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用量】 香薷、白扁豆各12g,厚朴10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中香薷辛温,解表散寒,祛暑化湿,表里兼顾,故为主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扁豆甘淡,消暑祛湿,降浊升清。全方合用,共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暑天外寒内湿之病证。 本方具有发汗,退热,调理胃肠功能等作用。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身热恶寒,头痛且重,无汗出,胸闷泛恶,呕吐或腹痛泄泻,四肢倦怠,苔白腻,脉浮濡为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夏季感冒、肠胃炎、夏季持续发热、细菌性痢疾、低钾血症等病证,而必须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无汗,胸闷不舒,或四肢倦怠无力,腹痛吐泻,舌淡苔白腻,脉浮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伤暑感冒型)治宜解表宣肺,清暑化湿。 以本方加金银花、连翘(为新加香薷饮)、藿香、淡豆豉、佩兰各10g,六一散(包)、贯众各12g,薄荷(后下)6g为主治方。 若热重,心烦口渴者,加竹叶、黄连、芦根。胸闷腹满,饮食不香,苔腻者,加苍术、荷梗。腹泻者,加车前子(包)、焦山栀子、马鞭草。 2.幼年型类风湿病(湿热交阻型)治宜清解湿热,芳香宣化。 以本方加金银花,连翘(为新加香薷饮)、豆卷、生薏苡仁、青蒿、黄芩、佩兰、竹茹各10g,六一散(包)、大青叶各15g为主治方。 若初起恶寒重者,加荆芥、羌活。汗少者加薄荷(后下)。咽痛者,加蝉衣、桔梗。关节疼痛者,如桑枝、地龙。胸闷泛恶者,如枳实、半夏。 3.夏季感冒(暑湿型)治宜清暑利湿,解表和中。 以本方加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生石膏为主治方。 若咳嗽者,加杏仁、前胡、紫菀。若鼻塞流泪涕者,加防风、荆芥。若腹泻者,加煨葛根、防风、白术。若饮食不香者,加藿香、砂仁。 4.细菌性痢疾(湿热交阻型)治宜清热化湿,行气和血。 以本方加黄连、黄芩、当归、芍药、甘草、木香、大黄为主治方。 【随证加减】 1.表邪重者加青蒿以增祛暑解表之功。 2.鼻塞流涕者合葱豉汤以通阳解表。 【化裁变通】 1.清暑益元散(《医方集解》四物香薷饮) 本方加黄连组成。功能外清暑热,内除暑湿。主治外感暑热,皮肤蒸热,头痛而重,烦躁口渴或呕吐泄热。 2.五味香薷饮(《医方集解》) 本方加茯苓、甘草组成。功能散寒解表,利湿和中。主治伤于寒湿之暑气,症见呕逆、泄泻。 3.六味香薷饮(《医方集解》) 本方加木瓜、茯苓、甘草组成。功能祛寒解表,和湿舒筋。主治暑受寒湿,腹胀呕吐,泄泻,两腿转筋。 4.十味香薷饮(《增补万病回春》) 本方合五味异功散,加黄芪、木瓜组成。功能散寒解表,益气健脾燥湿。主治感受寒湿,中气虚弱,神昏体倦,头重吐利。 5.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 本方去扁豆,加黄连组成。功能祛暑解表,清热除烦。主治暑季吐泻。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本方原扁豆改用扁豆花,加金银花、连翘组成。功能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主治肺受暑热,形似伤寒,面赤口渴,心烦、无汗,恶寒发热,右脉洪大,左脉反小者。 7.加味香薷汤 本方加青蒿、金银花、连翘、滑石、甘草。治暑湿感冒,并酌情加鲜荷叶、佩兰、藿香。 【注意事项】 至今有些方剂学错误地认为本方为祛暑剂,使人淆惑不清。薛生白湿热篇40条说:香薷之用,总为寒湿外袭而设,不可用以治不挟寒湿之暑热。对本方的用途,明确地指出不可用于暑热,只能用于寒湿,其义甚当。本方治疗暑天感受寒湿,证兼表里者,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