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弟子同样读不懂《春秋》,阳明子如此解释

 枯藤老树1 2022-08-06 发布于浙江

众所周知,《春秋》是用“春秋笔法”写成的,除非阅读《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否则极难看懂《春秋》,圣人王阳明的学生概莫能外。

比如悟性极高的弟子徐爱对于“断烂朝报”式的《春秋》也是一头雾水,直呼看不懂。要知道徐爱不但是王阳明的妹夫,同时也是王阳明最得意的学生,要是他寿命稍微长些,迟早也是一个圣人。连徐爱都看不懂,可见这世上确实没几个人看得懂《春秋》了。

徐爱专门就此问题请教了老师王阳明,师生间于是发生了一场经典对话,对话载于《传习录上》。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意译式白话文回放一下当时辩论场景。

徐爱问:“您总是教导我们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不要去追求华美的文字,而要返朴归真,直指人心,但弟子觉得有时候华美的文字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如果没有《左传》来解经,那我们就根本不知道《春秋》到底在写什么,因为它写得实在是太简略了!”

阳明子说:“要是《春秋》一定要靠《左传》才能让人明白,那《春秋》这书不就成了让人猜不透的谜语了吗?如此,则孔子作《春秋》又何苦来哉!旧版《春秋》字数还要多些,孔子删掉了很多不必要的文字,再以春秋笔法加以修订,才成了现在的《春秋》。”

徐爱又问:“我还是那个问题。比如《春秋》中记载某人弑某君,某国讨伐某国,要是不看《左传》的具体记载,光凭《春秋》经文那寥寥几个字,还真不知道圣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

阳明子说:“弑君便是罪,不经天子下令擅自讨伐别国便是罪,何必要知道罪行的详细状况?圣人叙述,无非是个正人心的目的,无非是个存天理去人欲的目的。弑君伐国本是罪,如果把这些罪行详细叙述出来,恐怕人们的关注焦点就会转移到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细节当中,那《春秋》不就成了诲淫诲盗、扰乱人心之书吗?你想想圣人怎么肯做这种事!”

徐爱恍然大悟。

阳明子接着又说:“可惜后世学者在学习《春秋》讲授《春秋》时偏偏津津乐道于春秋五霸的霸道学问,热衷于讲述霸主们得以成功的阴谋诡计,倒反而把孔子作《春秋》的本意忘得一干二净了!这不是与圣人作经的意思刚好相反么!岂非纯粹出于功利之心,实乃斯文扫地之举?”

阳明子仰天长叹道:“唉!我这番话,又有多少人听得进去呢?不是人们听不懂,而是根本不愿意听。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

附1:《春秋》问答原文

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爱曰:“伊川(按:即“二程”之程颐)亦云'传是案,经是断’;如书弑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旧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更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

附2:阳明子关于如何读书的教导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