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231 232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8-05 发布于浙江

第231、232条

第231条

阳明中风,脉弦浮⼤⽽短⽓,腹都满,胁下及⼼痛,久按之⽓不通,⿐⼲,不得汗,嗜卧,⼀⾝及⽬悉黄,⼩便难,有潮热,时时哕,⽿前后肿,刺之⼩差。外不解,病过⼗⽇,脉续浮者,与⼩柴胡汤。

第232条

脉但浮,⽆余症者,与⿇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成⽆⼰《注解伤寒论》

浮⼤为阳,风在表也;弦则为阴,风在⾥也。短⽓腹满,胁下及⼼痛,风热壅于腹中⽽不通也。若寒客于内⽽痛者,按之则寒⽓散⽽痛⽌;此以风热内壅,故虽久按⽽⽓亦不通。阳明病,⿐⼲不得卧,⾃汗出者,邪在表也;此⿐⼲不得汗⽽嗜卧者,风热内攻,不⼲表也。⼀⾝⾯⽬悉黄,⼩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者,风热攻于胃也。阳明之脉出⼤迎,循颊车,上⽿前过客主⼈,热胜则肿,此风热在经,故⽿前后肿,刺之经⽓通,肿则⼩瘥。如此者,外证罢则可攻。

若外证不解,虽过⼗⽇,脉续浮者,邪⽓犹在半表半⾥,与⼩柴胡汤以和解之;若其脉但浮⽽不弦⼤,⽆诸⾥证者,是邪但在表也,可与⿇黄汤以发其汗;若不尿腹满加哕者,关格之疾也,故云不治,《难经》⽈∶关格者,不得尽其命⽽死。

清·吴谦《医宗⾦鉴》

【注】

续浮之「浮」字,当是「弦」字,始与⼩柴胡汤法之脉相合。若是「浮」字,则上之浮即宜⼩柴胡汤,⽽下之浮⼜⽤⿇黄汤,不⾃相⽭盾耶?当改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本条不⾔发热。看中风⼆字,便藏表热在内。外不解,即指表热⽽⾔。即暗伏内已解句。病过⼗⽇,是内已解之互⽂也,当在外不解句上。⽆余证句,接外不解句来。刺之,是刺⾜阳明,随其实⽽泻之。少瘥句,⾔内证俱减,但外证未解⽿,⾮刺⽿前后,其肿少瘥之谓也。脉弦浮者,向之浮⼤减⼩⽽弦尚存。是阳明之脉证已罢,惟少阳之表邪尚存,故可⽤⼩柴胡以解外。若脉但浮⽽不弦⼤,则⾮阳明少阳脉。⽆余证,则上⽂诸证悉罢,是⽆阳明少阳证。惟太阳之表邪未散,故可与⿇黄汤以解外。

所以然者,以阳明居中,其风⾮是太阳转属,即是少阳转属,两阳相熏灼,故病过⼗⽇⽽表热不退也。⽆余证可凭,只表热不解,法当凭脉。故弦浮者,可知少阳转属之遗风;但浮者,是太阳转属之余风也。若不尿腹满加哕,是接⽿前后肿来。此是内不解,故⼩便难者竟⾄不尿,腹部满者竟不减,时时哕者更加哕矣。⾮刺后所致,亦⾮⽤柴胡⿇黄后变证也。太阳主表,故中风多表证;阳明主⾥,故中风多⾥证。弦为少阳脉,⽿前后胁下为少阳部。阳明中风,⽽脉证兼少阳者,以胆为风府故也。若不兼太阳少阳脉证,只是阳明病,⽽不名中风矣。参看⼝苦咽⼲,知阳明中风从少阳转属者居多。

本条多中风⽽不⾔恶风,亦不⾔恶热。要知始虽恶寒,⼆⽇⾃⽌,风邪未解,故不恶热。是阳明中风与太、少不同,⽽阳明过经留连不解之风,亦与本经国中迥别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明病,脉弦浮⼤,弦为少阳,浮为太阳,⼤为阳明脉,是以三阳合病,⽽⽓短,腹都满,则太阴证。少阳之脉,⾃胃⼝⽽布胁肋,胆胃郁遏,故胁下及⼼作痛。经⽓痞塞,故久按之⽽⽓不通。表寒外束,相⽕郁升,⽽刑肺⾦,故⿐⼲,不得汗。肺窍于⿐。胆⽊刑胃,⼟⽓困乏,故嗜卧。湿⼟贼于甲⽊,⼟⽊皆郁,故⼀⾝及⾯⽬悉黄。⼟湿⽊郁,疏泄不⾏,故⼩便难。胃⽓壅遏,故发潮热。胃腑郁迫,浊⽓上逆,故时呕哕。少阳脉循两⽿,经⽓逆⾏,壅塞不降,故⽿前后肿。经郁热盛,故刺之⼩差,⽽外证不解。病过⼗⽇之外,脉⾃⾥达表,续续外浮者,是未传阳明之腑、太阴之脏,犹在少阳之经也。宜⼩柴胡汤,柴胡、黄芩,清半表之⽕,参、⽢、⼤枣,补半⾥之阳,⽣姜、半夏,降胃逆⽽⽌呕哕也。若脉但浮⽽不弦,⼜⽆少阳诸证者,则全是太阳病,与⿇黄汤,以泻表郁。中风⽽⽤⿇黄者,发汗以泻太阴之湿也。《⾦匮》风湿诸证,俱⽤⿇黄。若不尿,腹满⽽愈加呕哕者,⽔贼⼟败,不可治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为风阳外吸,湿热内阻,膈塞不通之证,此证病机外出太阳则⽣,内陷太阴则死,可以两⾔⽽决。

脉浮弦则为风,脉浮弦⽽兼⼤,则为阳明中风。中风为病,本属肌腠不开,脾阳不能外达,观于桂枝汤⼀⽅,⾟⽢发散,皆所以开发脾阳,此可见不独阳明中⽓系在太阴,即风阳内乘,⽽肌腠不开,未尝不系在太阴也。张隐庵、黄坤载均此节为三阳合病,则固不然。湿热伤⽓,故短⽓。湿阻太阴部分,故腹都满。太阳寒⽔不能作汗外泄,流于胁下则胁下痛,壅于⼼下则⼼痛。久按之⽓不通者,⽓为湿阻故也。⽓闭于上,故⿐乾不得汗。嗜卧者,湿困脾阳,肌⾁重滞故也。汗液不外泄,湿邪不从外解,⼩便难,湿邪不从⾥解,表⾥壅塞,故⼀⾝⾯⽬悉黄。此证有潮热必在⽇晡时,以地中蒸⽓,乘阳衰⽽上出,与⾝内之湿热并居⽽益剧也。胃中湿热淤阻,不能受吸⼊之清⽓,故时时呃逆。

愚按以上诸证,若见谵语即为易治,以太阴之湿,已从燥化,便当⽤茵陈蒿合⼤承⽓下之,若不见谵语,则犹未可攻也。⼿⾜少阳之脉,由⽿前后⼊⽿,湿邪郁其少阳之⽓,故⽿前后肿。刺之⼩差者,有以泄其郁陷之⽓也。若潮热不解,病过⼗⽇,在两候以往,当传少阳之期,其脉续见浮弦,则当⽤⼩柴胡汤以汗之。脉但浮⽽不见弦⼤者,则当⽤⿇黄汤以汗之。但令太阴湿邪,从太阳外解⽽已⽆余事,予所谓病机外出太阳则⽣者,此也。若夫太阳阳⽓不泄于膀胱,太阴湿邪并居于腹部,阴霾四塞,真阳外脱,遂⾄呃逆不⽌,此时虽⽤四逆以治满,五苓以导⽔,吴萸以⽌呃,亦必⽆济。予所谓内陷太阴必死者,此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和上边两条是有联系的,都是有阳明病合并有少阳病。上边这两条都是少阳的热证,这⼀条是阳明中风,少阳有湿热,这是不同的,所以出现了黄疸。但是,都是阳明和少阳两个为病,前两条是讲少阳有热,这⼀条讲少阳有湿热,以及湿热发黄的证治。阳明中风,这是说发病的来路,阳明被风邪伤中。

脉弦,是少阳之脉,把弦脉放在第⼀位。浮⼤是阳明的脉,从脉上来看,有少阳之邪,也有阳明的热邪。短⽓,腹都满……⿐⼲不得汗这些反映阳明的经邪和它的浮热。什么叫腹都满?古代⽤这个都字,是全字的意思,认为肚⼦全满了,不是局限在某⼀部分,是整个的肚⼦都满了。满是胀满,肚⼦胀满是阳明病。

⿐⼦⼲还没有汗,意在⾔外,这个病有发热,怎么知道?因为上⾯写着外不解者,病过⼗⽇,开头还说阳明中风。阳明中风还有外不解,这样来说这个病有发热,⿐⼲发热,没有汗,这是阳明经⾥有邪。腹都满就是腑⽓不利,这些症状说明阳明的经、腑有邪。尤在泾就说是阳明的郁热,如果完全是阳明的⾥证,那脉就不应该浮⼤,应当沉实、沉紧,应当汗多。现在不发汗,发热⿐⼲,腹都满,说明阳明经腑都受邪,但是没有说到⼤便燥结、⼤便难,也没说潮热、腹满疼痛拒按。所以这时候依然是阳明湿热,不是阳明燥结,同时经表之邪还没有能够完全⼊⾥。

为什么短⽓?因为阳明的表⾥之⽓都闭郁了,所以它就短⽓。胁下及⼼痛,久按之⽓不通,⿐⼲不得汗,嗜卧,⼀⾝及⽬悉黄,⼩便难,这⾥还有潮热,有潮热是属阳明的。这⾥也有少阳证,如胁下及⼼下痛,头⼀条讲胸胁闷不去者,第⼆条讲胁下硬闷,那么第三个讲胁下及⼼下痛,从胁下开始,这是少阳的主证。胁下及⼼下痛还加上肚⼦胀满,所以这个⼈就挺难受的。

久按之,按之就是揉按,⽤⼿接着来回揉。⽓不通,还是胀闷、⽓不通。这个⼈嗜卧,就是总愿意躺着,不愿意动弹。⼀⾝及⽬悉黄,全⾝都见了黄⾊,⼩便还困难,这是少阳有湿热的⼀个反映。

结合临床来体会这个病,现在不是有急性黄疸性肝炎?因为这⾥有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过去中医内科有瘟黄、疫黄,黄疸,肚⼦胀满有⽔,⼩便尿不下来,这个病不好治。所以重点在黄疸,因为它描写的症状就是黄疸病,嗜卧,总想躺着,为什么?因为⾝上没有劲。⼀⾝及⽬悉黄,⼩便还难,⼩便难就包括⼩便少,⼩便困难,⼩便⾊发红、发黄。《医宗⾦鉴▪杂病⼼法要诀》根据《内经》上的意思作的歌诀:⾯⽬⾝黄欲安卧,⼩便浑黄疸病成。这就是黄疸,黄疸是肝胆的病,所以《伤寒论》认为它是有热证、热象,就属于胆了。实在少阳,虚在厥阴。这个病有⼀个很主要的问题,就是以黄疸为主的。

⼩便难就有湿,同时还有热,湿热相蒸,就出现了⼀⾝⾯⽬俱黄。这个⼈还有潮热,午后发热。这个情况很清楚,⼀个⽅⾯有阳明经腑的热邪闭郁的证候,另⼀⽅⾯有少阳湿热发黄的证候。由于阳明、少阳都受了邪的侵犯,所以这个病就很重,热也很重。重到什么程度?时时哕,⽿前后肿。时时就是很频繁,哕就是呃逆。这个病既属于胃,也属于肝胆,胃⽓逆,肝胆⽓逆,这个⼈就呃逆。⽿前后肿,⽿前⽿后都肿了,阳明之脉、⾜脉少阳胆经从⽿前到⽿后,所以这两经有热,热毒顺着经络往外头发展,这⽿前后就肿了,很像现在的疫毒。这是两经的共有之证。虽然是这样,因为它在⼀边、在⼀侧,在头的两侧,所以还是侧重于少阳。当时的医⽣⽤刺法,刺之⼩差,刺就带有泻的意思,⽤针刺泻经中之热,使⽿前后肿缓解。刺哪个地⽅也没说,是不是这⼉肿就往这⼉扎,那倒不见得,它是有经、有⽳的,不过没说。根据我的看法,⼀般扎⽀沟、曲池。总之,泻阳明、少阳经之热。这个病稍微好⼀点⼉,肿稍微好⼀点⼉,没解决多⼤的问题,这叫⼩差。

这个病已经过了⼗来天,外不解指什么?这是概括之词,⽤了外,有发热,还有阳明经证,⿐⼲,不得汗,发热⽆汗,这个就是外了,不是⾥。外邪还不解,病⼜过了⼗来天,脉续浮者,续,就是接着阳明中风脉弦浮⼤⽽⾔的,脉还仍然继续出现浮弦⽽⼤。续浮,⼀个浮字来概括脉还浮弦,没发⽣变化。与⼩柴胡汤,那怎么治?治阳明?治少阳?是⽤清法?是⽤下法?是⽤和解之法?⽤什么汤啊?张仲景说给⼩柴胡汤,因为这个病已经到少阳。少阳与阳明合病也好、并病也好,只要是少阳病,都要以治疗少阳为主。三阳合病治在阳明,是⽤的清法,离开了清法,其他的⽅法都不合适,要违反少阳的禁忌,汗、吐、下是少阳的禁忌。这个证恰恰以少阳的症状突出,⽽且还有黄疸,所以不能⽤⽩虎汤的清法。三阳合病⽩虎加⼈参汤是治汗出的,烦渴汗出的才能⽤⽩虎汤。这个还没出汗,所以给他吃⼩柴胡汤。

⼩柴胡汤和解少阳,助其枢机,能够清表⾥之热,也能够治疗黄疸。因为⼩柴胡汤中柴胡、黄芩也有治疗黄疸的作⽤。《⾦匮要略》有黄疸篇,诸黄,腹满⽽呕者,宜柴胡汤。这条有腹都满,但是没有呕,有胁下及⼼痛,所以也可以⽤⼩柴胡汤。阳明虽然经腑都郁,但是还没到⼤便燥结的程度,还可以⽤⼩柴胡汤清透少阳、阳明的邪热,治黄疸。根据我们现在来看,张仲景所说与⼩柴胡汤,不是宜⼩柴胡汤,也不是⼩柴胡汤主之。与就是给,意思是不是说,临床医⽣应该结合病的情况,对⼩柴胡汤进⾏加减。⼩柴胡汤本⾝就有加减治法,⾄于⼩便难,⼀⾝⾯⽬悉黄了,胁下及⼼下痛,久按之⽓不通,给⼩柴胡汤还能给⽤⼤枣吗?⼩柴胡汤⽤⼗⼆个⼤枣,那不更痛了?胁下痞硬⼤枣除,得把⼤枣去了,加⼀点⼉牡蛎。⼩便难,⾯⽬都黄,有湿热了,应该加上⼀点⼉茵陈、五苓散,也应该加上点⼉茯苓。⼝渴者加⽠萎根,去半夏。胸中烦者去半夏,加⽠蒌实。可以加上⼀点⼉清利湿热的药,清热解毒的药,⽿前后肿加上连翘,加上点⼉⼤贝这都是可以。所以要活⽤,不要太死。学古⼈之法,就是要活,灵活起来。

如果这个病没有少阳的湿热发黄,也没有阳明的⾥证,脉但浮⽽不弦⼤,⽆余证者,没有其他的证,只是阳明的经证,与⿇黄汤。这时候可以使⿇黄汤解阳明的经表之邪。因为脉不弦,没有少阳证,也没有阳明的腹都满,所以就可以吃⿇黄汤。⼀个⽆余证,脉但浮,就把界限勾画出来了。这个病有预后不良的问题。若不尿,腹满,肚⼦⼜胀满,不尿肚⼦就胀满,加哕,原来的时时哕现在⼜加重了,还有发黄,不治。张仲景说:这个病我治不了了。张仲景没辙了。为什么这样的病就不治了?不尿腹满谓之关,关就是关上门的关,哕逆⽽甚谓之嗝,就是打嗝的。《难经》上说:关格之证出现,就是阴阳之⽓不通,升降之机不利,升降之机已绝,所以这个病就难治,甚⾄是不治。我们结合现在的临床看看这个病好不好治。黄疸病,⼀⾝⾯⽬俱黄,⼩便难还有潮热,还有肚⼦胀满,不尿。黄疸性肝炎,到了尿不下尿来,肚⼦胀满,腹⽔也有了,上⾯打嗝,挺频繁的,叫嗝忒黄、嗝忒瘟。瘟就是传染病,瘟病。不管是急性也好,慢性也好,黄疸不消,肚⼦胀,下边尿不下尿来,上边不是暖⽓,⽽是打嗝忒,现在说就是膈痉挛,打嗝忒不⽌的,这个病就危险了。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阳明中风,就是太阳中风转属阳明。弦是少阳脉,浮是太阳脉,⼤是阳明脉。腹都满,就是上下腹俱满,这是⾥有⽔⽓。胁下及⼼痛,胁下及⼼下的地⽅都痛,这是属少阳证。久按之⽓不通,这是指按其胁下和⼼下稍久,就觉得⽓息窒塞,呼吸困难。⿐⼲,属阳明证。不得汗,就是不得汗出,属太阳证。嗜卧,属少阳证。⼀⾝及⾯⽬悉黄,⼩便难,这是⾥有⽔⽓,⽔热互结,⽽发黄疸病。有潮热,时时哕,有潮热这是阳明证,时时哕是因为⽔结于⾥,外不得汗,⼩便⼜难,那么⽓不旁通,所以时时上逆⽽哕,这是属于阳明证。⽿前后肿属少阳证,⼀般孔窍部位的炎症以少阳证居多。

由以上的脉跟症候可以知道,这个主要是三阳并病⽽⼜并发黄疸者。⼀开始太阳中风本来就有⾃汗出,但是这节是黄疸病⽽现三阳并病的重症,在传变的过程中变成⽆汗。如果有汗出,⾥热可以外越,那么就不会到⼀⾝及⽬悉黄的严重程度。

刺之⼩瘥,⽤针刺来治疗后,⽿前后肿稍微减轻的意思,但因为仍不得汗出,所以外不解。病过⼗⽇⽽脉续浮者,可与⼩柴胡汤治之。如果脉但浮⽽⽆余证者,则可与⿇黄汤。⾄于黄疸病,虽然以利⼩便的⽅法治,可是⼩便仍然不利,那么腹内的⽔⽓不消,所以腹满有增⽆减,再出现哕逆的厉害,这个是胃⽓⼤衰,所以不治。

这节主要是有黄疸⽽现三阳并病的重症,那么在治疗上,从少阳⽽⽤⼩柴胡汤。可是后⾯这个⽤⿇黄汤,实在想不通,可能这⾥有错简。临床上证明,这个黄疸型肝炎,如果再并发腹⽔,预后⼤多是不好,所以这⾥说不治,不是没有根据。

那么⼩柴胡汤也治黄疸:加橘⽪,可以治⼲咳或哕逆;加⽯膏,可以治腮腺炎及淋巴腺炎,临床⽤之屡验。根据明代赵开美本,这节⾃「脉但浮,⽆余证者,与⿇黄汤」以下单列⼀条,即使如此,只根据脉但浮⽽⽤⿇黄汤也不可解,有待后学研究。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阳明中风”?

答:㈠辨识“阳明中风”,即辨阳明热证。㈡根据张仲景论“阳明中风”的辨证精神,不是辨单一的阳明病,而是辨阳明热证与太阳少阳兼证。

②怎样理解“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

答:㈠辨识“脉浮弦大而短气”,浮脉主太阳,弦脉主少阳,大脉主阳明;邪热内结,壅滞气机而演变为短气。㈡辨识“腹都满”的病变证机是阳明浊气壅滞不通,病以脘腹胀大满闷为主。㈢辨识“胁下及心痛”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热,逆乱于胁,上攻于心。㈣张仲景论“久按之气不通”的目的是突出气机壅塞不通,按之则气机壅塞更甚。㈤辨识“鼻干,不得汗”的病变证机是太阳营卫郁闭,阳明经脉郁滞。㈥辨识“嗜卧”的病变证机是太阳阳明少阳之热既伤气又郁遏气机。㈦辨识 “一身及目悉黄”的病变证机是阳明郁热浸淫于外,少阳胆热逆乱于外,浊热外溢肌肤。㈧辨识“小便难”的病变证机是热伤阴津。㈨辨识“有潮热,时时哕”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结,阳明正气乘势抗邪,胃气不降而上逆。㈩辨识“耳前后肿”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热灼损经气脉络。

③怎样理解“刺之小差,外不解”?

答:㈠张仲景论“刺之小差”而强调辨治阳明少阳太阳兼证,权衡治法用方药不如先用针刺。㈡辨识“刺之小差”,即用针刺治疗复杂的病证,病证有所减轻,但未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若欲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可选用方药与针刺结合。㈢辨识“外不解”的临床意义是阳明少阳病证有减轻,但太阳病证仍在。

④怎样理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答:㈠张仲景论“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而强调阳明少阳太阳兼证,病演变为以少阳为主,其治从少阳,宜小柴胡汤。㈡辨识“病过十日”的临床意义有三,一是论阳明少阳太阳兼证,本当积极治疗而未能,病必不除;二是论阳明少阳太阳兼证比较重,即使积极治疗也未能取得治愈效果,法当巩固治疗;三是论病因日数变化而发生变化。㈢辨识“脉续浮者”而用小柴胡汤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论小柴胡汤主治脉象或是弦脉、或是细脉、或是紧脉、或是浮脉,因人不同而有不同的脉象;二是论以脉代证,强调辨脉的重要性,但辨治必须脉证结合。

⑤怎样理解“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

答:㈠张仲景论“脉但浮”而强调病是表里兼证,现转变以太阳病为主。㈡辨识“无余证者”,即阳明少阳证得以解除。㈢张仲景论“与麻黄汤”而强调在表是太阳伤寒证。

⑥怎样理解“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答:㈠张仲景论“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的重点是强调阳明少阳太阳兼证,用针刺方法不仅没有减轻病证,反而又加重阳明少阳病证,标志病情危重,难以救治。㈡辨识“若不尿”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盛而耗阴夺津。㈢辨识“腹满加哕者”的病变证机是阳明浊热壅滞,阻塞不通,胃气败伤,气逆不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