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探析——基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ZGGDWWZS 2022-08-04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宋襄公,指的是东周春秋时期诸多诸侯国之一的宋国君主,此人在位14年,一直推崇“仁义”治国,是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诸侯国主。

其实作为君主以“仁义”治国是很好的一个政治理念,但是宋国当时处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阶段,因此拥有很多的变数,同时还在不断地产生诸多不同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政治环境阻碍着“仁义”思想的发展和普及,所以宋襄公的“仁义”理念很难得到真正的推行。

今天就是来探析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并且基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来解析一二!

文章图片2

宋襄公的“仁义”表现

1,礼让君主之位

礼让君主,这四个字在政治权力斗争面前仿佛是一个套路,压根就不值得人们相信,毕竟没有人会认为把君主之位让出去是真实的想法,反而认为是一种虚伪的做法;

但是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这位宋襄公在收到自己会当君主时,他第一时间是想到把君主之位让给他的哥哥目夷,但是哥哥目夷并没有接受。

文章图片3

目夷还说:

“宋襄公竟然把君主之位都让给我,说明弟弟是一个极为仁义之人,而自己如果站在他的角度肯定做不到这一点,并且自己是庶出,不应该废除祖宗礼法,所以我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但是宋襄公依然不放弃这个决定,吓得目夷直接去往卫国逃避这个问题,没办法宋襄公这才继位,等宋襄公继位后,再把哥哥召回国内,宋襄公直接把军权交给哥哥目夷掌控,所以宋襄公的“礼让”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是真的想要把君主之位让给哥哥。

文章图片4

2,齐桓公对宋襄公的信任之托

假如张三是一国之君,李四也是一国之君,但是有一天张三决定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李四,万一张三去世,希望李四为自己稳固王位!

这个故事听起来貌似属于一个天大的笑话,两个国家之间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友谊,张三的行为简直就是在自掘坟墓,但是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当着各路诸侯的面,把自己的太子托付给宋襄公。

齐桓公的迷之操作,让其他诸侯国感觉云里雾里,搞不懂怎么会做出这么离谱的事情;但是当事人齐桓公作为春秋时期最强的霸主,怎么可能不懂这个事情的危险性,既然齐桓公敢于托付,就说明宋襄公是一位真正的“仁义”之君。

文章图片5

后来,齐桓公晚年昏庸无能,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庶出的儿子无亏联合奸臣自立为王,而太子昭按照父亲齐桓公生前嘱托,直接奔向宋国,面见宋襄公,请求宋襄公为自己夺回君主之位。

作为一直推崇“仁义”的君主,宋襄公毫不犹豫地选择完成当年齐桓公的信任之托,派手下去其他国家求援,希望组建联军为太子昭讨回公道,但是宋国只是一个中等诸侯国,那些大国不搭理宋襄公,最后只有三个小国家为了不得罪宋襄公,就勉强派了一些军队过来,由此四国联军组成,向齐国发起进攻。

文章图片6

不过齐国毕竟是一个强国,国内依然还有很多支持者再等着太子昭的消息,当看到太子昭带领四国联军杀了回来,支持者毫不犹豫联合起来推翻了无亏的集团,迎接太子昭继位!

事后,太子昭想要感谢宋襄公,准备赠送大量好处,但是宋襄公以“仁义”之名拒绝了!只是这件事情让宋襄公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自己可以凭借“仁义”之名号召“仁义之师”来平定天下的不公之事!

文章图片7

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原因

1,主要问题是没有认清现实

东周时期之所以被史学家称之为春秋战国,就是因为东周的社会产生大问题,这些问题往大了说是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趋势,可是现实是很多诸侯国已经不再以周朝的礼法制度为止高的规则。

他们在践踏周朝最初定下的规则,等于当时的诸侯国基本上是在破坏现行制度,但是他们又没有能力或者是压根没有考虑要建立新的且更完善的制度。

文章图片8

因此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礼乐崩坏,已经没有几个人在追求所谓的“仁义礼智信”,都在追求“权力至上”,而宋襄公依然在追求“仁义”,这样宋襄公虽然做的是对的事,但是站在了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

试想一下,假如自己一个想法,另外的一亿人是同一个想法,而那一个人的梦想是要让其他一亿人按照他一个人的想法去活着,这样的事情想要实现,并不是说绝对不可能,但是至少宋襄公没有这样的能力和实力,因而宋襄公只有败亡一路!

文章图片9

2,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实例

前面提到宋襄公在帮助齐国太子昭复位之后,心中找到一条自己认为的康庄大道,便是以“仁义”之名建立起“仁义之师”,然后用“仁义之师”来维护天下的秩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宋襄公有些类似现在的漂亮国,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干扰他国的事情,因此结果显而易见的!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怀着一颗斗志昂扬的“仁义之心”向诸侯国发起约定,邀请各个诸侯国派使者到盂地进行会谈,商量建立“仁义之师”的事情。

文章图片10

而宋襄公就带着几个亲信就准备出发,哥哥目夷提议应该带着军队一起去,以防不测,但是宋襄公却说:“自己已经在约书中强调各国都不能带军队,而自己此次目的是建立仁义之师,如果我带头不讲仁义,这次会谈岂不是一个笑话!”

于是宋襄公直接轻身上路,但是到达会谈目的地之后,楚国楚成王带着军队而来,直接找向宋襄公,准备绑架宋襄公,最后是鲁国君主经过一番调解,宋襄公才幸免于难,标志着此次“仁义会盟”成为宋襄公的一个笑话!

只是事后,宋襄公还是沉迷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认为只是一个小插曲,只要教训一下就能继续“仁义之师”的建设;但是楚国太强,宋襄公不一定能打得过,于是选择先教训楚国的盟国郑国,但是楚国在收到消息后,立马出兵驰援。

文章图片11

然后诞生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泓水之战”,这场战役宋国之所以一败涂地,是因为宋襄公愚昧的以“仁义”风范不愿意提前动手,失去最佳战机,说让楚国准备好一切,自己与楚国决一雌雄,最后宋襄公遭遇重伤,回国后不久便不治身亡!

由此可见,宋襄公“仁义之师”不败亡恐怕都不可能,因为完全没有接地气的认知,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怎能不败!

文章图片12

基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来看待本篇主题

1,现实主义的国家安全观——实力

这一个观点,就是赤裸裸地告诉宋襄公,要想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说要想其他国家接受你的想法,就必须要增强自身实力,这个实力就是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把这个观点放到宋国身上,就会发现宋襄公之所以在“仁义之师”的建设道路上败亡,就是因为宋国实力弱,只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中等国家而已,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宋国都打不过其他很多国家,凭什么要让那些国家听宋襄公的号令!

因此宋襄公在第一次号召为太子昭复位时,只有三个比宋国还弱小的国家勉强地听了号召,因为这三个国家完全是看在宋国比自己强的份上才做的回应!总之,如果宋国是当时诸侯国最强的国家,即便不能建立起完善的“仁义秩序”,也能组建“仁义之师”。

文章图片13

2,理想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家安全观——利益

这个观点主要是强调通过自助、结盟、集体安全等几种途径来维护国家的安全,按照“结盟”的说法,当时宋襄公已经非常主动地邀请各诸侯国进行会谈希望达成联盟;

可是宋襄公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关键问题:利益,当时的各大诸侯国结盟都是因为可以通过结盟获取重要的利益,例如郑国为什么要与楚国结盟?

文章图片14

就是因为在其他国家入侵时,楚国会派兵支援,这样能通过结盟维护自己的安全!但是宋国号召大家结盟只能让诸侯国获得他们认为虚无缥缈的仁义思想,这样的东西对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来说仿佛是毒药一般,他们不会去触碰!

例如宋襄公号召到的三个小国,其实也是想着能获得宋国的利益,一旦太子昭赢了,还能获得齐国的利益,所以他们才派兵的,否则所谓的“仁义”,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

文章图片15

3,建构的国家安全观

这个观点,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社会中安全生存,是需要构建起一套非常完善的体制,这个里面包含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诸多内容,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宋襄公有什么理想目标,应该先在自己国家落实并完善。

然后再以本国为中心,去一步一步影响周边国家,而不是自己想到什么美好的东西,就立马强加给他人,即便这个东西是好的,不代表别人就能立马接受!

因此,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完全是脱离当时现实情况的一种理想观念,加上宋襄公从未想过先让“仁义”在自己国家生根发芽,最后再引流至其他国家,所以等于是宋襄公自己把路给走没了!

文章图片16

综上所述,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是不立足于社会现实情况,只让它飘荡在空中,仿佛是无根浮漂,随风到哪就到哪,从未真正落地生根,最后只能被水淹没,仿佛从未来过这个世间一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