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哪一个是“真我”?

 衆妙之門 2022-08-04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我”之所以独立存在,与众不同,一是外在,二是内心。

庄子提到的“吾丧我”是从内心来说的,就是放下自我的主观认知与判断,丧我就是无我,物我两忘。

谈“无我”还是要从“有我”说起,“我”无非“身”与“心”,庄子先谈“心”,后讲“身”。

因为有“心”,一切主观的东西都是心的作用,因此庄子谈“心”即是谈“我”。

文章图片2

庄子讲地籁,形象地描写自然事物的千变万化,其实,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变化万千。人的“心”主要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知与言。知是认知、知见、判断等主观,言为知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言论,辩论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知是混沌的,是广博的,是不分别的,是没有主见的,是“闲”的,不主动去“忙”着分别,而是顺其自然。小知是清晰的,是细致的,是分别各异的,要了解清楚,就必须分别清楚,分门别类,细之又细。这与老子讲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理类似。佛家也讲“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可谓异曲同工。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与“大知”、“小知”紧密相关。大言是无声的,“大辩不言”,是没有主见的,是没有立场的,辅顺万物,任其自然,像火一样燃而无声但能温暖人,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小言詹詹”,小言是喋喋不休的,因为有主见立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所以总是争论不休。大知不知,大言不言,这是圣人的境界,小知尚知,小言争辩,这是凡人的境界。

有知用知,巧智算计,皆因有“我”,好恶取舍,成败得失,结果是“喜怒哀乐,虑叹变执,姚佚启态”。人的情态变化无常,造成身心俱疲,“其寐魂交,其觉形开”,“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日夜交替,年不如年,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找出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源吗?就像白天黑夜本来如此吗?

文章图片3

这些就是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言语行为、心理情绪等种种变化,这就是“我”,没有这些,“我”又是谁呢?这种种变化的背后有没有谁在指使呢?有一个“真宰”存在呢?除了这些情态变化的“我”之外,有没有一个不变的“真我”呢?

庄子写到这里,其实在质疑“我”的存在,这个世俗意义上的“我”是不是“真我”呢?显然不是,这种身与心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我”,没有一个恒定的时候,“我”是哪一个?

这种不断变化的“我”,也可以称之为“物化”,哪一个真,哪一个假?不同面目的“我”,或者情态种种变化的“我”,就如“万窍怒号”一样,只不过形状声音各异而已。

地籁之声在于“大块噫气”,“吹万不同”,可以说这个“风”是发动者,是主宰者,“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同样道理,种种面目的“我”,是谁主宰的呢?是我们的“心”吗?是我们的“知”吗?

文章图片4

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排除一切制约的客观因素,抛弃一切主观的知见欲望,确实存在一个真实的本色的“我”,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此时,我们能够听到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这个声音来自这个“真我”,但现实中常常看不到,它总是藏在我们内心深处。

这个“真我”是超越一切的,是无所待的,是自由的,超越了一切世俗价值,超越了一切宇宙万象,在天地之间自由穿梭,驰骋天地之外,这个自由的精神或心灵才是真正的“我”。

只有“真我”才能化解消融我们的一切主观,从二元对立的价值世界中解脱出来。“真我”是超越小我的,是与道相通的,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真我”,这才是人们觉悟的最高境界。

文章图片5

上面从内在的心态变化质疑“我”的存在,再看看人的的肉体,这个外在的具体的肉体哪个部分是真实的“我”吗?五脏六腑,头脑四肢,对于“真君”或“真我”而言,哪一个更亲近?哪一个更重要?

“一受其形,不亡以待尽”,人啊,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成形,就不要迷失本性而尽享天年。这才是真正的“我”应该做的,但现实却常常扭曲了人的本性,变得物质化,完全依赖于物质,而不得独立与解脱。

与万物“相刃相靡,行进如驰,莫之能止”,逐物而失性,劳碌一生无所成,奔走不息无所归,“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活一世,碌碌无为,身心俱疲,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昏昧吗?

文章图片6

“真我”是本性的我,是真实的我,是自由的我。而作为主观存在的“我”是相对的,是不真实的,是不自由的。主观之我,与世界是相对立的,与他人是相对立的。人们之间相互对立,就会争斗不休,是因为人人有一个“成心”存在。

比如“我”总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种对立才彰显出“我”的存在?否则“我”如何展现呢?因为有这个成心成见,所以才有“我”的看法立场,就有了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标准,以自我为中心,相互争辩是非对错,这与山谷中的百鸟争鸣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大道是怎样隐没的,才有真伪之分,真言是怎样隐没的,才有是非之别的呢?“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所有的是非争辩都是“成心”的展现,这个成心是本心吗?是本有的真实吗?

“物无非彼,物无非此”,同一个物可以是彼,也可以是此,彼此是对立的,又是同一的。“我”换一个角度就是“你”,“是”换一个角度就是“非”,彼此是非两两相对,相转相含,生死也是这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种相对真的存在吗?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吗?世人的成见是真实的吗?是非有固定的标准吗?

文章图片7

超越种种对立的“圣人”,没有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没有“有色眼镜”的主观判断,“照之于天”,观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加以彼此是非的判定。这种主观判定是人为的,是封闭的,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莫若以明”,不如抛弃主观知见,还事物本来面目,这就如在阳光下一样,万物明朗起来,而不是站在万物的阴影里看世界。

“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就是说得道之人,脱离这种是非对立的局限,而观照事物的本身。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我们主观的一切,并不是客观的真实,不是事物的真面目,二元对立的观念,这种“成心”不是真实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枢”就是门轴,没有彼此是非对立的观念,就是把握了大道的枢纽。一旦超越了这种二元对立,就像门轴进入了空环,门就能开关自如,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开大开小,变化无穷。

万事万物是瞬时变化的,就像门开关不停出出入入一样,而“道枢”是相对不动的,而人们的认识与争论却局限在门的开开关关上,这种开与关都是相对的,都是变化的,只有进了空环的枢纽,超越了这种二元对立,就像门轴一样,才能应付无穷变化。这种道枢,就是超越人的分别观念,这就是庄子谈“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真实意义。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