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基层“三级跳”到省城

 文学顾事 2022-08-07 发布于江西

从基层“三级跳”到省城

文/李玉

“哥,你好吧,给你说个事,我到省W厅工作了。”我当时一楞,没想到发展这么快。

我说:“老弟,前不久,你不是刚到市委组织部工作吗?”

“是这样的,正赶上省里遴选公务员,在科室领导的鼓励支持下,我试了试,没想到考上了。”他谦虚着答道。

给我打电话的是一个曾经在偏远乡镇工作的选调生小曾,我们是在市委党校认识的。

当年,我在党校上在职研究生,在党校文印室里打印装订毕业论文时,调论文格式遇到点麻烦,打字员也不熟悉。

正在着急时,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主动来帮忙。

很快,他帮我调好格式了,又帮忙装订好。

这时,我仔细地看了下帮我忙的小伙子,穿着一身藏蓝色夹克衫,戴着深色眼镜,两道英气的剑眉,炯炯有神,瘦高个,得有一米八多。通过交流,才知道他在X区里某个乡镇党政办工作,这回是帮镇上的领导来上交论文的。

见他谈吐不凡,我们相谈甚欢,又互相留了电话。

这样,我们就认识了。

过了几个月,我到他所在的乡镇调研,再次见到了他。

在办公楼走廊上相遇,他轻声地说:“哥,过一会儿,我有个事想找你请教一下,你能到我屋里不?我的房间就是东楼梯旁的第一间。”

我说:“小兄弟,没问题,座谈会开完后,我就过去。”

到了他办公室,门开着,看到满屋子堆满了材料报纸刊物,桌子上、茶几上、沙发上都是材料文件,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音像话筒、桌签等。

他埋头在案几里,高高的材料堆挡着,几乎看不到……,一瞬间,我竟有些哽咽,遥遥想到自己刚上班时的忙碌情景。

不过,摆放得很整齐,看着比较舒服。

他说:“哥,你能帮我向区里推荐一下吗?现在,我们那一批选调生都到上面工作了,目前在乡镇工作的就剩我一个了,我倒是不怕忙不怕苦,就是离家太远了。”

我想了下,安慰并开玩笑地说:“组织上是让你把基础打牢,“墩墩苗”,厚积薄发,相信将来能走得更高更远些!俗话说,有时快了可能就是慢了,慢了可能就是快了。我可以帮你推荐引荐一下,结果不好说,你能理解吧?”

他说:“这就非常感谢了!我就从农村长大的,不怕干活吃苦。现在是主要是刚结婚孩子太小,家在城里,离家太远,经常回不了家。看到妻子隐忍的脸色和可爱的儿子,总觉得心里亏欠他们。”

听小曾讲,区里好几个常委部门也想要“挖”他,只不过他的领导总是以镇上工作忙等理由多次予以拒绝。

想想,这也很正常啊,乡镇上的大学生本来就不多,特别像小曾这样能干的就更少了,写材料、干行政都是一把好手,谁都不愿意放走啊!

我回单位后,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向熟悉的几个老领导推荐了下小曾。

当领导们知道小曾是选调生,又是硕士研究生时,都有了抓紧“调人”“抢人”的意向。

为什么呢?因为区里几个大部门都是行政编制,像小曾这样具有行政编制的选调生,调动工作时比较容易,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

有一天中午,在办公楼前见到了小曾,知道他已经借调到区委组织部帮忙了。因为是借调,他没有机关食堂饭卡,他准备到外面小店买几个包子,工作很忙,只能带回办公室里面吃。

由此看来,乡镇忙,到了区里工作也不轻快。

我们简单地聊了几句,看到他很知足了,表示每天晚上都能回家了,照顾家人比以前方便多了。据了解,组织部看到好几个单位都想要“挖”小曾,也认识到他的“不一般”,于是利用组织部门近水楼台的优势,捷足先登,先把他“藏”起来了。

秋日里漫天的银杏叶黄了,如同下凡的仙子惊艳着世界,在微信朋友圈中,小曾发了一组和妻子孩子去郊游的照片。

照片里,他儿子天真烂漫地追逐着黄叶,他妻子温婉而满足地笑——在评处写着“黄叶灿烂,岁月静好。”

顿时,我的心里很是欣慰。

临近年底时,组织部到我们单位进行例行考察座谈,在完成各项程序后,考察组带队的副部长和我们聊天。

当谈起年青干部的话题时,副部长说他们部里有一个非常出色的选调生,第一学历是研究生,从乡镇来,工作扎实,德才兼备,做事稳妥,任劳任怨,前不久刚从乡镇上借调来。

最后,这位副部长意犹未尽,有点惋惜地说到:“市委组织部领导已经注意到他了,有想挖他的意向,也许我们用不了几天了。说句心里话,多年没见过如此全面的小伙子了,真想好好培养,将来到乡镇干个党委书记啥的。”

考虑到组织部门的谨慎,谁也没问副部长那个小伙子的名字。

不过,我隐隐感觉到他讲的应该是小曾,毕竟组织部的研究生屈指可数。

过了一段时间,我感觉小曾到部里工作熟悉稳定些了,能抽出点时间了。

于是就给小曾打电话,想请他吃个饭,算是为他到区里工作“接风”。

可是,他没有接电话,只是回信息“正在开会,会后联系”。

临近中午时,他回了电话,并告诉了我个好消息:上周他正式调入区组织部了。说最近比较忙,过几天再一块吃饭吧。饭没吃成,不过,我真的为他感到高兴,算是在城里稳定下来,终于“修成正果”了。

过了两个多星期,我又想约他吃个饭,他说:“哥,我又到市委组织部工作了,这次是先调工作关系,不是借调!”

我说:“前不久,想请你吃个饭,都没吃成。”

他说:“没关系,抽时间请你吧,工作太忙了,孩子又小,实在紧张。”

后来,小曾通过遴选,到了省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短短的两三年,小曾由乡镇跨越到省直单位工作,从基层到了省城,表面看上是太幸运了!

不过,仔细一想,小曾的故事说明: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青睐于不断努力奋进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