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可培——中国逻辑通义创立者

 黄建新图书馆 2022-08-0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林可培(公元1868-1914),字泽九,号友兰,崇明城桥镇人,祖籍湖南长沙安化县(现属益阳)。先祖林懋,当年被授予昭信校尉,派来守御崇明,为世袭指挥千户,定居在县城东面长江边上的小横河镇。林可培虽出身于武举家庭,但却在仕途上狠下了一番工夫。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中秀才。光绪三十年(1904年)林可培由皇家选派去日本宏文师范学习。1906年,从日本回来的林可培和王树声一起创办“师范传习所”,1907年镇洋、嘉定、宝山、崇明筹建太仓州属中学堂,林可培任第三任总督。清末民初,西方传统逻辑系统输入我国,大量有关逻辑的书籍在我国翻译出版,更多的学者自己动手写作出版逻辑著作,林可培以《论理学通义》奠定了在逻辑学界的地位。

图片

一心热衷办新学

 在我国,说起逻辑学不能不提起一个人:林可培。他是崇明人,《论理学通义》的编著者。祖上为官从湖南来到崇明定居。光绪十九年(1893),后来成为清末状元的张謇来崇明,任瀛洲书院的山长。林可培慕名进入瀛洲书院就读,当面聆听张謇教诲。在当时瀛洲书院的一干学生中,他和江谦、江知源最为张謇赏识。林可培则在第二年,即1894年时考中甲午科举人,时年27虚岁。说来也巧,这一年,他的老师张謇也高中甲午科状元。师生俩同获功名,在当时来说也可称之为一个盛事。

崇明的一批有识之士,如王清治、昝元恺、曹炳麟、林可培、张鼎治、吴少谷、袁保香、苏人权、陆灿英等,早在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之前,就常在一起议论新政。这一班人属饱学之士,有的是县学生,有的是秀才,林可培还是举人。他们虽然是旧学出生,但是却认同洋务运动,向往改良政治,凑到一起时便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他们时而阐发己见,时而申述主张,对时政弊端加以抨击,对列强恶行予以揭露,对社会陋俗给以谴责。1901年夏天,王清治决计将办学计划付诸实施,要在城内办上一所“崇实公学”。要知道这可是崇明有史以来的首创。其时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之令还未颁发,因此听到他真的要办新学时,县内反对者甚多。王清治、昝元恺着手筹集资金、租赁校基的消息一传开来,反对之声来势汹汹。当年有文献记述说“学堂未开,怨府已集”,“方其始也,疑者笑之,忌者谤之”,“兴学改良,草创经营,大触众忌,矢集如猬”。更有甚者,对新学举办者破口大骂,什么“圣门忤逆”“离经叛道”,什么“贩卖西学,通外媚洋”,什么“违背祖宗之法”……真是一顶顶帽子大得吓人,一项项罪名重得惊人。小小的一个县城,附合者竟多达千百,连一些颇有名望的耆宿,也跳出来加入了反对阵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同辈朋友虽说赞同支持,事到临头却也有很多人有所顾忌。办学之事只有王清治与昝元恺肯出头进行。在县学任教的林可培见此情景,就站出来明确地向两人表示,一是自己一定全力动员亲友及县学的学生来新学就读,以保证新学的就读人数。二是新学开学时,如学堂需要教育人员,自己情愿在县学辞职,来学堂任教。三是新学如办学经费紧张,自己愿意出资参建。在林可培坚定不移地支持创办新学的表态后,许多人也一改原来的暧昧态度,旗帜鲜明地表示愿意出力。1902年春季,“崇实公学”如期开学,招得学生70多名,分两个班。林可培不负先前的承诺,暗中劝说县学中的亲近学生来“崇实”报名入学,他自己也放弃了县学里的优厚薪俸,辞职来到“崇实”当上教员。

自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后,清政府开始大量选派公费留学生到外国留学,而且还答应给予归国留学生举人或进士的待遇,授予高级官职。由于日本地理位置近,留学费用便宜,明治维新后,它的强国经验对中国特别有现实意义,再加上日文中大量使用汉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学日文要比学欧洲文字省力很多,因此,当时公费留学生的主要派遣国家是日本。作为翰林院修撰的张謇,自然不会忘记在瀛洲书院教育过的优秀学生。光绪三十年(1904)经张謇向朝廷尽力推荐,林可培亦由皇家选派去日本学习。身怀教育救国抱负的林可培,选定在日本宏文师范学习。在那里,他勤奋地学习了两年,将日本的一套师范教育方法精心掌握,以便将来育才兴学。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12月6日,清廷又下谕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

当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命令止科举时,知县魏诗就在县内设置了学务公所,并任命刚刚从日本回来的林可培主持。当时,崇明将全县分成32个区,每区设立初等小学一所。为解决师资问题,在县城的万安仓内,林可培和王树声又一起创办了“师范传习所”,使崇明从此有了师范教育。林可培任总教务时,运用留学日本所学得的经验,悉心订定课程及规划;给学生上课时,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提倡不死记硬背。为了编写演算、国文两科教材,他甚至通宵不寐。师范传习所为后来崇明的内外沙公私立89所学校提供了大量师资。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至七月期间,林可培还兼任教于崇明城内尚志女学(崇明首所女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镇洋、嘉定、宝山、崇明等县的劝学所士绅袁希涛、王清穆、黄之元发起成立学务联合会,在太仓樊泾村试院旧址筹建太仓州属中学堂,林可培任第三任总督。在那里,他悉心规划学校事务,改进教育工作,使太嘉宝崇中学成为当时江南地区的一所名校。

逻辑著述有建树

清末民初,西方传统逻辑系统输入我国,大量有关逻辑的书籍在我国翻译出版。后来,在译介西方传统逻辑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国人已不满足于只根据一本本原著单纯地加以翻译,而是博采众长,以数本,十几本逻辑著作为蓝本,给以剪裁取舍重新编排,以期更显系统和简明,更适合中国某部分读者的需要。再后来,更多的学者径直自己动手写作出版逻辑著作,它标志着中国引进西方传统逻辑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林可培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个。经过他数年呕心沥血的笔耕,1909年,他编著的《论理学通义》由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发行,成为中国学者最早编著的逻辑学教科书。林可培亦由此奠定了他在逻辑学界的地位。

林可培在从事教育和编写逻辑学著作的同时,目睹清廷的腐败,国力的衰落,勤于思考。他的孙辈、曾多年任过崇明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的林志材先生在回忆其祖父的文章中称,林可培当年曾写过三篇文章,在文中渗透了他忧国忧民、致力改革的思想精神。这三篇文章,其中一篇是阐发专心学习,才能成大业之论述;一篇是阐发体察民情,轻役薄赋,才能国富民强之论见;再一篇是阐发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为人之道的伦理。惜乎于今未能窥见上述之文章。

民国早年,林可培还和苏人权、严师孟一起,被选为崇明籍的江苏省的咨议局议员。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林可培在王绍曾为民政长的县衙内任实业(兼盐务课长)科长,1914年初病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