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瞎看书

 错的多美丽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最近看书一样杂,抄起哪本是哪本,同步进行,有的读得快,快得不及回味,有的好几天不见得读上几页,就慢慢咂摸滋味,偶尔会因此庆幸,终于可以不为考试而看书,看啥全在趣味。

读王小波的《东宫与西宫》,开始以为新读,读来读去发现许多场景细节似曾相识,看来不知何时读过,这并不影响我继续看下去,这是王小波的魅力。

王小波讲了一个架空的历史故事,有点像民间传说,或传奇,讲某次叛乱后,某公子王仙客到京城某坊来找寻有婚约的表妹无双,却仿佛进了沙漠,因为明明记得的地方,却无人有识无双,无论他们看上去老成持重,德高望伟,或者精明强干,几乎众口一词:我们不认得什么无双!以致来往几番,仙客公子终于以为是自己的记忆出现了指鹿为马的恍惚,一度想要放弃。

然而,众人不识无双,其实只是不约而同的合谋,他们不但识得无双,见证了无双一家惨遭杀戮与凌辱,且各与无双有些瓜葛,包括貌似忠厚老实的某老板,曾经想要无耻地占有无双。

王小波的语言魅力,在于他一本正经地胡扯,又在胡扯天地间抽冷子见缝插针,说上几句别有用心的“正题话”,无论胡扯还是严肃,全都漫不经心,不动声色,却可以于无声处生惊雷,让读者突然吓一跳,这就给阅读制造许多猝不及防的趣味。因为毫无预料的背景语言正絮絮地说,说得你有些厌烦,他突然就放一支冷箭出来,把真相摊开在读者面前,这种感受不是那些按部就班讲故事听故事的人所惯想的。

所以,王小波的语言有些庄谐并举,无端崖说真话的意味,造象多有独辟蹊径,比如故事里那些被放养到房顶上,并繁衍生息的兔子,有揣摩不尽的怪诞与真味。

寻找无双的故事看起来快捷,因为他的故事性还算强烈,似乎一切有关寻找的母题都容易引人入胜,不过最近看的另外两本就有点例外。

一本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

一本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

这两本书讲述的风格有点类似,都是开头大半篇幅让人寡淡到想要弃书不读,一点一点的日常,波澜不惊额人设,翻来覆去撕扯不清的人物关系,有一搭没一搭的讲述口吻,仿佛讲述者也讲得厌倦,在勉为其难地讲下去。如果就此以为故事真的无味,就中了作者的圈套,依照经验来说,凡是那些开篇铺垫悠长,刻意寡淡额故事,包括电影,往往后面埋伏出人意料的彩蛋,到最后谜底揭晓,作者会满意地微笑,读者出了一阵冷汗。

两个故事都穿插大量回忆,以及故意声东击西的人物感想,两个故事都在寻找某个真相,到最后却殊途同归,成就了有关救赎的新话题。

《终结的感觉》写人性的善恶与命运的无常。一个老人突然收到莫名其妙的一笔遗产,从而引发一段青年时伤害与被伤害的回忆,原以为自己是受害者,却不想回忆一点一点剥开深层的真相,自己却成了加害者。那种由无辜而惊惶而忏悔,并渴求救赎的心境既真实又难堪。如果有人老来,一直活得理直气壮,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曾经的人性之“恶”,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小说里的主人公选择了直面并忏悔,虽然已经无从得到原谅。

《远山淡影》的自我救赎则换用了一种借别人来讲自己的故事的讲述方式。开篇是很平淡的开篇:“我们最终给小女儿取名叫妮基”,结尾是很平淡的结尾:“到门口时,妮基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我还站在门口,似乎有点吃惊。我笑了笑,朝她挥挥手”,这里的“我”是个母亲,因为对自己的另一个女儿景子的自杀一直心怀愧疚,于是便在回忆里虚构了另一对母女,然而却始终难以摆脱自己内心的煎熬。小说有战争的背景,却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两笔带过,就以那种特有的日本文学的舒缓笔调写过来,字里行间藏着忧伤与难解的苦痛。

有位书评者在评论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时,说,一个人真正地长大,就是在他开始从道德上反思自己的时候。这一点其实不止小说中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感悟,我们每个平常生活的人,似乎也总能在走过一段漫长的琐碎人生之后,在经过一些所谓悲喜之后,也才发现,原来世事总能原谅,而我们往往不能轻易原谅自己,因为旁人会随着时间逐渐远离,只有自己始终要面对自己。当然有许多人回顾往昔总是自觉荣耀,但好像还有人总能发现自己曾经的错漏与软弱,幸好,只要有所发现,便有新的成长,这确实是件好事情。

还在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是心仪已久的书。书前面的出版说明都写得很美:“……让每一位为俗物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们品味那散步声中留下的汗漫灵光。请赴这场美学之旅,'慢慢走,欣赏啊’”……

前辈学者做学问,一丝不苟的谨严与自由灵动的开放并存在字里行间,关于美学,宗白华先生似乎并不是在单作学术,还兼写散文,还时有人生箴言,比如他说荷马诗里的战士“照他们的事业和行动来看,他们是超凡的英雄,照他们的感觉情绪来看,他们仍是真实的人”;他在探究“美从何处寻”时写道:“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他还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采,但是含蓄地光采,这种光采是极绚烂,又极平淡。苏轼说:'无穷出清新’”……以上这些散落在美学探究中的文字,也像玲珑珠玑,颗颗晶莹剔透,引人遐想,是又一种美。

假期里读了一点唐浩明的《曾国藩》电子书,后来读不了了要收费,就从朋友那里借来纸质书看,却看得最慢。我问朋友,你觉得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这么推崇曾国藩呢?她说,因为曾国藩既能保持文人的风骨,又不假作清高,而是能躬身入局勉力做事。

当代社会,纷扰繁华,真清高的其实不多,视风骨为无能的大有人在,但既能保持一点个人风骨,又能躬身勉力做事,并坚持寻常过活的,我觉得已经是珍贵,因此读曾国藩,也有自勉的意味,告诫自己,不附庸,不逐流俗,不凑热闹,不迎权贵,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似乎反而可以活得更畅快自由。

继续瞎看书,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