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炼心

 光明心手札 2022-08-06 发布于河南
为什么要炼心?因为人骗不了自己。当存有疑惑、心有挂碍,思想必有滞塞,无法融会贯通、实现逻辑自洽,或许能暂时说服别人,但绝无可能彻底说服自己。一丝疑惑、一处挂碍,就产生一道裂缝、背上一个负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平时无关紧要,却会在“洪水泛滥”时坍塌溃堤,在最后一根稻草加身时被压垮趴下。犹如习武者一两处筋脉不通,修炼高明内功必然会走火入魔;又如那些信仰薄弱的叛徒,熬不过严刑拷打。这就是“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的道理所在。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彻底,说服别人更说服自己,才能立场坚定、行动坚决。理论不彻底,心不通不定,就会摇摆犹豫,就会骄傲浮躁,“六神不定,输个干净”。
怎么炼?王阳明讲“致良知”、“去私欲”,讲“事上磨”,要在具体事上寻根究底、刨根问底,养成良知的“条件反射”。张居正有段话说得更为到位:“学问既知头脑,须窥实际,欲见实际,非至琐细、至猥俗、至纠纷处,不得稳贴”,要到事情最琐碎、利益最纠葛、矛盾斗争最激烈的地方去磨练检验。我理解,就是耐心把事情做彻底、做极致,触到痛点、打到七寸,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既微观深入具体,又宏观全面抽象,让自己刻骨铭心,一法通而万法通。
炼到什么程度?王阳明出发剿匪,他的一位朋友对人说:王阳明此去必能建立事功。别人问原因,这位朋友说:“吾触之不动矣”。触之不动,是王阳明炼心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淡定从容。这比王阳明当年落第时所言“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进步了许多。触之不动,不是一味不动、只求静心,那是坐枯禅、失之于空。王阳明的触之不动,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有一段话可以作为注脚:“圣人之心如明镜,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去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若驳蚀未去,其间固自有一点明处,尘埃之落,固亦见得,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也。”能体会到那种心如明镜、纤尘不染的境界,真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了。
豁然开朗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