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了生存下来,在进化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意识进行分工: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意识负责社会系统。意识分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模糊。这是要因为各种信息处理的速度不对等,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而潜意识轻而易举就可以左右意识。明明自己想做这件事却放任自己去做别的事情,明明该这样做却非要那样做。这些矛盾行为常常困扰着我们,让我们陷入恐惧和迷茫的状态。这种恐惧和迷茫的状态让我们更加模糊,影响我们人生的走向。人的认知能力是越学习,掌握的工具越多,认知能力也越强,消除模糊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但是人的天性是厌恶学习和思考,因为学习和思考极其烧脑和耗能。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为生存而斗争的过程,活下来才是第一要务。因此人类基因早就适应了“节能减排”的生活,习惯在模糊区打转,在舒适区兜圈。那么如何通过学习让自己逃离模糊混沌的漩涡,使自己成为一个清醒的明白人呢?对于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是整理错题,消除自己认知上的模糊地带。心理学大量研究后指出:天才=正确的方法+大量的练习。我们没有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就方法而言,缺乏指导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练习”,即反复做某件事情(如题海战术),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改善表现、提高水平。《认知觉醒》认为,“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所谓有定义的明确目标,就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和做到什么程度。目标定位越精准,注意力越集中,学习效果越好。整理错题就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不懂的知识上、不会的能力上。这样目标清晰,针对性强,让自己始终行走在“舒适圈的边缘”。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专注不仅指专注于自己所学的内容,如集中火力消灭错题,还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如像考试一样对待每天的家庭作业。极度专注不仅是学习的关键,也是灵感的来源。芭芭拉·奥克利在《学习之道》中这样介绍:大脑在学习时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意识”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潜意识”的发散模式。所谓专注模式,就是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信号,这些信息会奔向与我们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起来。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找不到答案,因为真正的答案不一定在我们意识关注的脑区。此时就需要潜意识的发散模式来帮助我们,它能够让大脑跳出原来的工作区域,让神经元随机地和不相关的区域进行连接,从而得到也许能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整理错题而言,我们除了理清这道题的关键知识点(考点)外,还要将与这一关键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建构以关键知识点为核心的知识框架,甚至延伸到其他学科,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用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上。就像我们看电视,这个台节目不好看,我们就换一个频道。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必要通过反馈来准确识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缺少反馈,容易出错,而且很难快速提升个人能力。就整理错题而言,你遇到一道错题,你首先要先自己独立地做一遍,然后对照标准答案,找出哪些步骤出了问题,这些出错的步骤涉及哪些关键知识点和什么样的解题思路,并还要思考今后如何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第四,始终在拉伸区(舒适圈边缘或学习区)练习。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挑战太难的习题也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二者都无法使人进入沉浸状态,好的状态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可见,错题是一个学生继续学习的出发点和成绩可持续提升的增长点。错题对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必须重视和研究。作业完成后,学习过程并没有彻底结束,聚焦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开展复盘和反思,是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细节的关键。一是建立“习题批改记录”。习题批改记录是为作业讲评和课后个别辅导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是为日后备课、复习、编制测验、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总结经验、积累生动素材等做准备。“习题批改记录”:一是记载各种典型错误及其原因分析和分布情况;二是记载作业中出现的简捷思路、好方法和技巧;三是记录作业做得较好、较差和缺交的学生姓名;四是记下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的心得和瞬间感悟等。(具体做法参见下表)学 号 | 姓 名 | 错题题号 | 存在问题 | 出错原因 |
|
|
|
|
|
|
|
|
|
|
|
|
|
|
| 错误分布 (哪些题目,哪部分学生) |
| 典型错误 |
| 简捷思路 |
| 瞬间感悟 |
|
二是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学生作业出错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教师原因:教法不科学系统、讲课步骤思路不清、把握不住重难点、作业要求不规范等;二是学生原因:学习不认真,知识不理解,知识脱节,知识不能迁移;解题的步骤不规范,审题失误,做题不认真,读不懂题干等。 三是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进行归类。第一,可以按错题的类型进行分类,搞清楚是某一大题出现的错误,还是解题过程中某一步骤出现错误,错误出现在难题中还是比较容易的题目中。对某一错误,教师要统计出错误率,以分析了解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第二,也可按学生的优良中差进行分类,分析各类学生的出错情况,可以分析出错题出现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确定纠正错误的重点,并利于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错题是学科成绩提升的阶梯。复盘反思,并彻底消灭错题是提高学习成绩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整理错题本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题如大海,一片汪洋,又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一个学生面临众多学科,时间有限,分身乏术,因此不可能做完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题目与题目之间的共性,看到这道题目,你就知道这个题目考察的知识点和出题的角度分别是什么,你此前曾在什么地方“栽过跟斗”,这个题目有什么样的陷阱等。如果我们把上述这些总结归纳起来,题目在这个意义上是可以做完的。那么,谁能帮助你做到这一点呢?错题整理是最好的刷题工具,错题不再错,成绩自然高;集中优势兵力消灭错题,省时、省力、高效。因此刷一整套题不如改好一道题。那么为什么要进行错题整理?一是节省时间,复习更加高效。错题是总结题型非常重要的资源。整理错题的类型,在复习时就能快速抓到相关知识的盲点。 二是比错题本更重要的是错题背后的核心知识。一边做题,一边完善相关知识点的运用,每练习完一次错题,都要认真总结,建立以考点为核心的知识点框架 三错题本能够压缩知识点,并能从中发现不同题型之间的关联性。 四是错题能够帮你发现相关知识点的盲区,便于查漏补缺,快速掌握自己未复习到的的知识点,检查你曾经不会的题现在是否已经会了。 五是80%以上的考试丢分都源于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80%考试题型都不会超过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因此掌握课本里的知识点,然后针对错题进行刻意训练,就会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六是考试遇见类似题型不慌张,更容易提分。多次练习错题,最大的好处是在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题型,能够轻松搞定,提分指日可待。七是从知识的输出倒逼自己反思自己知识输入存在的问题,能够加深已经修正错误的印象。八是整理错题有助于锻炼自己总结、归纳、复盘和反思的能力。九是掌握经典题型。整理出相似的错题后,要进行刻意练习,分析和梳理做错题的关键点,掌握经典题型的阶梯步骤,复习才会更加有效。误区一:每天整理错题。(如果试卷多,三天一整理,平时,可以一周一整理,但是复盘要及时,当即在错题旁边做上标记)误区二:每题都整理(只整理典型题、精华题、易错题、反复强调题)。误区三:记录偏题、怪题、压轴题。(错题本不要收录超过自己能力的题)误区四:错题本越来越厚(错题本要越复习越薄,同一类型的题3次做对要从错题本中移除,最后剩下的只是你的“弱点本”)。误区五:只整理,不思考,不复习。(错题本最重要的不在于整理,而在于复盘反思,加深印象,最终消灭错题)1.彩色笔:黑笔抄原题,红色写正确答案,蓝笔写错误原因和相关知识点3.便宜贴:复习时如果有新的思考,联想到其他相关的知识点等都可以记下来4.剪刀:用剪刀霸体题目剪下来,节约抄题时间(不过,现在出现了错题打印机,手机拍照就可打印图片) 区域分类:即按题目类型(知识板块)进行分类,例如数学的立体几何、函数等。错因分类:根据自己做错题目的原因进行分类,如解题思路不清、审题出错等。按照章节分类:即根据错题涉及的知识点所属课本的相关章节进行分类。 主观型:如作文、阅读理解。这类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这类错题整理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出题者的角度分析要考的知识点和思路;二是在平时学习中不断积累素材。如果一有错就往错题本里整,你可能每天不是在整理错题,就是在整理错题的路上 ,根本无暇顾及别的事情。错题整理重点是:整理知识性错误,不整重复题。知识性错误包括两点:审题和知识点。计算错误不必整理,只在草稿纸上重做一遍即可;因粗心做错,在平时练习时,不断提醒自己。审题错误,可以将题干剪下来直接粘在错题本上,也可扫描复印,然后用彩色笔直接在题干上勾画标注关键所在。知识性错误,按照下面“如何整理错题本”的方法进行。不整理重复题,即我们整理的错题一定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一般是考卷中的题、中高考模拟中做错的大题、真题。如果你每次错的都是同一类题,则你应反思你平时的错题整理是否有效。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将同一类题目做错,最好的方法是你要在原来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将这类题目你心中的理解以及一些新的注意事项补充在旁边,并用彩色荧光笔对这类题目做好标记,方便我们重点复习,同时也可在课间或睡前随时翻出来看看。一是典型题。即必须掌握的重点题,如理科讲究举一反三,典型题就是这个“一”,研究透“一”才能反出来“三”。因此典型题务必整理,而且要思路清晰,明确每一步的来龙去脉。二是易错题(天坑题)。整理大多数都做错的题,或者自己两次做错的题。三是技巧题。知识点都懂,但是解题需要思考和技巧(如中高考的最后几道大题)记录知识掌握不牢、有漏洞的题;题目或思路有坑,如果不及时记下,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四是经典题。难度不大,但是对知识的运用深入或需要联系多个知识点的题。总之,你整理错题都是处于学习区或拉伸区(舒适区边缘)的题。
一不整理只对单一知识点考察,或因粗心做错的题;二不整理超过自身能力的题;三不不整理还未熟练掌握的新学知识错题;四不整理偏题、怪题。

注:“减下来”应改为“剪下来” 推荐模板2:  推荐模板2说明:题目区:即粘贴原题或手抄原题的地方。犯错原因,用红笔记录,同时也将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也写下来;解答过程:一定是要学生自己做,不能看标准答案,同时当时犯错的地方用红笔圈出来,以示警醒。犯错原因栏的三个小方框表示学生复习错题本时,做对1次就打√,做错就打×,三次做对,说明这道题已经过关,将其从活页错题本中抽出来。

模板2:

模板3:

模板4:

模板5:

模板6:  一是摘抄法:把错题摘抄在错题本上,优点:能加深题意的理解;缺点:费时二是剪贴法:把错题从试卷或练习册上剪下来,贴在错题本的相应位置。5.自我总结:总结自己为什么做错,思路出了什么问题,再次遇到同类型的题是否还会出错?一不抄题。在听老师讲评试卷时,将要整理的题目上做好标记,课后将做错的题从试卷上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利用自习或其他休息时间,(1)尽量默写答案,而非抄写答案。默写答案实际上包括了从看懂答案到理解答案再到输出答案的完整过程;(2)把相应的知识点整理到错题旁边。弄懂知识点比弄懂答案重要得多,如果你觉得某些题的答案不重要,可以只整理知识点。知识点整理要用彩色笔书写,因为视觉刺激能够加深大脑记忆。二不分类。给错题分类,不知道该留多少空隙(当然有的同学用活页本,每类各留10-20页如数学有的按函数、数列、几何等分类,也有的按中高考上卷上的每道大题分类)。最好的方法是按考卷收集错题。给解题方法分类比给题目分类更为有效。因为整理错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题目的共性,并总结归纳出解这一类题目的方法。在错题本上,将解法进行分类,省时省力,更为高效。三不必每题订正。错题本不是滥竽充数,不是每道题都有资格进入错题本。收集过多错题只会浪费时间,而没有实际意义。具体的取舍方法是:选择那些试卷中没有做出来的题、解题方法特别经典的题、画图需要特别精细的题和老师反复强调的题。
这种方法是解决错题不消化,不漏不精准的问题。
1.标注错题的知识点。整理错题本,不是将错题一道道地搬进错题本里。整理之前要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分类和分析。即把每题所属的知识点写在试卷上错题的旁边。如某题考察地球的圈层结构,则其对应的知识点就是地球公转的影响。2.错题数据统计。在试卷上分析完错题之后,回到错题本上进行数据分析。把每种题型的扣分情况列在对应的知识点后,你会根据数字大小一目了然地发现自己哪个知识点最为薄弱(见下图)。 3.错题分类分析。如果一个知识点丢分在10分以上,那这个知识点就判定为A类;丢分在5分以上,判定为B类;丢分在0-5分以内,判定为C类。1.按照ABC顺序整理错题知识点。试卷分析完之后,要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照ABC的顺序搬运到错题本上,建议不抄题,抄题费时。2.打印错题。不剪试卷,破坏试卷的完整性,准备一个咕咕打印机,直接把错题打印出来。 3.留出空白。具体做法:标注A(B、C)类——写知识点——粘贴错题——默写解题思路。●写出解题的思路和答案,千万不要只写出答案就了事,一定要写自己的思考过程。B和C的整理方法与A类同,B类错题留半页空白页,C类错题不留空白页。A类错题空白页:对照课本梳理出这个知识点所有细节。B类题空白处:则要写错题的原因和改进方法,如审题失误的改进方法是用圆圈勾画关键词审题等等。总之,方法要切实可行。1.有几种解法就要写出几种解法。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我们还是要选择最近的一条。 2.找准错误的原因。可用彩色笔在旁边注释,以加深记忆。这是考前的自己在跟当时做题时的自己进行对话。3.错题是用来做的。第一次订正用中性笔,之后每次再错就用白纸遮住答案,然后从头到尾、一步不缺地做一遍。错题是用来做的,而不是用来看的,只看错题答案,你的思路就会被禁锢在答案之中,让你误认为自己考试时也会想到。所以错题关键不在于看答案和解题过程,而是重新做一遍,找到自己在哪里短路,精准打击。每周都要抽出一定时间(两三天)来做错题,如果不及时做,就会越堆越多,最后多到你都不想做了。考前要做,但是不是全部堆到考前去做,平时循序渐进地输入比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更加管用。4.如何让错题本越整越薄。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整理错题本,那么你的错题本会堆积如山。所以每到一学期的期末,就要重新更新错题本,将已经掌握的那些错题清零,保留那些仍然不清楚和非常经典的精华部分,将其浓缩为十几页,重新誊写或者直接粘贴在在新的本子上。错题整理不要走形式,而要认真纠错,查漏补缺,才是消灭错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