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籁、地籁与天籁

 衆妙之門 2022-08-03 发布于陕西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到了人籁、地籁与天籁。我们常谈的天籁之音或源于此,但此天籁绝非庄子天籁之义。

庄子为了讲清楚“齐物”,它是从“差别”是如何产生谈起的。“差别”不是来自万物,而是来自于“我”。只有完全“丧我”了,万物就平等了,同一了,没有了是非彼此,天地就浑然一体了,这就得道者的境界。

正因有“我”,“我”有分别之心,才有了种种差别,这是不是太唯心主义了呢?且看《齐物论》中是如何讲的。

庄子开篇就讲南郭子綦“坐忘”的状态,“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其弟子子游看到其师槁木死灰的情形,也禁不住感叹“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形体安定如枯木一样,内心平静能如死灰一样吗?

师父对弟子的表现很满意,一高兴就“死灰复燃”了,开始坐而论道了。“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简直当头一棒,快把人打晕了,“知徒莫若师”,估计师父也非常了解弟子,对“吾丧我”感到晕头转向,不可思议,因此开始讲“人籁地籁天籁”来旁敲侧击,醍醐灌顶。

师父先讲什么是地籁。“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一句话就解释了风是怎么来的了,大概是大地打嗝吐出的气,就像他自己“仰天而嘘”一样,庄子的想像力很不一般,由自己想到了大地,都是生命体,原理是一样的,了不起啊。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这大风啊,不起则已,一切平平静静,大风一起,万窍怒号,形态各异,声音各异,千差万别。庄子描写“万窍怒号”非常形象,手法高超,有天女散花之美。

万窍各异,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梁上的方孔,有的像舂臼,有的深如池,有的浅似洼等等不一而足,形态万千。

万窍发出的声音也是各有特色,有的像水流湍急激荡的声音,有的像箭羽发射的声音,有的像哭,有的像喊,有的像叹,有的像深谷回声,有的像呼吸打鼾等等难以言尽。总之,风小,则万窍的和声也小,风大和声也大。大风吹过去了,万窍寂静无声,但你依稀可以看到树叶在摇曳啊。

这就是地籁,大地万窍发出的声音。师父非常富有激情地解释了一番什么是地籁,弟子思考了一番,似有所得,但又迷茫困惑。地籁是大地众窍风吹而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人吹箫笙等种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那什么是天籁呢?天发出声音了吗?怎么听不见呢?所以弟子不耻下问,“敢问天籁?”

师父是好师父,一手不留,托底相授,“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弟子能不能得道就是他的事了。“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修行道上人比肩,天籁之声几人闻。南郭师父讲的天籁到底是什么呢?人籁是人声,地籁是地声,天籁是天的声音吗?人籁可闻,地籁亦可闻,天籁可以听的到吗?答案是否定的,天籁是无籁,是无声,是“大音希声”,是无声胜有声。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老子是以水喻道,庄子在这里,以声喻道。

人籁地籁皆是具体的,是可感知的,是可以听到的,这就像千差万别的万物一样,可见可闻,而天籁却是形而上的,如老子所讲,“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天籁寂而无声,它是独立的,是无待的,是无条件的,而人籁需要人这个发动者来吹,有箫笙等乐器和鸣而有金石丝竹之声,地籁也是需要“大块噫气”这个发动者,有万窍和鸣而有不同之声,而天籁呢?它的发动者是谁,它的和者又是谁呢?

人籁是人吹气与乐器激荡而发声,地籁是大地噫气与万窍激荡而发声,天籁是谁吹的气呢?“吹万不同”,是谁在吹呢?换句话讲,天地万物都来自哪里呢?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吹的这个气,可以解释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激荡,和谐而生万物,这个阴阳二气来自哪里,来自于“一”,一就是道。

《易经》上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个两仪就是阴阳。由此看来,儒道都承认,天地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这就是太极,或者称为道。

在庄子这里,还可以称为天籁。天籁就是大道,以声喻道,像老子讲的以水喻道、以朴喻道是一个道理。“吹万不同”,是道吹的“万物不同”吗?这个“吹”字,与老子讲的“道生一”里的“生”是一个道理,天地万物都来自于道,这就是得道,也是这个德,德就是性,就是自然本性。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道之自然无为就是“使其自己”,万物之性是自然的,是万物“咸其自取”的,并没有什么强制给予的,这就是自然之性。

讲到这里,“三籁”依然意犹未尽,南郭先生讲“三籁”是为了说明“吾丧我”,到底丧掉了“我”的什么呢?丧掉“我”的认知、成见等主观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得道的障碍,是获得自在解脱的障碍,容易让人丧失真正的自我。

有“我”,就会有我与物的对立,进而有种种差别与对待,进而必然产生人们思想观点立场等种种对立与冲突。自从有了“自我”,就开始背道离德了,原始的本色的真实的“我”也渐渐消失了。

有“我”,就有好恶取舍,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也就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不能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回归自然本性,舍弃知见与有为,才能获得究竟的自由与快乐。

庄子讲“天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方法,问题的解决全靠你自己。“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大道只有一个,而万物形态各异,关键在自己,你取什么就是什么,你是什么就会发什么声。

如果取于“我见”,就等于作茧自缚,不得解脱。如果你什么都不取,没有了“我”的存在,万物任其自然,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合于“大道”,听到了“天籁”之音,就能超越一切,无滞无碍。

这与《金刚经》里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如不动”就是南郭先生的“丧其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不为内外之境所动,就是“无所待”,就是“道通为一”,就是老子讲的“得一”、“抱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