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论 ![]() ![]() 人有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之别,又有黄白黑棕种族之分。饮食习惯有所异同或偏颇,因而饮食疗养亦要因人而施。 因人病证:现代医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中医有八纲辨证之说。西医异病可有中医同证,反之亦然。在饮食疗养时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需结合而论。 观人病:如患者是一糖尿病肾病者,中医辨证阴阳亏虚,饮食疗养切忌大量服食黑豆,以免加重肾脏负担。对中医“黑豆补肾”之说,切不可视为金科玉律。 辨人证: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人的体质临床辨证,加以相应的治疗。中医饮食疗养和治疗一样,也需要进行辨证。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对于与病症不相宜的食物应嘱患者避免食用,以免加重病情。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故所进饮食也要与寒热虚实相适应。因病证而异,饮食也有不同。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应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为实证,应根据不同实证的症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为寒证,应给予温热性质的食品疗之;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热证,应给予寒凉性质的食品养之。因病证而异,饮食也有不同,临证当辨证论治。 因人种族 ![]() ![]() 特殊的地域环境养育了汉蒙维满等族群。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对其体质形成的影响也是肯定的。如新疆,地处西北方域,该地区不同民族饮食习惯具有融合性和统一性,但各族的饮食属性结构在某些类别上尚有差异。尤其要注意尽量保持本地区各民族居民长期积累的共同生活 经验和各民族固有的传统习俗。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惯,其适应性和亲和力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强化,已经成为民族特性标志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形成了基因符号而存留于遗传信息之内。如同居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饮食结构也有差异,前者饮食特色:四性平而温;五味甘酸而辛;归经多脾肺肾胃。饮食纠偏建议:南疆居民适当增加凉性;适当减少甘味,增加辛味;适当增加归肝经食品。哈萨克族饮食特色:四性平而兼温;五味酸甘而咸;归经多肝肾胃。饮食纠偏建议:适当增加凉性;适当减少酸味、咸味,增加辛味;适当增加归肺经食品。 特异体质 ![]() ![]() 人的体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但自然界对之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体质差异决定了饮食的差异,而饮食差异久之又影响体质的不同。有人长年以生姜为凉菜食之而无恙,而有人稍服即感口干舌燥、皮肤瘙痒等。因而在食疗中要注重体质差异。 性别、年龄 古人早有“男女有别”之说,因两性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上是显然不同的。因此,饮食疗养也当不同。中医素有“男子以精为本,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之说,虽然此说有所武断,但却也反映了古人已经看到男女体质上的差异。应该辨识两性气血阴阳之间的不平而灵活疗养。男人食疗以益肾为主,女人食疗以调血为要。老年人宜补肾健脾,青壮年人注重舒肝和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