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话首先出自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其次出自于《灵枢·小针解》“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日反沉也。” 通过以上两篇经文的论述,可知此段指出了邪气、浊气、清气三种病气;结合《小针解》及临床所见,邪气即风阳之邪,易袭阳位;浊气即损伤中焦脾胃的各类邪气;清气即起于足下的清湿之气。治法中,则仅指出治中焦浊气取阳明合,治邪气仅言陷脉,而对于清气则未说明治法。 结合医理及笔者临床所见,阳邪在上,笔者常用百会、风府或风池。《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百会、风府皆处经脉陷者中,故取此二穴。风池为头面治疗风阳诸疾常用穴,亦在陷者中。 浊气在中,取之阳明合。足阳明之合穴为足三里,下合穴亦为足三里。合主逆气而泻,可治本经上逆与下泻,符合脾胃升降的生理、病理特征。合治腑病,下合穴可以直调所属的腑病。 清气在下,即寒湿之气首先从足而入,逐渐上犯。笔者常用增阳穴排寒,点住此穴便有寒气冒出。病案二则与增阳穴用法(腰痛)在针刺治疗腰以下疾病时,尤其要触诊脚上是否有寒气冒出,沿大趾内侧太阴经冒出为寒在肌肉;沿四趾尖或足外侧太阳经冒出为寒在皮毛;从足底涌泉冒出为肾阳不足。 (注: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具体治疗请遵医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