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下心中的尺子》②《庄子·齐物论》:到底什么是齐物?

 三个石头读书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历史是一维的,它是线性时间上发生的事与看见的规律,是现实;文学是二维的,它在现实上多了想象;哲学是三维的,它在现实、想象上多了逻辑与抽象;佛学是四维的,它在现实、想象、抽象上多了灵觉,可以穿过现实的焦虑、想象的虚幻、逻辑的生硬和人生的业力,直达无相,体会真空妙有。

——林光华《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50讲》




《放下心中的尺子》


——②《庄子 · 齐物论》


相关文章:

1

从逍遥到齐物

《庄子》内篇第一篇《逍遥游》讲北冥之鱼化为鲲追求绝对心灵自由的人生观,第二篇《齐物论》则通过几个故事套故事的方式,直到“庄周梦蝶”收尾,来讲述人和天地万物有同一性,万物平等,互为和谐转化的关系。

这里的“齐”不是相同,而是平等。

是指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但万物一体,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2

吾丧我

第一个故事,就是南郭子綦的“吾丧我”。

刚读了第一篇《逍遥游》鲲鹏扶摇展翅,水击三千里,何其兴发与浪漫?让人读到热血沸腾,似乎马上就要将自己鱼化为鲲再化为鹏,而再往下读到第二篇《齐物论》一开始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也许是庄子在提醒我们,人生既需要有燃烧和沸腾的阶段,也需要有槁木和死灰的阶段,不同的阶段,都需要和不同的“我”进行对话。

《齐物论》开篇就是南郭子綦“吾丧我”的经典名篇。吾丧我,就是我把我自己给忘掉了,我进入到这种境界了”。所谓“丧我”就是破除以自我为中心,不是什么事都从自我出发了。

吾丧我,不是自己丢失了自己,而是指“吾”这个本我,超越了“我”这个小我,才能体验到更高层次的“真我”。

就像故事中的南郭子綦,只有到达“吾丧我”的境界,才能听到代表事物本真的“天籁”(与之对应的还有代表不同“相”的地籁、人籁),庄子的意思是不论你听到的是哪种籁,共同的源头都是“风”,如果只专注于具体现象,而忽略了根源,就是对事物的误解了。

《滕王阁序》中有名句“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如果你读过庄子《齐物论》中的“地籁”、“人籁”和“天籁”,那这一句“爽籁”也就不难背了。

还有,“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朝三暮四”、“白马非马”、“栩栩如生”、“庄生梦蝶”等成语,也都来自这段。

3

齐物:就是齐彼此、齐是非、齐生死、齐物我

接下来,就是《齐物论》的精华部分了,庄子阐述了“齐物”的四种境界。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齐物论》

①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这是齐彼此。事物本身并没有彼和此之分,但我们总是只能看到彼或者此的一面。但我们不知道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彼此是齐一的。

②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这是齐是非。“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是非也是齐一的。

③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这是齐生死。从人类个体的角度,也许不好理解,但从宇宙世间的运行规律来看,生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死,并不在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延续而存在,也是另一段生的中间状态。这是道家的“生死观”(鼓盆而歌),非对立,也是齐一的。

④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这是齐物我。庄子从“吾丧我”继续引申,“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意思是没有外在的一切,就显现不出我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也无法肯定外在的一切。

从老子到庄子告诉我们一件事,就是我们不要经常只以自我的眼睛来看世界,而应该以道的眼睛来看世界。以道来观察万物,这样我们就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拥有一种更大的格局,对万事万物的评价才会有一种更加宏阔的视野,摆脱狭隘、无知与傲慢,即所谓“环中以应无穷”。

齐彼此、齐是非、齐生死、齐物我,就是是庄子的辩证法,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思想与智慧,小大、是非、生死、彼此,物我,所谓“齐物”,就是要破“二元论”思维,其中已经蕴含着非常前卫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

它反对的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这样的独断论和二元对立。两千多年前就领悟到这样的智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摒弃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元对立,也抛弃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确实了不起。

齐物的核心观点,还是回到那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4

莫若以明

那如何做到齐物呢?

庄子的答案是——莫若以明

庄子用我们熟知的“白马非马”、“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一个事物,名义和实质都没有变化,却产生了不同的喜怒哀乐,不如用明镜一般的心智,抛弃一切世俗的认知方法,要从事物还没有确定是非彼此的角度去认知。这是抛弃“人类中心论”的思想。

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我们不应该执着于成功不成功这样平庸的道理,而是要用清明的心去理解和观察,以平等、宽容、达观之心,超越“滑疑之耀”,达到“与道合一”。

是为“莫若以明”。

5

庄生梦蝶

《齐物论》的收尾,是最经典的“庄生梦蝶”。
晚唐诗人中,我最喜欢的是李商隐,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便是那首《锦瑟》,它引用了庄生梦蝶的典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发问:是梦中的蝴蝶是真实的呢?还是我庄生是真实的呢?

前一问稀松平常,普通人都能想到;但两千年前,能发出后一问的,堪称是大哲学家的思辨。

清朝的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甄宝玉梦中相见、大作家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和电影《盗梦空间》中梦境穿越现实和虚幻的桥段,很难说不是借鉴了“庄生梦蝶”的思维和灵感。

《放下心中的尺子》作者林光华说庄生梦蝶有三重含义:物物转化、生死转化和真假转化,它是对《齐物论》一个完美的总结,既充满想象的浪漫,又蕴含深刻的真理。

6

结语

范曾说:老子玄虚,孔子质朴,孟子雄辩,只有庄子纵横捭阖、不可端倪、奇谲神妙、辞藻美妙,是大哲人、大美学家、大语言家。

庄子的思,有着哲学上的凛冽寒光,有着人品本质上的一种质实和淳朴,有着艺术上的一种去尽雕饰、洗尽铅华的大美奇幻。

人生如梦,还是梦如人生?

在庄子的眼中,其实都不重要,所谓“与天地共生,与万物齐一”是也。



参考书目:

《庄子说什么》韩鹏杰

《国学开讲》范曾

《梁冬说庄子 · 人间世》梁冬

三个石头

2023.7.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