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今庸:水肿病治疗提要

 世人皆由命 2022-08-05 发布于广东

正文共:298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水肿病既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个大病难病。我国劳动人民早就对其有所认识,并采用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山海经》中记载了多种治疗该病的药物;《内经》在论述本病病因病机的同时,提出了平治于权衡的治疗原则,及开鬼门,沽净府针刺”“放血等具体治疗方法;后汉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对本病作了进一步地阐述、并提出了许多治疗方法,使《内经》的理论更加具体化,惜其论述交互错综,文字古奥,义理深邃,后人难以掌握。李老师学验俱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辨证论治体系,证之临床疗效卓著。

发汗消肿法

发汗消肿法,《内经》称之为“开鬼门”。张仲景说: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所以,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身体上半部肿,或先身体上半部肿而后肿及全身,并兼见恶寒恶风、发热等表证。在临床上,又当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恰当的发汗方法。

1.辛凉发汗:风邪外伤皮毛,水邪阻滞肌肤,郁滞化热。症见肢体浮肿,恶寒发热,骨节疼痛,自汗出,口渴欲饮,小便黄赤,脉浮大或数。治以越婢加术汤加减,辛凉发表,疏风清热泄邪,兼以培土制水。麻黄10g,石膏20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4枚,焦白术12g。先以水煎麻黄,去上沫,再煎其余各药。若兼见咳嗽,则加法半夏10g,以降逆止咳。

验案:某患者,男,57岁,发病10余日就诊。面部浮肿,两目微肿如卧蛋,发热,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微咳,口渴欲饮,心下硬满,按之不舒。然不碍饮食,心悸,腰疼,小便黄赤,脉浮。拟越婢加半夏汤。麻黄10g,石膏20g,炙甘草10g,大枣3枚,生姜10g,法半夏12g,水煎服。服药3剂,恶寒、鼻塞、流清鼻涕及咳嗽均消失,浮肿、小便黄赤亦好转,惟大便带黄色粘液,遂于方中去法半夏,加焦白术6g,炒炽实10g,黄芩10g,水煎服。又服3剂,诸证悉退。

2.辛温发汗:风水相激,郁于肌腠,肺失宣降。症见肢体浮肿,恶寒,无汗,脉浮等。治以香苏饮加减,发汗、解表、消肿。香附10g,紫苏10g,陈皮8g,甘草6g,葱白6g,生姜6g。水煎数沸,去渣,不拘时服。若症见四肢浮肿,发热,恶寒,全身疼痛,无汗,脉浮而兼烦躁者,可以大青龙汤和减,辛温发汗,消肿除烦。麻黄10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10g,生姜10g,大枣4枚,石膏20g。先水煎麻黄,去上沫,再下其余各药同煎。

验案:某患者,男,45岁。发病后4天就诊。病初,左大腿内侧生一小疖,红肿疼痛,继而出现浮肿,经化验检查,诊断为急性肾炎,求治于中医。症见面浮肿,恶风,微热,无汗,口不渴,小便短少而色清,苔白,脉浮。治以香苏饮加味。制香附10g,紫苏10g,陈皮8g,甘草8g,生姜6g,葱白6g,麻黄6g,服药3剂,症除肿消,小便化验检查,尿蛋白消失,嘱其避风寒。

3.助阳发汗:风寒外束,水邪内停,正阳不足。症见肢体浮肿,骨节疼痛,汗出,恶风,脉沉。治以麻黄加附子汤加减,助阳发汗消肿。麻黄10g,制附子10g,炙甘草6g,先以水煎麻黄,去上沫,再下其余各药煎服。

利尿消肿法

利尿消肿法,《内经》称之为“洁净府”。张仲景说: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所以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水肿侧重于身体下半部,或水肿先见于身体下半部而后肿及全身。在临床上,又当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利尿方法。

1.化气利尿: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水结膀胱、气化不利。症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恶寒发热,汗出而渴,脉浮。治以五苓散加减,化气利水。桂枝10g,焦白术12g,茯苓12g,泽泻20g,猪苓12g。共研末,以开水冲服,或以水煎服。

验案:某患者,男,63岁,就诊时症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阴囊亦肿,微咳,腹部胀满,饭后加重,拒按,肠鸣、小便短少色黄,舌苔白,脉弦。拟五苓散加减:桂枝10g,焦白术10g,茯苓12g,猪苓12g,泽泻20g,厚朴12g,陈皮12g,苍术6g,槟榔12g,干姜6g,服药11剂诸症消退,惟感两腿酸软无力,微咳有痰,纳差。改服六君子汤,服2剂,病人复发腹部胀满,下肢浮肿,小便不利。于是又在第1方的基础上加莱菔子12g,法半夏10g,又服6剂两症减。

2.温阳利尿: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水邪壅盛,肾阳郁阻,但关不开。聚水为肿,症见肢体浮肿,四肢厥冷,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脉沉。治以真武汤加减,温阳利尿消肿。制附片10g,茯苓10g,焦白术10g,生姜10g,白芍10g。水煎服。

验案:某患者,女,7岁。就诊时症见全身浮肿,腹满,按之软,大便时溏,小便短少色黄,手足冷,口不渴,偶欲热饮,食欲差,舌苔白润,脉沉小迟。拟真武汤加减。制附片6g,茯苓8g,焦白术8g,生姜6g,炙计草6g,服2剂后病情好转,服至4剂时诸症明显减轻。

3.甘寒利尿:水热结滞,壅遏膀胱,尿道阻滞。症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滴沥涩痛,口干渴,脉沉。常以自拟方,甘寒利尿消肿。冬瓜皮20g,芦根10g,白茅根15g,石韦10g,薏苡仁15g,滑石15g,杏仁10g,灯芯草(或通草)10g,西瓜翠衣10g,水煎服。

验案:某患者,男,18岁。就诊时症见肢体浮肿尤以下肢为甚,微热,口渴,小便色黄而短少,苔薄黄,舌质有少许裂纹,脉数。方用冬瓜皮20g,芦根15g,滑石10g,白茅根15g,石韦10g,薏苡仁15g,车前子10g,通草10g。服4剂后肿消症退

4.苦寒利尿: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暑热内壅。症见肢体肿重,小便短少色黄,口渴,舌红,脉数。治以一物瓜蒂汤,苦寒利尿消肿。瓜蒂(甜瓜蒂或丝瓜蒂均可)20枚,水煎服。

逐水消肿法

水邪壅盛,凝聚于内,三焦不通,气化受阻。症见腹部肿大如鼓,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脉沉等。治以十枣汤加域,峻下逐水消肿。芫花(炒)、甘遂、大戟各等分。共研为细末备用,用时取大枣10枚,劈开,煎水去渣,加药末2g调服。本药只宜旱晨服,不宜晚上服。服药后若大小便仍不通,待第2天再服。本方药味峻猛,非病实体壮者不可用。若为安全起见,可将药末用枣肉捣和为丸用;或将药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小腹部,则更为稳妥。

泻肺消肿法

肺为水之上源,主肃降而通水道,水邪壅肺,上源受阻,肃降失职,水道不通。症见肢体浮肿,胸部胀满,咳嗽,喘息等。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泻肺消肿。葶苈子(炒,捣碎)15g,大枣4枚。先用水煮大枣,去渣,加葶苈子煎煮,去渣。顿服。

验案:某患者,女,17岁。就诊时症见全身浮肿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小便短少色黄,苔白,脉浮,血压偏高,经化验诊为急性肾炎,收住院治疗。一医投以小青龙汤1剂,寒热退而余症不减;另一医改为利水药加所谓降血压中药,服药数十剂而前症依然如故。后更一医,本葶苈大枣泻肺汤法,于前利水药中加炒葶苈子10g1服小便如涌,旋即诸证悉退,血压降至正常,尿蛋白消除,病愈出院。

祛瘀消肿法

血瘀气滞,疏泄失权,气化不利,久而化热。症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口渴;妇女月经不利,脉沉溺等。治以蒲灰散加味或小调经汤加减,活血祛瘀,利水消肿。蒲灰散方:蒲灰10g,滑石5g共研为细末,以水冲服,13次。小调经汤方:当归10g,赤芍10g,制没药6g,琥珀6g,桂枝6g,细辛3g,麝香1g水煎服。3次。

开结消肿法

阴寒之气郁结不解,气化不行,水道不通。症见肢体浮肿,厥冷,腹满,心下痞阻,肠鸣;或身冷骨痛或恶寒,或麻痹不仁,脉沉等。治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减,转运大气,开结消肿。桂枝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1枚,麻黄6g,细辛6g,制附子10g水煎服,13次。

除上所述之外,在临床上尚有一种“虚肿”和一种“风肿”。虽都表现为肿,但其病因病机和水肿病大相径庭,当注意加以鉴别。




摘自:碥石集第一辑


李今庸

1925年9月—2022年4月27日

李今庸,男,19259月生,湖北枣阳市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
1947年开始从事中医药工作,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获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200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2011年被湖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大师”称号。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