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语言素养(2):你知道课堂教学语言有哪些基本要求吗?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上篇文章教师课堂语言素养(1):教师是“吃开口饭的”,笔者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课堂教学语言以及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本文从教师课堂语言的构成要素角度谈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构成要素

1.声一一指说话的速度、音质、音调、声量、节拍及清晰度等

一是语音。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信息的载体和符号。教学中语音的基本要求是发音准确,即吐字清晰、用普通话。讲话含混不清,多数是因为没有掌握说普通话的要领。吐字是发音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吐字才能传情达意。要想使吐字准确、清晰、 圆润、流畅,就必须努力锻炼自己的发音器官(唇、齿、舌),使其发音到位。上下颌关节的运动,使口腔能开能合,增加或减少口腔的容积,从而带动齿和舌的活动范围,保证音节的准确形成。为了使字音清晰圆润,要求舌的活动幅度比日常口语发音时要大,因此必须适当打开牙关。同时唇、齿、舌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完成准确、清晰发音的任务。 笔者是学英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习英语的条件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当时老师为了让我们发准每一个音标,要求每人都买一小圆镜,然后对着镜子,按照音位图,看着口型,【i:、i、e…】练习一个个音标的发音。再则,当时我们也开设了普通话课程,而且学校编还有专门的普通话校本教材,对那些我们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专门的系统训练。可见,要想发音准确,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要下功夫的。

二是语调。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的高低,声调的升降及抑扬顿挫的变化等,是增强语言生动性、体现语言情感的主要因素。但语调的运用一定要从所表达的内容出发,自然适宜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声音的高低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声调高低对关键词的强调作用。语调的情感是随语言的抑扬顿挫而产生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体验的自然流露,不是生硬的外加成份,也不是增加感叹词所能奏效的。教师的语言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只在形式上兜圈子,就会降低语言的表达力,也会败坏学生的胃口。

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声调准确,避免歧义。同时,恰当运用语调也很重要。一般把语调分为平调、升调、降调、曲调。例如“他是好人”一句简单的话,用平调读,表示判断;用升调读,表示疑问;用降调读,表示感叹;用曲调读,表示反语讽刺。

从绝对音高来说,教师应注意适度,避免造成嗓音变形,发音尖锐刺耳,既容易造成声带疲劳,也让学生耳朵受罪。

三是节奏。节奏是教学成功的要素,主要包括语言、内容、时间三种。语言节奏是指语调高低、快慢的变化。例如,讲到重要的地方提高声调放慢速度;讲到快乐的地方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显出激昂的情绪;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低沉。这种语调高低、速度快慢交迭伴随着情绪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接收信息的效率。内容节奏是指要讲究内容的布局。开头要醒人耳目,一下子把他们带入学习情境,引起兴趣和注意;中间论述要善于变化,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结尾要有余味,激起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时间节奏是指要合理地分配时间。师范院校的实习生或新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时间节奏,容易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因此,在课前必须熟悉自己的讲稿,对每个问题大致占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是速度。语言的速度是指讲话的快慢。其快慢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讲话的速度是各不相同的。但是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专门的工作语言,不应该用日常习惯的语言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信息发送的频率过高,就像机关枪扫射,学生大脑接收的信息不能及时处理, 势必造成信息过载而导致大脑信息处理障碍(类似于电脑内存不足而导致死机)。如果信息发送得太慢,学生精神涣散,感觉沉闷,昏昏欲睡。

一节好课,在语速上应张弛有度,快慢适宜,富有变化。有人用文学语言形容就是:中速语调之平稳,如泉水溪流之潺湲;快速语调之激越,如崩云裂石之急骤;慢速语调之舒缓;如云朵飘浮之缠绵。抑扬相间,急缓交错的和谐语调,既能增强教学效果,也能让学生欣赏语言艺术的魅力。

教师要注意通过语速传情达意。语速不同,表达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会有区别。例如“你去吧”一句简单的话,快速说出,有命令的语气;慢速说出,则有央求的语气。

五是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高低、大小、重音、轻声等,实际上是强度、长度、高度的总合。在课堂上教师声音的高、低、强、弱,不仅对教学效果有影响,而且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响度合理是理想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教师语言的音高、音强、音长达到和控制在最适当的程度。

课堂教学语言不宜声音过大。有的老师认为,声音大可以对学生的听觉产生强烈刺激,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其实,声音过大,也会造成学生的听觉疲劳,甚至让学生烦躁不安。有的学生戏称这种课堂语言是“咆哮体”,上课就是听老师大吼大叫。

课堂教学语言不宜声音过小。有的老师讲课声音太小,好像温柔亲切,但学生听起来太费力,也就懒得听了。有的学生戏称这种课堂语言是“呻吟体”,老师讲课就像牙疼。

教学语言不宜声音过平。有的老师讲课,虽然音量适中,但是平铺直叙,四平八稳,缺少变化,语言缺乏吸引力和穿透力,学生听一会就要瞌睡。有的学生戏称这种课堂语言是“报告体”,上课就像开会听报告。

重音是老师强调重点的有效手段。教师为了突出表述重点,往往运用重音或反复的方法。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的基本规律。

2.色一一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个人特色

课堂教学的失败,在多数情况下,并非教师知识贫乏,或者资历短浅,而是由于缺乏语言艺术、语言修养所致。语言的“色”应注意以下问题:

教学语言应符合实际、实事求是。教学中学生最烦的就是教师语言上的“大”“套”“空”。教师在讲课时,应避免完全脱离授课内容大讲特讲,俗话叫住“吹夸夸”或“侃大山”。

用词力求准确、精练。语言的推理应富于逻辑性,论述富于系统性。在讲课中语言的逻辑性至关重要,如果不准确、模棱两可,出现推理上的自相矛盾,以致使学生接受错误的信息,这样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艺术地运用启发性语言。启发性语言,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

尽量避免使用非教学语言,如方言、口语等,避免过多地重复一个问题,这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

3.“姿”一一指对自己角色特点的把握

课堂犹如一个舞台,教师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表演成功与否,重要一点就是看你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特点。

庄重。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方向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仪表给学生以庄重感,符合教师职业特点。

幽默感。高明的教师会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巧妙的语言,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

教学机智,即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学机智,是指教师迅速处理某个问题时的高度理智。教师沉着、巧妙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学生真诚的热爱,都可以成为一种灵魂的感化力量,渗入学生的心田。譬如老师讲得正起劲,学生听得聚精会神的时候,突然有人闯进教室打断教师上课。老师不得不停下课来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待老师处理完回到课堂,教室里同学们交头接耳,乱成了“一锅粥”。这时教师如何让学生注意力重新回到先前内容呢?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问,“同学们,刚才老师讲到哪里呢?”这样同学们的心思又快速回到了老师先前讲课的内容。

4.“情”一一指情感、表情、情绪状态等。

马卡连柯雷说:“你的心情不管怎样,但你的腔调却应该是真的、好的、坚决的声调。”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语言的“情”。

语言要有思想性和情感性。教师不单是传递知识,而且应该通过知识教学,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中。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感受知识;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并且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避免课堂上表情呆板、单调。过于单调的表情,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丰富的表情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并借助于手势、动作音调做形象化的描述,增进学生的听课兴趣。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有的教师在情绪激动时,天南地北,滔滔不绝,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讲解得意时,往往离开主题,随意发挥,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避免把个人情绪带进课堂、发牢骚。这样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不尊重,从而影响课堂教学,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教师要随时调整好心情,一旦站在讲台上,应当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教师课堂语言是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是课堂教学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赖教师的课堂语言。因此,教师的口语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尽管现在学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讲课内容,但是仍然无法取代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沟通和情感交流。那么,教师课堂语言应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一、规范

教师课堂语言的规范性,是由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的,中小学生崇敬信任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时刻都在感染学生,如果说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示范(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榜样。教师职业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首先要使用国家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课堂上要避免方言土语,有人曾戏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XX人讲普通话。”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先生的课,多数学生整堂课基本都是低着头各行其是,先生站在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其实,这位老师文学功底不错,但他的普通话实在不敢恭维。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时,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这道题选奶(哪)个(过)?请大家解和(结合)文章,延后(然后)告诉我正确的答案。”普通话不标准,不但不能产生示范效应,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当然在一些地方有的老师讲课,“f”“h”,“花”读成“fa”,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崩溃”读成“benkui”,把“典型”说成“谍影”,把“概括”说成“嘎夸”,不一而足,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优美规范的课堂语言可把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展现语言的魅力。

二、精准

教师应清晰、流畅、精准地表达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教师讲解概念、原理等知识,必须精确表达其内涵,不能表述错误,也不能因表述歧义而产生误解。其次,教师课堂语言语法正确,用词恰当,合乎逻辑,没有语病。因此,教师课堂语言只有措词精准,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思之有味,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使学生深刻理解,深受启发。反之,模棱两可,只能信疑不定,兴趣缺缺,甚至引起判断失误,以对为错或以错为对。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二十年前,我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理解。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简直是精疲力竭了。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使我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以至于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得出的结论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譬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为了突出主要方面而将一些概念、性质的大前提丢开。例如教师在讲:若与的夹角θ,且θ为钝角,则cosθ<0,少了反向的情况。又如,讲到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方程可以理解为,而忘记了当a=0时,直线y=kx在两条坐标轴上的截距都是0,也是截距相等。“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少了''在同一平面内”,讲到“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少了“不在同一直线上”。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题方法时要注意讲清楚,语言表述要周延。

可见,语言含糊不清,很容易引起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疲劳过度,降低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科学准确、清楚明晰。

三、简练

教师课堂语言要简洁、精练,尽量用较少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讲课言简意赅,干净利落,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没有任何废话。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简练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听得明白;冗长罗索的语言,让人抓不住要害,越听越糊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再则,教师课堂教学言简意赅,可以将更多说话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去做,教师只是做一个帮促者(facilitator)。学生做了,说了,自然就有体会和问题。如果学生下了一个论断,就让他举例说明,比如说?或者追问理由,为什么?如果学生讲了一大堆经历,可以问然后呢?让他去挖掘背后的意义。

之所以尽量让学生表达,是因为“只有期待的知识才能被听懂”。你给的,不等于学生想要的。

另一方面,因为教师更多是一个观察者和旁观者,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凝练要表达的观点。教师要说就要说到点子上,要清楚学生到底想听什么,由他们的困惑和问题来引领课堂的方向,以学定教,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可以参看如何上好公开课(10):如何设计一堂有亮点的公开课?

四、干净

有些老师讲课,夹杂着“这个”“那个”“那么”“是不是”“然后”“你知道不”“你懂吗”、“这个(如果)的话呢”等口头禅。
据说,有一位老师习惯说“是不是”,有个学生想知道老师一节课到底能说多少,老师每说一次,他就翻一页书。一本书翻完了,还没下课。还有一位老师每说一句话,后面都带个“哈”。学生就记住了这个“哈”,给他起绰号叫“哈老师”。有些口头禅甚至会刺激学生。一位老师习惯说“你懂吗?”一次上课,有学生忍无可忍,突然起立,大喊一声:“我懂!”老师一脸惊愕,学生一片哄笑。
有人可能会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的语言不太“干净”属于细节问题,无需揪住不放,刻意放大。但是细节关乎成败。如果不注意,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一有损教师形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干净”,就有可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应有地位,教师良好形象就要大打折扣。少数学生模仿某些教师的口头禅,就是一种有力的佐证;二浪费课堂时间。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教师语言不“干净”,会占用正常教学时间,减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三干扰学生正常学习。教师的语言正确、标准、规范,所传递的信息中不含“杂音”,学生接受起来才会顺畅、轻松,容易接纳和吸收。反之,有“杂音”干扰,学生听起来吃力,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为确保教师课堂口语“干净”,信息传递快捷高效,教师要做到:

一要努力克服“口头禅”。“口头禅”是人们在说话时经常挂在口头的习惯性语言,因为经常说、说多了,已就成了习惯,想改变肯定是有难度的。不少教师听其他教师的课时很容易发现“口头禅”,而自己在课堂教上的“口头禅”,往往不容易发现。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播放自己课堂教学的录音录像,找出其中的“口头禅”,下定决心,彻底清除。

二要谨慎使用“长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以简短、干练为主,尽量不要使用长句子,这是因为,对学生来说,听起来比较费力,不容易准确把握、完全吸收,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对教师来讲,说起来比较吃力,前后连贯有难度,而且容易出现语病。所以,教师教学语言应化繁为简,将“长句子”转化为“短语言”。

三要避免成为“复读机”。一些教师在学生发言之后,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重复一遍,似乎成了不折不扣的复读机。这种现象,在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新教师要早觉醒、早发现、早解决,一旦形成了习惯,要想克服,就困难多了。有人说,学生回答的声音太小了,其他学生听不清,教师不得不重复。还有人认为,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教师重复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便如此,教师也没有必要像复读机似的重复,应该给予学生机会,让发言的学生再高声回答一遍,也可以请其他学生复述一遍。这样,课堂教学也更好地彰显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五、专业

课堂教学语言的专业性是指教师尽量使用学科语言讲课,正确使用学科专业术语来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用语准确,用词严谨。只有达到了这个要求,才能在学生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断,才能分清是非对错。

如生物课专业性、知识性强,又加之汉语言词汇丰富,多音多变,一个字、一个词往往有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对生物学科中的名词、术语、概念等的讲授必须规范化、专业化,不能使用俗称。比如:“蝗虫”不能说成“蚂蚱”;“蟋蟀”不能说成“蛐蛐”;昆虫的“触角”不能说成“须”;“肾脏”不能说成“腰子”,“注射”不能说成“打针”。在使用专业术语时,还要做到准确、严谨,如“呼吸作用”不能说成“呼吸”或“呼吸动作”,不然的话会造成混乱和错误,形成恶性循环,误人子弟。

课堂语言的专业性还表现为“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序”是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讲授的内容作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语言解读教学内容,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有序,讲解才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推导有致、言之成理;学生在授课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理解,并能清晰把握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或心智模型。

如数学课堂语言的专业性体现在数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练和逻辑性、系统性上面。数学教学内容是严谨的,尤其对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性质、法则、结论等,应准确无误地讲清楚。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 、“数位”与“位数” 、“切线”与“切线长”等不能混为一谈,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 、“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学科的术语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 ,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六、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教师课堂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广参与,它像欢跳的山泉流进学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笑脸。为此,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感情,讲出意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中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在讲解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的内容,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滔滔如激流,有时沙沙如春雨,这样不仅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还会不断地诱发教师的灵感,以至妙语连珠,意趣横生,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透彻而充满情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诗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可见,儿童思维对于形象的依赖性。其实,即使达到理智年龄,往往也需要借助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抽象事物、词语、概念、定理等。否则,良好的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例如,小学语文《月光曲》一课中有"幽静"一词,尽管十分正确,但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若让他们描述"幽静"的情境时,他们往往无从着手。如果教师做进一步阐述:"请同学们想一想,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房子、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情境。"这里,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唤起儿童的思维表象,让他们充分地感知"幽静"这个词所表现的情境,从而更为具体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

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之感。在教材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

例如,在课外兴趣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解答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学生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每只鸡的两只脚和每只兔的4只脚在捣乱,如果兔和鸡的脚只数一样,那就好办了。于是,教师说,我们命令:"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师说:"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齐答,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师问:"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只)。"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教师问。学生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师又问:"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的教学中,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