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专业素养提高(1):教材理解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教材理解是教师与教材的对话过程,是对教学环节、教学情境、教材能容等的分析和解读。教师对教材并非照单全收,而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合理的改进和整合。

教师教材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材理解意识淡薄。教师教材理解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不读教材和浅读教材。前者是将他人的教案或课件直接或简单修改后就用于自己课堂教学,根本没有考虑教案或课件与自己学生现状的匹配度和契合度,而后者则是照搬教参或在简单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照本宣科,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处理和加工。

       二是教材理解缺乏方法。有些教师尽管知道教材理解的重要性,但是因缺乏阅读方法和理解框架而读不出教材的设计意图和文本的设计价值。

教材理解的内容:

       一是理解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学的基本程序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由问题情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知识形成(概念或法则)、阐释与练习等环节构成。教师既要读出教学环节设计的特点,又要思考教学环节之间如何过渡。

       二是理解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定义或法则,系统思考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解决问题会用到什么方法。

       三是理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一般在教材中以黑体字或图表呈现,教师必须重点关注,认真思考化解重难点的有效方法。

       四是理解教学方法策略。新教材主要是学生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事实、数据、例子等的感知、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得出结论、自主推导公式、自主概括归纳,而不是喋喋不休地口口相传。

教材理解的基本方法:

        一是从学生视角追问。(1)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应具备的认知基础是什么?(2)学生学会这一内容会经历怎样的思维过程?(3)学生为什么要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

       二是从三个层面通读教材。(1)宏观层面,通读学段或劝学段的教材,把握教材结构,梳理教材脉络;(2)中观层面,思考一册或一章教材的设计思路;(3)微观层面,透彻分析一堂课的内容和结构。

       三是从两个逻辑链搭建理解框架。(1)学科逻辑链,即学科知识展开的逻辑链;(2)认知思维逻辑链,即学习知识过程中思维发展的路径和逻辑,一般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推理论证—抽象知识—阐释应用”环节构成。

       四是多版本对比理解。重点对比理解:教材问题引入方式、设计特点、知识结构的逻辑链、例题设计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