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古建】外国建筑史丨古罗马建筑

 迷人的三道茶 2022-08-06 发布于云南

 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

    古罗马先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前753年~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罗马帝国(前27年~476年/1453年)三个阶段。

图片

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

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罗马共和时代基本完成疆域扩张,到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图片

古罗马建筑繁荣的原因:
罗马统一了地中海沿岸最先进,最富饶的地区。文化和建筑交流融合,促进了新的高涨。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是这个区域里奴隶制度的极盛时期,生产力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古罗马建筑的成就凭借着强大的生产力,特别是凭借着古代世界最光辉的建筑技术,券拱结构。由于券拱结构的发展,使古罗马建筑与古代任何其他国家的建筑,包括各希腊化国家的建筑,都大不相同,它们内部空间发达,可以满足复杂的要求,适应性很强,并且因此发展了建筑的内部空间艺术,也完善了柱式和拱券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古罗马建筑,包括公共建筑,都是为现实的世俗生活服务的,古罗马现实的世俗生活很发达,因此罗马建筑创作领域广阔,建筑类型多,大量的实践开拓了人们的思路,建筑的形制推敲得很深入、特化而成熟。因此罗马建筑的功能适应性很强。

一、券拱技术

    天然混凝土=活性火山灰+石灰+碎石——大大促进古罗马券拱结构的发展 。混凝土起初用于填充石砌的基础、台基和墙垣砌体里的空隙,后来,大约公元前2世纪,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1世纪中叶,天然混凝土在券拱结构中几乎完全排斥了石块,从墙脚到拱顶是天然混凝土的整体。

1)混凝土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它的原料的开采和运输都比石材廉价、方便;

二,它可以用碎石作骨料,节约石材,用浮石或者其他轻质石材作骨料,减轻结构的重量;
三,除了少数熟练工匠外,它可以大量使用没有技术的奴隶,而用石块砌筑券拱,需要专门工匠。 

2)筒形拱 Barrel Vault

     覆盖平面为长方形的内部空间的拱顶,半圆形,单向的即称筒拱,与筒拱走向平行的两侧墙为承重墙 

3)十字拱 Cross Vault

    用两个等跨筒拱在平面上胡成直角相贯,以覆盖方形平面的空间,这样可取消承重墙,仅四角共四个支点即可支承十字拱顶,使空间开放,结构重量减轻。便于开窗,有利于大型建筑物内部的采光。

4)肋架拱

     肋架拱的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从而大大减轻拱顶,并且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连续的承重墙。这种结构方法也能节约模架。

图片

图片

5)拱顶体系:
    一列十字拱串连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横向由两侧的几个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推力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须厚重的墙体。

如:玛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Basilica of Maxentius)的结构体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玛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平面

6)罗马建筑拱券与柱式的结合:

①券柱式:

    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取得细节的一致,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保持原有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凸出墙面大约3/4个柱径。券柱式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

图片

图片

券柱式立面

②连续券

    把券脚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只适用于很轻的结构。

图片

比萨斜塔细部连续券

7)罗马建筑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结合:

①叠柱式(希腊晚期)

    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各柱式柱子细长比由粗到细自下而上安排,上层柱子中线略收进,显得稳定,大都用券柱式叠加,按层横分,显示适宜的建筑尺度但立面效果重点不突出。

    底层用塔司干柱式或新的罗马式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的壁柱。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的叠加。新的法则是,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显得稳定。

图片

古罗马大角斗场叠柱式

②巨柱式

    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一个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立面重点突出,但尺度夸大。

图片

巴黎卢浮宫东立面巨柱式

二、罗马柱式

    罗马柱式起源于希腊柱式,是希腊三柱式的延续和发展。罗马柱由柱础(base)、柱身(shaft)、柱头(capital)三部分组成。典型的希腊柱式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与科林斯柱式等三种,希腊柱式后来为罗马所继承与发展。所谓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的三柱式和后来古罗马发展了的塔司干柱式和混合柱式,共称古典五柱式。

①多立克柱式 Doric Order

②爱奥尼克柱式 Ionic Order

③科林斯柱式 Corinthian Order

④塔司干柱式 Tuscan Order

⑤混合柱式 Composite Order

1)塔司干柱式

    它的风格简约朴素,类似于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大约是7:1,显得粗壮有力。

图片

2罗马多立克柱式

    外观跟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相近,但在柱头下端添上一圈环状装饰;柱身下添加了圆环形柱础。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8:1,整个柱身显得比较粗壮。沟槽数目的变化范围在16条到24条之间。

图片

3罗马爱奥尼柱式

  柱式与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式相同,只是把柱头上两个涡卷间的连接曲线改为水平直线。

图片

4罗马科林斯柱式

  与古希腊科林斯柱式一致,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高大;柱身上有24条凹槽;柱头部分由两层毛茛叶和涡卷图案组成,涡卷图案成对出现。

图片

5罗马混合柱式

    将科林斯柱式的顶端与爱奥尼克柱式的涡卷相结合,使形状显得更为复杂、华丽。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秀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惟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于公元前33~公元20年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著,约于公元前14年出版。

  《建筑十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等,内容十分完备。

《建筑十书》的成就:

1、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这个体系很全面,如今却依然有效。

2、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例如,关于建筑物的选址,他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它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等。关于经济,他探讨了建筑物平面的组成与布局,结构方式,材料的选择、制备和运输,直到业主的社会地位和财力。


3、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4、维特鲁威按照古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维特鲁威特别强调建筑物整体、局部以及各个局部之间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强调它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度量单位。根据男女人体的比例,阐明了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建筑十书》的不足:

除了科学本身发展水平的历史局限之外,主要是:

第一,为迎合奥古斯都皇帝的复古政策,有意忽视共和末期以来券拱技术和天然火 山灰混凝土的重大成就,不公正地贬低它们的质量;

第二,对柱式和一般的比例规则,作了过于苛细的量的规定;

第三,文字有点晦涩,有些地方语焉不详,以致后来有些人钻空子随意加以解释。

四、凯旋门

     凯旋门(Triumphal Arch)是欧洲纪念战争胜利的一种建筑,始建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效仿,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

    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上刻宣扬统治者战绩的浮雕。凯旋门取“凯旋”之意,顾名思义,就是胜利的意思,为了祈祷或纪念战争的胜利多修建凯旋门。

1提图斯凯旋门 Arch of Titus

    提图斯凯旋门始建于81年,为纪念帝国前期提图斯皇帝镇压犹太人的胜利而建立,高14.4m,宽13.3m,深6m,上面装饰着精美的浮雕作品。

    其中以拱门内壁两侧墙上的浮雕最为精彩,内容是颂扬提图斯和他的军队镇压犹太人凯旋而归。浮雕上,提图斯皇帝亲自驾着四马战车浩浩荡荡从耶路撒冷返回,胜利女神为他戴上胜利的花冠。

图片

图片

2塞维鲁凯旋门 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

    塞维鲁凯旋门位于古罗马广场西北端,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建于公元203年。该凯旋门是为了纪念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皇帝和他的两个儿子卡拉卡拉(Caracalla)和塞普提米乌斯·盖塔(Geta)在194或195年和197-199年两次战胜帕提亚。
    塞维鲁凯旋门高23米,宽25米,有3个拱道。最中间的拱道高12米,剩下两个都高7.8米。最初在两个楼梯平台之间的一段楼梯连接着中间的拱门。公元4世纪时被一条路所取代。

图片

图片

3君士坦丁凯旋门 Arch of Constantine

     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5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

    这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广场的演变

  广场的演变鲜明地表现出建筑形制同政治形势的密切关系,表现出从共和制向帝制向神化皇帝的变化过程。从恺撒广场到图拉真广场,罗马式广场的形制逐渐成熟,空间系统趋于丰富和完善。

图片

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群平面图

1. 恺撒广场;2. 奥古斯都广场;3. 和平圣区;4. 涅尔瓦广场;5. 图拉真广场;6. 图拉真市场;7. 罗曼努姆广场东北角;8. 图拉真神庙;9. 乌尔庇亚会堂;10. 艾米利亚会堂。

1共和时期:

  此时广场的形制依然抟承希腊的广场形制。自由并不加以约束,每个建筑相互独立;并没有太多的统一规划,形制也不是围廊式,显得更为灵活、自由。尺度较小,更贴近人的日常生活。这种广场的建设也与罗马的政治制度有关。此时罗马依然处于氏族时期,相对来说依然是一种较民主的制度。

  当然罗马人建造广场与希腊人也有很大的不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提到,古罗马人在广场建设时根据斗剑的场地来决定广场的尺度。此可见,早期的罗马广场更依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所需.更加以人为中心。随着政治制度的改变,城市广场也越来越多的承载政治、宗教等功能,体现着国家政治的意志,反而离人越来越远。

①罗曼努姆广场 Forum of Romanum

    罗马城中心,巴拉丁山和卡比托利山山脚下的罗曼努姆广场就是在共和时期陆续零散地建成的,大体呈梯形,长约115m,宽约57m。它完全开放,城市干道从它穿过。

图片

图片

罗曼努姆广场复原图

2帝国时期:

  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广场的形制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将原本的公共建筑逐渐驱逐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神庙、凯旋门以及巴西利卡,并且逐渐将广场封闭起来,不允许人们进入,公共性活动也随之被摒弃于广场之外。自由布局的变为轴线对称的,并且以皇帝的庙宇作为整个构图的中心。

  广场从公共活动场所变为皇帝个人的纪念,更大程度上成为了皇权的象征物, 此时的广场,尺度和形制也越来越脱,离人的尺度,给人一种庄严压抑的感道,之前那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被瓦解,皇帝们以此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代表着此时的罗马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公民权利消失殆尽,与此相对的是皇权的不断提高。

图片

图片

图片

①恺撒广场 Forum of Caesar

    恺撒广场的规模是160m×75m,立在它后半部的围廊式维纳斯庙(TempIe of Venus),前廊有8 根柱子,进深3跨,广场成了庙宇的前院。广场中间立着恺撒的骑马青铜像,镀金。

    恺撒广场头一个定下了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一个庙宇为主体的广场的新形制。这形制显然借鉴了古希腊晚期的庙宇。这个广场宣告了罗马共和制的结束和帝国时代的来临。

图片

奥古斯都广场 Forum of Augustus

    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最终地击败了共和派的反抗,建立了个人的独裁,并成了古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屋大维于公元前28年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意为神圣伟大) 。】

    他在恺撒广场旁边又造了一个奥古斯都广场,公元前42~2年。它比恺撒广场更进一步,纯为歌功颂德,连钱庄也没有立足之地了,只在两侧各造了一个半圆形的讲堂给雄辩家用,还有一点共和时代的残余。

    庙宇是献给奥古斯都的本神一一战神的,也用围廊式,面阔35m,8根柱子。柱子高17.7m,底径1.75m,立在3.55m高的台基上,完全控制了广场。广场总面积大约120m×83m,沿边有一圈单层的柱廊,把庙宇衬托得很高峻。广场艺术地记录了罗马帝国终于建立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广场周边的围墙全用大块花岗石砌筑,厚1.8m,高度竟达36m,把它同城市完全隔绝(可能是为了防火)。它全长450m,工程量十分浩大。墙外是贫民窟,墙里是大理石的建筑物,布满了金光闪闪的雕刻,社会的对立反映得十分尖锐。

图片

图片

奥古斯都广场复原图

③图拉真广场Trajan's Forum

     为了纪念对达基亚人(罗马尼亚)的征服,罗马皇帝图拉真于公元106年下令建造了图拉真广场。整座广场的主体建筑于公元112年落成,而其中的记功柱则是于次年落成的。

    广场的型制参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不仅轴线对称,而且作多层纵深布局。两所巨大的图书馆、两座宏伟的大会堂、至今还耸立在废墟上的图拉真记功柱柱和一排排雕像构成了当时全城最壮观的地区。

图片

图拉真广场复原鸟瞰图

1. 图拉真神庙;2.图拉真纪功柱;3. 图书馆;4. 乌尔比亚会堂(大巴西利卡);5. 主广场;6. 纪念雕塑

图片

图片

图拉真广场边的市场

图片

图片

3广场形制:

    图拉真广场正门是三跨的凯旋门。进门是120m×90m的广场,两侧敞廊在中央各有一个直径45m的半圆厅,形成广场的横轴线,它使这个宽阔的广场免除了单调之感。在纵横轴线的交点上,立着图拉真的镀金的骑马青铜像。轴线给铜像以确定的、不可游移的位置。

     这个广场的底部横放着图拉真家族的乌尔比亚巴西利卡,20mx60m,这是古罗马最大的巴西利卡之一。它内部有4列10.65m高的柱子,当中两列用灰色花岗石做柱身,白大理石做柱头,外侧两列柱子是浅绿色的。4列柱子把巴西利卡分为5跨,中央1跨达25m,它的木桁架是古罗马最大的。巴西利卡的两端有半圆形的龛,强调了它的轴线,也就是强调了它和广场的 垂直关系。屋顶上覆盖着镀金的铜瓦。

图片

乌尔比亚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之后是一个24m×16m的小院子,中央立着一棵连基座总高达 35.27m的纪功柱。柱子是罗马多立克式的,高29.55m,底径3.70m。柱身全由白大理石砌成,分18段,里面是空的,循185级石级盘旋而登,可达柱头之上。有全长200m以上的浮雕带,绕柱23匝,刻着图拉真两次远征达奇亚(Dacia)的史迹。柱头上立着图拉真的全身像,1588年改为圣彼得的像。

    穿过这个小院子,又是一个围廊式 的大院子,中央是台基高高的庙宇,围廊式的,规模很大,正面也是8根柱子。这是崇奉图拉真本人的庙宇,非常豪华,是整个广场的艺术高潮所在。

图片

图片

图片

4纪功柱的构思:

其一,院子小,柱子高,尺度和体积的对比都异常地强烈。巨大的柱子从小小的院落傲然而出,使人油然萌生对皇帝的崇拜之忱;
其二,为了进一步夸张 柱子的高度,浮雕带渐上渐窄,下面宽 1.25m,上面只有0.89m;
其三,院子左右是图书馆,有楼梯登上它们的屋顶,可以在那里观看上部的浮雕。以后欧洲就流行以单根的柱子做纪念柱。

六、剧场

    古罗马剧场形制来源于希腊,因不召开公民大会,规模较小。因拱券技术的发展,剧场不再依山势建造,而用一系列放射形排列的筒形拱把观众席一层层架起来。剧场的位置摆脱自然地形的限制而自由了,多造在城市中央。
    观众席的形制同希腊晚期的基本一样。不过,舞台后面的化妆室扩大,成为 一幢庞大的多层建筑物。它两端向前伸出,同半圆形的多层观众席连接成整体, 檐口连接交圈。舞台夹在化妆室伸出的两翼之间,早期台前的表演区只剩下半圆形一片,作为乐池。化妆室的墙面作为舞台的背景,用倚柱、壁龛、雕像等装饰得非常华丽。

图片

七、角斗场

    角斗场起于共和末期,也遍布各城市。平面是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它们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游氓们看角斗而造。

    大角斗场是世界上仅存的古罗马圆形“剧场”,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为188米,短轴为156米,高达57米,周长527米,由沙场、看台和地下室三部分组成。沙场位于中央,是观看奴隶或野兽角斗表演的场所。

    环围沙场的是拥有60排阶梯式座位,可容纳观众5万余人,看台分为4区,前区为贵宾席,中间是骑士席,后排是平民席,最高处一圈柱廊供管理人员休息之用。设有80个出入口,以便于疏散人群。

     在沙场和看台下面,设有角斗士预备室、困兽室和排水沟等。大角斗场的立面高48.5米,分为4层,下面3层为连续的券拱式拱廊,第四层为设有壁柱的实墙体柱廊。券柱底层为塔斯干式,二层为爱奥尼式,三层为科林斯式。大角斗场体形简洁而富于变化,气势恢弘,结构合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八、庙宇

    罗马人基本上继承了希腊的宗教,同时也继承了古希腊的庙宇形制,但罗马人不在风光旖旎的大自然中建造圣地,而像希腊化时期那样,把庙宇造在城里,市场边。

    庙宇形制照希腊传统,以矩形的为主,但由于处在城市建筑群中,必然强调正面,大多不用围廊式而用前廊式 。参照伊达拉里亚的传统,前廊特别深,有达3间的。也有少数被围在一个由柱廊形成的院落当中,如罗马城内的维涅尔和罗马庙(Temple of Vener and Rome)是围廊式的。

图片

1东方最大的矩形神庙:巴尔贝克神庙 Baalbek

    巴尔贝克神庙建筑群建于公元1~3世纪间,包括大庙、小庙(朱比特庙 )和圆庙(维纳斯庙)。

    大庙前依次有106m×106m的方形院子、59m直径的6角形院子和12根柱子的门廊,它们和大庙形成有轴线的纵深布局,具有东方宗教建筑的神秘色彩,显然通过腓尼基人受到过埃及建筑的影响。大庙为双层围柱式,外层10×19柱,柱高19.8m,底径2.13m,用独石制成。这3座庙宇的装饰非常华丽,形式有西亚传统的因素。

图片

图片

2罗马万神庙

     罗马万神庙(Pantheon)重建于120年~124年,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平面呈圆形,顶部大穹顶直径达43.3m,顶端高度43.3m,穹顶中央开直径8.9m的大圆洞。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万神庙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该庙由屋大维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为的是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但是这座最初的庙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后由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

穹顶的做法:

    先用砖沿球面砌几个大发券,然后分段浇筑混凝土,这样可防止混凝土在凝结前下滑,并避免混凝土收缩时出现裂缝,为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并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的凹格,每圈28个,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

    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故穹顶没有完整的表现出来,这是为了:

①减少穹顶侧推力的影响。

②把墙加高,体形较匀称。

③当时还无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无此审美习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九、公共浴池

    早在共和时期,罗马大小城市里都仿晚期希腊的榜样,建造公共浴场,满足居民多种多样的需求。后来,又把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交谊室、商店 等等组织在浴场里,形成一个多用途的建筑群。

    公元2~3世纪几乎每个皇帝都在各地建造公共浴场,浴场成了很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质量迅速提高,终于产生了足以代表当时建筑最高成就的作品。共和时期,浴场各种房间大致按功能需要安排,所以总是不对称的。到帝国时期,逐渐趋向对称,并且形成了轴线上严谨的空间序列。

    代表建筑为:罗马城里的卡拉卡拉浴场(211~217年),戴克利提乌姆浴场(305~306年)。

1卡拉卡拉浴场

    卡拉卡拉浴场占地575mx 363m,周边为建筑物,位于前沿和两侧的前部,是一色的店面,因为院子里外有高差,临街2层,对内1层。接在两侧店面之后的是演讲厅和图书馆。地段后部是运动场,它的看台之后是水库,能储水33000m³。水由高架输水道送来,看台的左右还有演讲厅。

图片

图片

卡拉卡拉大浴场平面图

1.前室;2.更衣室及楼梯间;3.入口厅;4.露天廊院;5.蒸气浴室;

6.温水浴室;7.浴室;8.入口;9.主入口;10.小浴室及店铺;

11.演讲厅及图书室;12. 健身房

图片

图片

2戴克利提乌姆浴场

    戴克利提乌姆浴场主体建筑物很宏大,大约是240mX148m。前面没有商店,后面是个半圆剧场。在中轴上一串排着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三个大厅,两侧完全对称地布置着一套更衣室、洗濯室、按摩室、蒸汽室和散步的小院子。每侧一个出入口。辅助杂用房间在地下室 。

图片

 戴克利提乌姆浴场平面图

3浴场主要成就是:

出色的结构

    核心——温水浴大厅,横向三间十字拱。十字拱的重量集中在8个墩子上,墩子外侧有一道横墙低于侧推力,横墙之间跨上筒拱,既增强了整体性,又扩大了大厅。温水浴大厅后是热水浴大厅,圆形,用穹顶。复杂多样的拱券体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功能完善 

    由于结构体系先进,全部活动可以在室内进行,各种用途大厅联系紧凑,所有大厅都有直接的天然采光。

空间组织和艺术处理水平很高

     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三个大厅串联在中央轴线上,而以热水浴大厅的集中式空间结束。两侧的更衣室等组成和横轴线和次要纵轴线,主要纵轴线相交处是最开敞的空间——温泉大厅。轴线上,空间的大小、纵横、高矮、开阖交替变化。不同的拱顶和穹顶又造成空间形状的变化。各种拱顶之间的平衡体系,摆脱了承重墙的束缚。

十、住宅与宫殿

1)住宅

    罗马的城市居住建筑大体分两类,一类是沿袭希腊晚期的天井式的或称明厅式的独院住宅(domus),但平面变得对称而整齐了,高度也定式化了,这是有异于希腊传统的。另一类是公寓式的集合住宅(insula)。

图片

希腊庭院式住宅

    天井式住宅,庞贝城的天井式住宅的中心其实是一间矩形的大厅,不过屋顶中央有一个露明的天井口。雨水下注,在地上相应有一个池子。这间大厅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在这里做饭、料理家务、接待宾客、祭祀家神,等等。

    它后面是3间正屋,中央一间特别宽敞华美。天井一侧有一间餐厅,地面铺马赛克,有些画面很复杂多彩。它三面是供坐卧的固定台子,进餐时就偃卧在台子上。卧室一般在侧面楼上。此外有书房、藏书室和卫生间等。

图片

    有一些大一点的住宅,模仿晚期希腊的住宅,在后面还有一进宽大的内围廊式院子。院里有花木和喷泉、水池,主要房间在它周围,原来的天井四围改成了杂务处,正屋成了穿堂。住宅有了纵轴线上的层次,由天井到穿堂再到后院,产生了光线明暗的戏剧性变化,如庞贝城的银婚府邸。

图片

潘萨府邸平面

图片

银婚府邸平面

图片

图片

2)古罗马公寓

    古罗马公寓是一种集合型出租的房屋,以楼房居多。公寓兴起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公寓决定了城市大部地区的面貌。

    公寓是一种集合型的房子,因质量和标准分为几类。少数比较高级的,底层整层住一家,还有院落,上面几层分户租出。质量差的,底层开小铺,作坊在后 院,上面是住户。最差的,每户沿进深方向布置几间房间,通风采光都很不好。

图片

图片

3宫殿

戴克利提乌姆离宫

    戴克利提乌姆离宫布局极像罗马的军事营垒,东西大约174m,南北大约213m。四面有高墙和碉楼。十字形的道路把它分成四部分,分别是陵墓、庙宇、寝宫和朝政机构。皇帝的正宫在朝政部分南部的正中, 殿宇宏大,中央大殿大约有30m深,25m 宽。两侧还各有一间面积近似的大厅和许多小的厅堂。

    它的建筑物的结构比较轻。沿路和沿内院的敞廊使用了立在柱子上的连续券。这样的连续券廊也被用来装饰墙的上部,柱子立在牛腿上。连续券廊使建筑物看上去很明快。在这所宫殿中也多次把建筑物正面柱廊的中央开间改为发券,以突出构图中心。这做法和连续券廊大约都是叙利亚建筑的传统。

图片

图片

总结:

1)古罗马建筑的矛盾性:

     古罗马建筑类型很多,尤其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建筑类型多,各种公共建筑物的性质相当特化,但它们按作用分为两大类:一,为军事帝国的军事服务的;二,为奴隶主阶级最腐朽,最野蛮的生活服务的。由于古罗马社会把侵略和腐化都发展到了极致,所以他们在古罗马建筑中造成的矛盾特别尖锐。

    凯旋门、记功柱、庙宇等等建造都是是为了炫耀侵略战争的胜利,在许多城市里建造起来。共和时期的广场、剧场、角斗场、浴场等.是统治阶级为了腐化生活,以及用各种热闹的,粗野的甚至血腥的'娱乐'取悦游氓,成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这些建筑物是古罗马建筑主要的代表,在它们身上体现着奴隶军事帝国建筑固有的矛盾!奴隶主把他们的狂妄心理和鄙俗趣味强加到建筑上使它们往往带有浮夸的傲岸和无节制的严厉。这些东西同罗马建筑的扩大雄浑刺眼的矛盾着!巨大的生产实践也占有了巨大的生产力。非生产性的消费和投入往往破坏了、耗尽了生产力,必然导致社会的变革!

2)古罗马建筑的成就:

    古罗马在建筑材料,结构,施工与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

1、创造丰富了建筑类型:凯旋门、记功柱、角斗场、公共浴场、巴西利卡、神庙、

2、在空间创造方面,古罗马重视空间的层次,体形与组合,并使之达到宏伟与纪念性的结果;

3、在结构方面发展了拱券与穹顶:券(Arch),筒形拱(Barrel Vault),交叉拱(Intersecting Vault),十字拱(Cross Vault)同时,发展了综合东西方建筑技术大全的梁柱与拱券相结合的体系,拱顶体系、券柱式、连续券、叠柱式(希腊晚期)、巨柱式等。

4、在建筑材料上,除了砖,木,石外,还运用火山灰制成天然混凝土。

5、罗马人还在古希腊三种古典柱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五种,即多立克柱式,爱奥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混和柱式,并创造了券柱式构图;

6、在理论方面,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理论卓越,资料丰富。尼克柱式,

注:游氓

    发达的奴隶制把大量自由民从生产中排挤出来, 成了无业的游氓。但他们是罗马的全权公民, 一只重要的政治力量。在奴隶们频频起义的背景下,在奴隶主内部激烈的夺权斗争中,他们举足轻重。执政官和皇帝不仅要用国家的或私人的钱财养活他们,还要用各种热闹的、粗野的、甚至血腥的“娱乐”取悦他们。因而各种广场、剧场、角斗场、浴场被建造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