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减”背景下话作业(4):今天的作业正在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谈引领当前中小学作业设计的理念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理念简单地讲,就是理想信念,当然也有人理解为理性概念。《辞海》对“理念”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理论,观念,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理念与观念关联。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叫“理念”。本文这里的“理念”是指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

作业设计必然离不开一定教育思想的引领和指导。否则,就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说各话”的无序混乱局面,让本来就令人倍感头痛的作业更加扑朔迷离,捉摸不透。因此,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设计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学生的健康发展。笔者曾在《“五项管理”的落脚点在哪里》一文中提到,“五项管理”是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一项教育政策,因为“五项管理”关注的是学生身体健康(睡眠、体质、作业)、心理健康(手机、作业)和精神健康(阅读、作业)。健康乃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代健康出了问题,何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本人最近阅读到的文献来看,当前中小学作业设计主要基于如下理念:

01

基于“双减”政策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除各地区、各部门全面布局、通力协作外,一线学科教师践行科学规划、切实让作业减负,成为“双减”政策顺利落地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作业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关注的焦点。它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学校教学质量有着内在关联,还直接影响着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双减”背景下,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作业改进的实践探索,但如何改变当前一些学校学生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的现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需求、有效发挥作业育人功能,仍然是当前研究关注的重点。根据《意见》,作业设计必须明确如下三点:

一是明确五条建议:《意见》中对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出了五条建议,分别是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以及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全方位理解并解决,教师过分拔高作业难度,并要求所有学生,甚至是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齐步”发展的问题。

因此,“减负”既是减轻生理表象的负担,帮助学生从牺牲玩耍、睡眠的“刷题”困境中解脱出来,也是舒缓心理层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进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是实现三个目标:《意见》中明确目标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三是作业改进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立德树人。中小学作业改进必须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作业改进的根本目的。这种发展不是学生通过作业中的反复练习获得高分的表面发展,也不是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掌握知识,实现认知能力的单一发展,更不是通过作业促进部分学生的片面发展,而是通过作业促进学生身心真正发生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在认知能力、情感品质、实践创新、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发生实质性的成长(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和提升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作业改进应促进学生通过对人类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并认同人类文化的内容与本质,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思维方法的获得、价值情感的认同中获得社会民族文化的同一性,进而促进学生由自然生命的人转化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

其次,作业的改进应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理解。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作业更多反映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它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律性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改进作业实践在于通过作业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对自我的理解与管理。

第三,作业的改进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业不仅帮助学生习得人类社会知识和民族文化,加强自我理解和自我管理,还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过程中,消解学生对被动完成作业的无奈感、对统一作业要求的沮丧感、对自我需求得不到关注的孤独感,实现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和成熟。

四是落实三个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一:控量提质。“双减”政策强调要“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对作业总量的规定无疑是为了更好地减轻学生负担,但同时也带来很多教师和学校的困惑:对作业总量的控制,是否会降低作业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数量影响作业质量,但并非作业数量越多,质量就越高,具体表现为两种关系:一种认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作业数量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不同。小学生成绩的提高与作业量没有关系,因为作业通常不会提高成绩;初中生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明显相关,在合理的范围内,作业量增加,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会随之不断提高,但超过限度的作业量不会导致更大的进步;高中生学业成绩则随着作业量的增加持续向上延伸;另一种认为作业量与学业成绩呈曲线相关,即当作业时间达到最佳时长时,学生成绩最好,一旦超过这个时间会下降。这说明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必须有一个合适的限度。

适度控制作业“量”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作业的“质”。高质量的作业不仅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和掌握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当然适量的作业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制力,独立性和责有任心,还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家校合作。

控量提质的关键在于“整合。从内容上看,作业既要关注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科内整合),又要关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跨学科整合),还要重视知识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的整合(知识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整合),也要体现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关联(知识与社会发展整合);从形式上看,作业要实现学生眼耳手口的整合,既有书面作业,又有口语表达,还要有动手操作。正如杜威所说“作业的方式也很多、除游戏外,还有户外短途旅行、园艺式烹饪、缝纫、印刷、书籍装订、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具有社会目的(不是仅作为练习.以获得为将来应用的技能)的主动作业。”

“整合”的基本原则是作业要围绕具体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和学科的知识逻辑进行结构化设计,以便在有限的作业时间内,最大化促进学生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投入。

核心问题二:增加选择。《意见强调“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为了避免“一刀切”的作业,作业选择既要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性发展,又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虽然不少学校在尝试和探索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但随之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选择指向于作业的数量,而不是作业的质量,可选作业未能体现出思维的梯度和方式的差异。

二是选择挑战性作业的学生逐渐减少。

三是作业讲评成为难题,因为既要指导面向所有学生的基础性作业,又要分析针对部分学生的个别化作业,课上有限的讲评时间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鼓励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的初衷是增加作业的选择性,以此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当作业可选之后,促进学生普遍发展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之间很难兼顾。学者杨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既要确保学生会选,又要让学生可选,还要促进学生具备选择的能力!

会选。分层、弾性和个性化作业的基本前提是学生认同作业选择,并具有选择作业的能力。首先,学生要认识作业选择的意义——让作业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等更匹配”,即作业选择一定要基于个人真实的发展水平;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学生既能客观评价自己,又要具有自信、自律、自强等品质,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完成“拉伸区”(最近发展区)的作业中实现个人的不断进步。

可选。只有设计科学合理的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学生才有选择。因此,可选的关键就是教师能合理地设计可选作业。这首先需要教师明确作业分层分类的依据。作业的纵向分层,主要是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划分依据,不同作业内容体现了思维能力的不同水平,并呈现一定的梯度和层次;作业的横向分类,主要以学生的认知风格为划分依据,如根据场依赖和场独立区分为独立作业和小组作业,根据言语与表象区分为文字作业和画图作业等。作业分层分类的标准应清晰合理,作业内容要能体现相应的梯度和结构。但是,无论什么层次和类型的作业都应该围绕具体的目标来设计,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与课程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促选。“促选”不是指教师督促或者要求学生作出某种选择,而是通过引导、讲评促进学生的积极选择。一方面,教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由选择,而是要根据班级总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作出有益个人发展的选择。既可以是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选择,还可以是以小组形式领取作业任务、组内成员自行协调。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可选作业进行指导时,在课堂上重点讲评基础性作业,对于有挑战性的、个别化作业着重分析思路;在课下可以根据学生个别化需求进行面对面的作业指导。教师在作业指导中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认知上的困惑,还要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敢于挑战更高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

核心问题三:协同推动。作业改进是“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但其有效性往往受制于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制度、教研、考试评价等诸多因素。为此《意见》强调,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配套治理。这也意味着“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是一个系统的、多方协同推进的复杂过程。

首先,作业改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作业设计、作业实施、作业评判、作业指导等环节。作业设计关键在于整合与分层,有效地控制作业数量,确保作业对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的积极作用;作业实施包括教师布置作业和学生完成作业,一方面,教师对作业的布置要清晰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加强自我管理,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律意识和自学能力;评判作业要全面分析原因,既要明确作业所反映的学生学习现状,尤其是思维水平和学习方法,还要把握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作业指导的方式应多样化,既有课堂上面向所有学生的集体讲解,又要有针对学生个体的当面分析:作业指导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是什么,还要懂得为什么以及如何用。

其次,作业改进与学校教育其他要素具有关联性。作业并不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作业目标和内容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受到教学评价的直接影响;教师是作业设计、作业评判和指导的重要主体,教师的作业观以及能力素养直接影响着作业改进的有效性;作业虽然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作业改进的推进、具体实施与学校管理制度密切相关。所以,作业改进涉及学校多个方面的协同,若只关注作业本身,不能将其内在环节和相关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则很难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02

基于核心素养

一是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科技发展迅速导致产品快速革新;信息时代为社会民主和公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二是核心素养的含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基本原则: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

三是核心素养的构成。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三是核心素养的理解

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备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每个人在终身发展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以应对各种生活的需要,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

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单维度,而是多维度的。这一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内涵,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

在功能上,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素养”一词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核心素养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升学或更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但是素养的功能不仅仅包括升学和就业,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因此,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素养。

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身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核心素养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发展,但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终身的连续性。最初在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完善。

五是核心素养的意义

1.核心素养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深化,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

2.核心素养促进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落实。一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会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状况;另一方面,核心素养规范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确立,是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

3.核心素养倡导教师的专业化方向,也是培训教师的宗旨。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使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时刻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核心素养相对照,使得教育评价始终在一个科学、理性的轨道中推进。同时也可以将核心素养作为培训教师首先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核心素养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例如核心素养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核心素养还强调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倡导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5.核心素养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素养促进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追求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6.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具有终身化创新性的综合型人才。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核心素养超越了具体的学校,跳出了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终身化创新性的综合型人才。

由于各学科着力于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同,因此在指导各科作业设计也有各自的特点,这里无法一一细说。

六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

课程改革是涉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作业、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工程。作业作为占据学生大量课余时间的学习任务,对学生学业质量、诊断改进教学、家校关系、学生素养发展等至关重要。因此,学校教师如何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的难点所在,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

作业的价值: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巩固的手段。作业过程,实际上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元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复原力、自控力、专注力、时间管理等素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因此,作业是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能仅仅窄化为知识技能的巩固。

当然,作业不仅具有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养的功能,也具有评价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业表现,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并给予跟进指导。

有些作业同时具有发展素养与评价诊断素养的双重功能。比比如,阅读类作业、预习类作业、长周期作业、跨学科类作业等,本身既可以作为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也可以作为测量学生核心素养表现的评价任务。

作业设计的目标要做到三个统一: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相统一,作业设计的目标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相统一,作业设计的目标与效果相统一。

作业设计的要求:形式多样化,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的原理:建构学习理论、认知迁移理论,同化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做中学理论,遗忘规律。

作业设计的程序:确定目标和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和程度的深浅,确定形式、种类和数量,具体编制作业,检验修订。

作业设计的注意事项: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要使编制的作业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认识,做好相应的准备;其次作业设计的灵感并非凭空而来,更不是闭门造车就可以设计出来的,要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从中汲取精华对其加以分析,以获取灵感,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升自己的作业设计能力。最后在进行作业设计的各环节中,教师要遵循先分别设计后整合的原则,针对每个知识点的特点,各个击破,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特色不同层次的作业。

作业设计的作用:扩大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延伸并加强拓展功能,体现对学生知识维度的完善,评价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业设计的原则:四个要:要遵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规律,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遵循学习迁移的规律,要遵循记忆的规律,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三个度:作业难度要合理,作业的数量要有限度,作业的时间要有限度。

作业设计的策略:作业多样化,层次化,作业明确化,新鲜化。

03

基于(大)单元

为什么作业设计要基于(大)单元?因为如果依然延续课时作业,作业负担是很难减下来的,只有站到大单元的高度,才能实现校内减负的目标。实际上,在“双减”之前,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了中小学作业管理的十条要求。“双减”之前,学生们的作业负担确实很重,导致了近视率、肥胖率的攀升。

新时代,作业有着新内涵。作业并不只是具备巩固和复习知识、查漏补缺、培优补差、赢得考试、取得高分等功能,它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机会。现在很多孩子为什么做不完作业?自主管理能力弱是一个原因。显然,这一新定义带来的新定位,是对传统作业的一次革命。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在自主学习中,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哪怕他们的发现和创造很稚嫩。从作业定义、功能上去认识作业的新内涵,作业革命才会真正发生。

 统计结果显示,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作业设计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业兴趣、作业负担的各项标准回归系数均超过0.3,说明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是关键。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与实施,是目前可操作且有效的实施路径。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作业,有助于避免以课时为单位的零散、孤立、割裂等问题,更加有助于知识的结构化,问题解决的综合化,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

第一,单元作业需要设计体现核心素养要求的单元作业目标,单元作业目标切忌碎片化的知识点罗列。

第二,基于单元作业目标,结合课时安排,通过选编、改编和创编等方式整体设计该单元所有作业。单元作业设计需要关注科学性、作业类型、作业难度、作业时间、作业结构等关键要素。

第三,确保相关作业题的设计体现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情境,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之一,也是检测学生素养水平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以(大)单元作为作业设计的基本单位?

现在好多老师谈作业设计时,都是就作业谈作业。一节课只是一个点,两节课、三节课相关联可以连成一条线,四节课及以上可以形成一个面,最终要站到大单元的高度进行作业设计。

大单元是同主题下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的课程单元(或故事单元)。这个主题可以是一个话题或一个专题,还可以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任务等。

课时一般以某个点状的具体内容作为学习重点,具有一定的片段性、零散性、割裂性。相较于某个单独课时而言,大单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关联性、综合性、递进性和相对独立性。大单元视角和核心素养所追求的项目式学习、基于理解的大概念学习、主题式学习等是完全一致的。

相对而言,以大单元为基本单位,可以从中观角度避免教师宏观把握学科课程整体要求的困难,又可以避免从微观角度仅仅把握某个课时的割裂问题。站在大单元的高度再看分课时,至少能把课时与课时之间重复的部分删减,让作业更优化、更适合。

04

基于“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通往“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是学科教学,而作业是连接学科教学与教育评价的有效手段。《意见》从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五个方面强调了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那么,如何准确把握“五育”并举下的作业本质内涵,如何合理设计作业,如何突破作业管理难点,特别是如何通过作业达到“五育”融合呢?

“五育”并举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根本、最深刻的要素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五育”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五育”之间要相关贯通,形成一个整体。李政涛提出“五育”并举的深层次是“五育”融合,要注重“育人能力”的形成,在学科领域充分发挥教育活动综合性的“五育效应”。也就是要以教育活动为推手,实施全学科育人。作业是教育活动的一环,是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桥梁,是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途径,作业要善于融合利用“各育”资源,才能发挥作业内核作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我国长期以来将作业作为课堂知识的巩固,作业方式多以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为主,体现的是凯洛夫等人的文本作业观,忽略作业的育人价值。叶澜教授认为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变化,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让学生形成对自己生命的策划、践行和实现的能力,即综合素养。因此,当前“五育”并举下的作业新内涵以多元价值理念为基础,以学科融合为手段,以巩固知识、掌握学习进展和拓展新知识为直接目的,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强调作业的多元性、生成性,使作业走向体验与实践,成为“五育”并举新的增长点。

明确作业设计理念是基底。作业设计的理念决定着教师作业布置行为。当前在“五项管理”和“双减”要求下,虽然作业的量有减少,但是教育者依然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作业与教学的关系,教育者对作业设计理念存在误区,还是凭经验布置作业,各科教师抢占作业时间,作业布置以考试学科为主,非考试学科几乎没有作业;智育作业偏多,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内容偏少。在“五育”并举下,呼吁教育者新的作业观。作业设立的理念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发挥好课程教学的延展的作用,实现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能力的统一,实现从他知向自知的转变。作业设计理念要坚持以学科融合、解决实际问题为切人点,体现学科之间整体性、综合性,紧扣教学进度和学习内容,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选择与学生基础相适应,重在迁移运用,培育综合素养。注重加强大单元整合性、研究性等综合性作业,作业设计理念要实现学科间“备课—教学—学习—评价”的环环相扣,不断优化教学、革新教学。

综上所述,今天的作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笔者认为当今的作业就像人类社会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蒸汽技术革命;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第三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分子工程、石墨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一样,已经进入作业4.0时代。1.0时代是基于凯洛夫的文本作业观;2.0时代基于杜威的活动作业观;3.0基于探究和体验式的作业观;4.0基于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作业观。就我国的教育国情而言,1.0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作业观;2.0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作业观;3.0以课程为中心的作业观;4.0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作业观。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作业观包括了以下内涵:

一是作业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即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育人的问题【即培养有理想(正确的价值观)、有本领(关键能力)和有担当(必备品格)一代新人】。

二是作业的价值不只是反映作业的教学功能(巩固、检测、应用、反馈),而是更加关注作业的沟通功能,尤其是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的功能。

三是作业的内容强调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跨学科知识的整合、知识与学生个体生活体验整合、知识与社会发展的整合等等,坚持学科融合,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突出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综合性,聚焦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是作业的类型多样化。有的学者总结出了十四种作业:

单元作业:引导学生系统学习。

合作作业: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体验式作业:带领孩子学会体验。

自主式作业: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创智类作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主题式作业: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游戏化作业:让作业充满无限趣味。

表达类作业:展示多元自我。

制作类作业:首脑联盟的创意行动。

非正式作业:以追求自我学习为向度。

跨学科作业: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

探究类作业: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专题类作业:融合生活的作业

想象类作业: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

五是作业的特征具有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