为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肝动化风,风火上扰清窍,走窜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方中制何首乌、川牛膝、白芍、丹皮、珍珠母,滋阴清热潜阳;

地龙、全蝎、土鳖虫、乌梢蛇、鸡血藤、菊花、天麻,熄风通络。

适用于中经络的阴虚阳亢证及中脏腑的阳闭证所遗留的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如舌强语謇者,加节菖蒲、远志、郁金。

如痰多者,加川贝母、天竺黄。

病案举例

患者章某某,男,时年66岁。1991年4月26日初诊。

患者于1990年7月5日因情绪激动加之饮酒过量,突发神志昏糊,肢体软瘫,语言不利,经CT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曾在当地医院用西药治疗8月余。就诊时症见:右侧肢体无力,语言欠流利,头晕耳鸣。神志清晰,语言声低欠流利,形体肥胖,面色红。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患者年事已高,平素肝肾阴亏,复因情绪激动,饮酒过量,以致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肝动化风,肝风夹痰上扰清窍,走窜经络,气血不畅。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证属气阴亏虚,治以益气养阴,通经活络。

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制何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黄精15克,郁金10克,节菖蒲10克,炮山甲10克,乌梢蛇15克,桑枝30克,地龙15克,鹿筋10克,蜈蚣3条,土鳖虫10克,甘草3克。12剂,水煎服。嘱加强肢体锻炼,情绪不宜激动,饮食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1991年5月8日二诊:头晕耳鸣大减,言语较前流利,右侧手能伸开,足能抬举,精神饮食好,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显效,但脉象沉细,说明阳气亏虚,故原方黄芪加量至50克,12剂,水煎服。

1991年5月21日三诊:头晕耳鸣基本消失,语言有力且流利,已经能自己行走,但觉右侧肢体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肢体无力,舌淡脉沉细,乃气血亏虚之象,仍应以益气养阴,强壮筋骨为法,方中加西洋参6克,丹参15克,牛膝12克,鸡血藤30克。黄精性滋腻,土鳖虫有小毒,均不宜久用,故去之。12剂,水煎服。

1991年6月4日四诊:右侧肢体较前有力,能自己上楼,语言流利,睡眠好,偶感头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益气养阴,平肝熄风,强筋壮骨。在三诊方基础上去当归、乌梢蛇、桑枝、赤勺、蜈蚣、地龙,加丹皮10克,草决明15克,黄精15克,山楂15克,泽泻10克。12剂,水煎服。

因患者去外地,半年后来信告知,上方随证加减治疗,共服100余剂,右侧肢体康复,无明显不适症状,病获痊愈。

● 风痰上逆

症状:头昏头沉,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语言不利,痰涎较多,手足重滞,半身不遂。舌体不正,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滑。

治以豁痰利湿,熄风通络。

处方:自拟祛湿通络汤:白术9克,茯苓15克,橘红、半夏各9克,泽泻12克,荷叶30克,节菖蒲、黄芩各9克,地龙21克,鸡血藤30克,木瓜21克,乌梢蛇12克,蜈蚣3条,甘草3克。

本证系平素脾虚,痰湿内盛,郁而化热,复因一时将息失宜或情志内伤,导致心肝火盛,火动生风,风痰上逆,痰随气升,上扰清窍,横窜经络。

方中白术、茯苓、泽泻、橘红、半夏,豁痰利湿;

荷叶、节菖蒲、黄芩,化浊清热;

地龙、鸡血藤、蜈蚣、乌梢蛇,活血通络熄风。

故本方适用于中经络的风痰上逆证及中脏腑阴闭的后遗症。

如因经络不通,水湿停聚,而出现头面部及四肢浮肿,可予泽泻、玉米须等渗湿利水消肿。

若肝风上扰清窍,致头晕头痛难止,可加天麻、白芷、菊花等以平肝熄风止眩。

中风本为虚中有实,实由虚致,到疾病后期气血阴阳亏虚之象益显,故常重用黄芪、党参大补元气,牛膝补肝益肾。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某,男,时年68岁。1993年9月17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半年前打麻将时突然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右侧肢体麻木,当地医院CT诊断为:脑内囊基底部出血。曾用甘露醇、利血平等药物治疗2周。就诊时症见:头晕头痛,双下肢及面部浮肿,右侧肢体麻木,口角流涎。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血压:195/118mmHg。

患者平素脾虚,痰湿内盛,痰湿郁阻化热,复因打麻将时心情激动,导致心肝火盛,火动生风,风痰上逆,痰随气升,上蒙于清窍。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

证属脾虚湿盛,风痰上逆。

治以豁痰利湿,健脾通络,

自拟祛湿通络汤加减:白术12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郁金10克,节菖蒲10克,丹参18克,鸡血藤30克,地龙12克,半夏10克,桑枝30克,乌梢蛇12克,木瓜18克,蜈蚣3条,豨莶草20克,穿山甲10克,甘草3克。20剂,水煎服。嘱忌食生冷油腻,多活动肢体。

1993年10月7日二诊:语言较前流利,右侧肢体麻木得减,口角已不流涎,面部及下肢浮肿减轻,仍有头晕头痛,舌象、脉象同前。

水湿未得去,故仍见肢体肿胀,应继续加强健脾渗湿利水之功,

加薏苡仁30克,玉米须30克。

豨莶草性苦微寒,久用易伤阳气,去之。20剂,水煎服。

1993年10月28日三诊:右侧肢体麻木基本已愈,言语正常,口角已不流涎,面部及下肢浮肿消失,仍有头晕,舌淡,苔薄,脉滑。

水湿尽去,浮肿消失,然脾气仍虚,肝风内动,

治疗应以益气健脾化痰为主,

酌加白芷10克,菊花15克以平肝熄风。15剂,水煎服。

1993年11月14日四诊:头晕消失,血压152/100mmHg,精神饮食正常,行走自如,语言流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

方证相合,肝脾得调,诸症已去,守三诊方继服,以巩固疗效。

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 气虚血瘀

症状:头昏,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肢体麻木无力,倦怠乏力,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涩。

治以益气活血,透窍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配以少量活血通络之品,使元气大振,鼓动血行,活血而不伤血,瘀去络通,筋肉得养,痿废可愈。在临证上须根据气虚、血瘀的轻重程度,主证、兼证的不同进行药物配伍加减。

经络瘀阻,肢体麻木不遂者,加用地龙、蜈蚣等虫类药,加强活血通络之功,

严重者加用乌梢蛇、穿山甲等搜风涤痰。

桂枝、桑枝,温经活络,善走肢体,

牛膝强筋壮骨,滋肾平肝养肝,能引诸药下行,治足痿无力。

节菖蒲除痰消积,透窍开音,对中风后言语、肢体不利均有良效。

病案举例

患者刘某某,女,时年41岁。郑州市毛纺厂工人。1991年10月6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4年余,加之工作劳累,平素体质虚弱。1991年10月1日午睡起床后,感右侧肢体软瘫,手不能举,足不能抬,急送至省某医院就诊。经脑CT检查提示:脑血栓形成。就诊时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右侧肢体乏力,语言清晰但无力,时作嗳气。舌质淡暗,舌体歪向患侧,苔薄白。脉沉弱。

患者平素脾虚,日久不复,一直久病体虚,加之工作劳累,“劳则气耗”,损伤其气,使正气更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推动血液无力则血瘀,终致气衰血瘀,阻塞经络,而发为肢体软瘫。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常,则腹胀纳差,嗳气。

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为血瘀气虚之象。

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

证属气虚血瘀,

治以益气活血,透窍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牛膝12克,桂枝6克,地龙15克,丹参20克,陈皮10克,砂仁8克,枳壳10克,甘草3克,节菖蒲10克。6剂,水煎服。

1991年10月12日二诊:腹胀、纳差、嗳气大减,右侧肢体较前有力,并能举抬。

脾气得健,气机升降恢复正常,故腹胀、嗳气大减,筋肉得养,则肢体有力。

守方加桑枝30克、蜈蚣3条以疏通经络。12剂,水煎服。

1991年10月25日三诊:已能下床扶杖行走,精神、饮食转好,语言较前有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患者气血渐充,血络通畅,但舌脉仍为一派虚象,

方中去枳壳以防破气太过,加党参20克加强益气健脾。24剂,水煎服。

1991年11月20日四诊:诸症消失,右侧肢体已能随意运动,但活动时间稍长即感疲倦乏力。

气血仍虚,守方继服2个月,巩固疗效。嘱不适随诊。

2个月后随访,患者体重增加,面色红润,无明显不适感,病获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