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央行为QE买单的时间到了,问题是最终是谁来买单?

 安喜的空间 2022-08-03 发布于上海
一.引言:
QE是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2010-2021年间,美联储向美国财政部转移了1万亿美元的“盈利”;
就连意大利央行,拜欧央行所赐,在2020年都向政府财政部“上交”了占GDP0.4%的“盈利”。
但是,随着西方央行开始转向抗击通胀,升息和结束QE,不仅仅意味着市场将承受压力,更意味着买单的时刻到了
今年3月底(美联储大幅升息和缩减QE之前),其QE的资产组合就已经出现了高达4580亿美元的'亏损'。
如此大规模浮亏,仅仅是今年前三个月造成的;随着升息和缩减QE的进行,浮亏势必继续扩大。
问题来了:这么大的'亏损'是怎么来的?最后谁将为此买单?
二.“亏损”怎么来的?
要搞清楚浮亏怎么来的,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QE在一开始是赚钱的。
简单来讲,QE就是央行凭空创造出来新的钱,然后用这些钱'置换'银行手中持有的债券,这些债券就放到了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然后银行拿到的这些钱,就形成了银行的'储备'。
这些“储备”多数银行都用不了,所以还是存回给央行,央行“随行就市”支付利息。
好,到这里,央行的QE'利润'就来了。
首先,央行凭空创造出来的钱,是0成本的;
但是央行用这些0成本的电子记账,换回了大量可以产生利息的国债,每年这些国债支付的利息,就成了央行的利润;
但是这些钱到了银行手里,银行放不出去还要存回给央行,这时候央行对这些“储备”需要支付利息,在以往这些利息接近于0,在欧元区,因为是负利率,你找不到用钱的地方,钱放回央行,对不起你还得倒贴给央行利息。
国债产生的利息再加上储备的利息(负利率情况下),就构成了央行QE的巨大“利润”。
实际上,这部分利润是财政部支付给国债持有者的,国债正好被央行大量持有,利息就落入了央行的口袋;
央行要这钱也'没用'(我自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于是就出现了美联储向财政部转移1万亿美元“盈利”
美联储把财政部支付给这些美债的利息又还给了财政部,财政部这部分债券,实际上就等于名义0利率,如果算上通胀(货币贬值),就是实际负利率。
好,弄明白了“盈利”怎么来的,理解“亏损”怎么来的也就不远了。
“亏损”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第一是央行都在升息
升息了就需要对银行放在美联储的“储备”支付更多利息,原先财政部支付给国债的利息,现在要拿出一部分来支付储备的利息,“利润”自然减少;但以上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来自于“本金”的贬值∶由于国债收益率上升,会导致原先持有的国债'现值'贬值。(利率上升后手里的国债不值那么多钱)
最后谁将为此买单?
以前QE的时候,利息为0的时候,央行,特别是美联储和欧央行,会产生非常多的“利润”;
现在不仅没了,而且本金也在大幅贬值(当然,如果是持有到期,而不是提前卖出,最后的名义本金不会有损失)。
谁将为这么大的'缺口'买单
表面上看,直接“买单”的是财政部∶
之前财政部由于有QE的兜底,大量的存量债券变成了实际负利率(从市场手中转到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然后支付给美联储的利息,每年又都被美联储以“利润”形式悉数返还)
财政部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压力不仅仅减轻了,而且还获得了继续大量发债的能力。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财政扩张的空间被压缩,而且要付市场更多利息,财政就“穷”了——财政穷了,不就是老百姓穷了吗?羊毛出在羊身上,以前财政是给人民发钱,现在财政“穷”了,不就需要多加税了么!
但问题是,现在通胀这么高,哪个国政府敢明目张胆地加税?
别急,不一定需要财政直接买单。
三.那怎么办
央行可以想办法,少付“储备”的利息,这不就可以让银行买单了么?(至少是部分买单)
但问题是,在升息的环境中,银行的融资成本升高,但是“储备”利息却更低?这不是赔本买卖么?这相当于变相征收'银行税'。
即便银行愿意,这也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这更可能引发银行的“罢工”,导致实体经济融资不畅——实体经济因此遭到的损失,可能远远高出从银行挤出来的“银行税”;另外,储备利率的还是央行调整政策利率的重要工具,压缩储备利率的空间,实际上的操作空间不大。
那怎么办别急,还有第三种办法。
那就是让实际利率长期处于负值∶这么一来,财政的压力会随着通胀和时间的推移,慢慢减轻——通胀侵蚀了财政负债的实际价值。
但问题是,通胀本身不就是一种间接的税收么?这不就是用一种间接税收,代替了直接税收么!?最终不还是民众买单,只不过买单方式不同————刷卡、现金还是Apple Pay ?不管咋付,金额可一分都不能少。
往后的苦日子还长着呢
如果从解决财政因境角度来看,无非就是直接加税、QE或者是高通胀。现在QE要收缩,没戏;直接加税政治阻力太大,谁敢提谁下台;就只剩高通胀了。
等等,央行不是要抗击高通胀么?
没错,但央行实际上真正需要抗击的是通胀预期失控,如果通胀可以被稳定在一定高度,特别是被稳定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央行想要看到的'最优解'。
所以,实际意义上的高通胀,在欧美未来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财政的需要————没有别的办法了;
至于加息,现在央行只能祈祷赶紧通胀见顶,好停止加息,至于再次放松,现在也是没有条件的——如果加息过程中出现衰退,也就只能挨着,用时间、经济增长和通胀把债给慢慢还上。
当然,对于欧美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难以接受的选项,用几十年经济停滞来消化之前的“孽债”(除非出现第四次科技革命);在等待的过程中,总有人忍耐不住,最终通过极端方式进行“大重置”的概率不断上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