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避免运动引发的猝死?我国首部专家共识重磅来袭!

 最后一个知道的 2022-08-05 发布于河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最新共识速递,这四点必须知道!

相信大家都听过“久坐相当于慢性自杀”这句话,既往多项研究表明花更多的时间运动(更少时间的久坐)与健康获益有关,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心肺耐力,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1-3]

所以别再“葛优瘫”了,赶紧动起来吧!

但是不适当的运动会导致心源性猝死(SCD)和心肌梗死等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该如何防范运动相关猝死或心血管意外呢?

近期,北汪芳教授牵头发布的《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4]给出了答案,掌握这个共识,能避免运动引发的猝死,快来了解吧~

运动前建议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及评估



1
运动相关心血管健康风险分层

共识指出采用传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来评估运动风险,并不十分准确。因此共识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将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分为低风险状态和高风险状态两个层级。

低风险状态:是指运动者与同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具有相同运动时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状态。

高风险状态:是指由于合并有高龄、明确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或将参与极具风险挑战的运动(如极限登山、高山滑雪、铁人三项等),导致运动者发生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的绝对风险显著高于同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的状态。

运动相关危险分层主要依据的变量见表1,低风险状态为个体不存在核心变量且至多存在1项非核心变量的状态;高风险状态为个体存在有至少1项核心变量或2项以上非核心变量的状态。

表1
图片
 
2
运动人群的心血管风险评估

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评估是指在参与运动的人群中或运动过程中,为了筛查已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避免发生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所进行的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

运动人群心血管风险评估主要包括评估心脏结构、心肌供血、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四个方面。各检查手段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效力见表2。

表2
图片
 
心脏结构评估:

  • 共识指出评估心脏结构重要的是筛查肥厚型心肌病,因为年轻人发生SCD的常见原因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及高危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

  • 主要检查手段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以及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供血评估:

  • 40岁以上人群在剧烈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易出现心跳骤停或SCD,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对这部分人群,在运动前和运动期间进行风险评估尤为重要。

  • 主要检查手段包括运动平板试验、心肺运动试验(CPET)、负荷超声心动图、负荷心肌灌注显像(rMPI)、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

  • 共识指出CPET相较于其他检查,既可用于筛查心血管疾病风险,又可进行个体化运动指导,使运动更安全科学

心律失常评估:

  • 既往研究认为心脏结构异常是年轻人运动相关猝死的主要原因,但是最近有研究提出年轻人SCD的主要原因是突发心律失常综合征,因此有关心律失常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

  • 主要检查手段包括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CPET。少数情况下,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及基因筛查。

心脏功能学评估:

  • 心脏功能学评估主要包括静息状态和负荷状态下的评估,内容包括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以及心脏储备能力。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较为重要。

  • 主要检查手段包括超声心动图、CPET、CMR、rMPI、左心室造影。

3
运动人群的心血管风险筛查流程

  • 低风险人群:无需特殊评估,如果有意愿,可进行初级评估。

  • 高风险人群:直接进入初级评估。经初级评估阳性者以及所有高风险人群,建议进入中级评估,行CPET检查确定体能状态及进一步评估。

  • 中级评估结果阳性:给予运动警告,需进入专业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医疗诊治及运动指导建议。

  • 中级评估结果阴性:若无相关危险因素,可直接开始运动,建议从低-中强度开始,逐渐加量,并根据运动量及频率定期进行CPET评估,指导适宜的运动量及频率。若有相关心脏病史则进入高级评估。

  • 高级评估结果为阴性:对于既往无运动习惯的人群,从低-中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老年人需更加缓慢。对于既往有运动习惯的人群,可继续当前强度的运动。

  • 高级评估结果为阳性:给予运动警告,需进入专业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医疗诊治及运动指导建议。

表3
图片
 
不同个体有不同心脏状态,需根据运动者的健康状况、体能、训练反应和运动目的,进行个性化运动训练的制定和指导。

一般在运动计划开始的4~6周中,每1~2周将每次训练时长延长5~10min。当规律锻炼至少1个月后,可在接下来的4~8个月,逐渐增加频次、强度、时间,以达到推荐的个体化的运动训练质量。

图片
图2


运动时如何监测心血管健康风险



对于居家锻炼的人群(低-中危心血管疾病人群):医生可以建议其选择适合的可穿戴类设备监测心血管健康风险;如果不佩戴监测设备,运动者需要依赖症状、自主疲劳评分和说话试验来监测。

例如: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为自主疲劳评分控制在12~14分,说话试验达到马上就要断句的程度。如果个体在达到中等强度前出现了胸痛,憋气等症状,则要停止运动,进行医学筛查。

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还是建议到医疗机构进行运动,直至风险状态降级,医疗机构会有全方位监护和专业人员。


运动时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



如果个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建议立即停止运动,坐下休息。如果休息后,仍然不能缓解,则需要咨询医生。

运动中最危险的情况就是SCD。为了避免发生降低SCD,建议每次运动前进行症状评估,识别早期风险,从而进行预防。

若不幸出现了SCD,需要立即启动急救流程。进行呼叫和求助的同时,尝试进行心肺复苏。多项研究均证实,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是唯一能提高院外SCD生存的因素。

在急救车到达之前,如果现场配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旁观者可以通过AED识别有无心室颤动发生。

普通的除颤仪需要有资质者使用,而AED可以由非医务人员操作,建议在公共场所都设置AED,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运动场所应急响应处理流程见图2。

图片
图3


医疗机构该如何做?



在医疗机构中运动训练的场所,应配有各种保护措施、监测设备、急救车、除颤仪、呼吸辅助装置,并有专门人员进行检查。同时配置急救团队和多学科合作团队,并确保急救流程和电话畅通。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获得相应资质。

对于不在医疗机构进行运动训练的普通人群,医疗机构可以尝试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随访,便于和患者互动沟通,做出相应举措。

总结

共识强调了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不适当的运动可能对部分人群存在健康风险。

共识希望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等专业机构提供一套指导运动爱好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监测的技术指南,帮助医生和患者识别并及时防控运动相关风险因素,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作者:SLZ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