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程变化气质思想|吃纯净素是涵养气质之起点

 中医明医名方馆 2022-08-0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二程变化气质思想-

或为何吃纯净素是涵养气质的起点

大家好,

我今年硕士毕业了,|
很多朋友都说想读一下我的毕业论文。

图片

我硕士论文差不多6万字不好读,因此我就尝试为大家写成一个简短通俗版,

分享给所有感兴趣的朋友。

图片

自古以来 “何为人性”的问题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

有的人主张“人性善”,有的人主张“人性恶”,也有的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或“人性无善无恶”。

那么人性到底是什么呢?

宋代著名哲学家程颢和程颐二兄弟(并称“二程”)对此问题做了新的解释。

图片

二程强调讨论何为人性不应该只讲本性而忽略现实的人性,但也不能只讲现实中的人性,而忽略来自上天本性。

 正如二程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在他们看来,应该同时讲到人性的两个方面:既讲“天命之谓性”,又讲“生之谓性”(“气质之性”)。

这里说的“气”是什么意思呢?“性”又应当如何理解?何为“天命之谓性”、“生之谓性”?

让我们慢慢来讲……

二程认为 “性即理”,程颐说:“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

那么这里的“理”指的是什么呢?

二程提出“天理”的概念,并且在他们看来“天理”是至高的、自然的、客观的、普遍的、永恒的。

程颢说: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他元无少欠。百理具备。”

所谓的天理,首先是一个客观又必然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有普遍性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

图片

万物都需要遵循同一个天理,这个规律(天理)也作为万物的必然性,即必然法则。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称之为“宇宙规律”

在二程看来天理是独立于人存在,不受人为影响的,也不会因为人的道德行为而或存或亡,就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的意思。

天理是 “元无少欠。百理具备”

天理是万物固有,而且是完备无缺的。

二程说“万物之理皆至足”,又说“天地生物,各无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有多少不尽分处。”

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图片

天理不仅是一种规律,也是万物都具备的共同本性。

然而到底何为“天理”呢?

其实,“天理”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讲就是伦理道德之理

二程言“人伦者,天理也。”在人间,伦理道德就是天理的表现。

程颐说“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正如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图片

不违背礼,在“二程”看来是不应该违背天理,因为礼就是理的具体表现,而理是礼背后的根据。

程颢也说“礼者,理也,文也。”

又如《礼记·仲尼燕居》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天理在人,也就是人的道德本性。

程颢在《识仁篇》说: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

仁义礼智信都是天理在人的落实,正如程颐言:“仁,理也,人,物也。以仁合在人身言之,乃是人之道也。”。

天理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道理,落实在人间则表现为伦理道德的原则。

所谓遵循人之道“乃是人之道也”,也就是遵循天理,遵循伦理道德的原则。

更具体的说,“天理”就是“仁”,是“生生”的道理,也就是万物共生共存,万物互利的道理。

图片

总的来看,不管天理作为万物的本性、宇宙的自然规律,人理、事理、物理的各种不同表现,其背后的理都是贯通的,都是仁爱的不同方面而已。

二程认为天理是纯善无恶的,因此性之理也纯善无恶。

此性本然,善之理落实在生活的具体事上则表现为仁义礼智信

二程把这种纯善的性也叫做“天命之谓性”,认为“天命之谓性”是天理在万物的落实。

这种纯善无恶的性是从性的原初状态说的。

然而,现实中种种不善的表现又如何解释呢?

二程认为现实的人性是“理”与“气”的结合。

也就是万物除了禀受先天纯善的天理外还禀受了“气质”。

二程称之为“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气质之性”)。

天理作为万物共同的本性,然而万物在现实中的差别来自于禀受的气质有所不同。

程颐说:

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二程认为现实中的人性有善恶的表现,而善恶的差别来自于万物所禀受的“气质”不同,“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

在二程看来气质有清浊的差别,而气质的清浊程度不同影响了万物善恶的不同表现

图片

就如同样的水,把水倒入一个干净的杯子,我们看到的水是清澈的,而如果把水倒入一个有污垢的杯子里我们看到的水是脏的。

虽然我们看到的水有清浊之分,但是水的本质从未改变过。

同样,现实中善恶的表现来自于万物秉受的气质有清浊之分,万物的本性毫无增减。

或者再作比喻:

就像一颗明珠在水里,如果水是清澈就可以看到明珠了,而水越浊越看不到明珠了。

天理就像那颗明珠,所有生命都有天理,都有纯善的本性,只是因为气质不同覆盖天理/本性的程度也不同。

正如宋朝柴陵郁禅师《悟道诗》所说: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图片

“天命之性”不增不减,毫无损坏,只是万物禀受的气质有清浊、偏正、厚薄的差异,因此“天命之性”也就被浊气遮蔽住了

为了使“天命之性”不再被气质的杂质覆盖,二程提出“涵养气质”的修养途径。认为人需要通过“涵养气质”来恢复“天命之性”的本来状态。

换句话说所谓的“涵养气质”即净化气质中来自后天的污染,去除气质对于人性的遮蔽,使人恢复纯净无染的本来状态,从而恢复人原初的性善。

“涵养气质”可以说是《大学》所讲的“明明德”的“明”的过程。德(天理)本来是明的,现在不明了(因为被气质之性遮蔽住了)。

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去掉内在的污染,也就是《道德经》“为道日损”,损得就是我们的欲望、怨恨、仇争。

也就是清洗我们心灵上的污染。

图片

只有去掉遮蔽内心的障碍,才能使本性中的天理得以显现。

也就是说,变化气质是使得气质恢复原本清净无染的样子(天命之谓性),所以,涵养气质是净化心灵

那么气质为什么会浊呢?

二程认为人的习惯会影响人的气质。不良习惯会使得气质变浊,认为任何私意、私心会伤害“浩然之气”;不过他们提出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认为人也可以通过学习修养净化气质。

所谓的涵养气质其实就是恢复“天命之谓性”,而“天命之谓性”往往跟“仁”关联在一起。

正如程颐言:“仁,理也”。天理在人表现为仁。

二程说“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二程这个讲法跟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程认为“直养”也可以理解为径直涵养人性中的“四端”。

笔者认为涵养气质应该从护好“恻隐之心”开始

然而所谓“恻隐之心”也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不忍心看到生命受到伤害。

图片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提到梁惠王不忍心看到牛被杀害正是梁惠王恻隐之心的表现。

孟子推论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因此,如果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伤害生命之心,是涵养气质的基础,那么不杀生就是涵养气质的基础,所以也可以说吃素是涵养气质的基础

通过不伤害生命也保护我们自己的正气。

换言之就是孟子所说的“直养而无害”中“无害”的意思,即不做背本性、不违背“四端”的事情。

只有在对正气“无害”、的基础后,才更好积累“浩然之气”。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思考,即对何为“气”的问题。

所谓 “浩然之气”主要是一种有道德含义的“气”。

不过,二程并没有否认“外气”对“浩然之气”有影响,他们有说“以外气涵养”。

伊川比喻说就像鱼在水,“真元之气”比喻成鱼,“外气”比喻成水,虽然鱼的性命不是水给予它的,但需要水的涵养鱼才能生。

同样,人在天地之气一样可以通过涵养外气影响自身的“浩然之气”。

虽然,他认为饮食是外气不能“假此气以助真元”,但仍然需要这方面的涵养。

程颐也有说:“闲邪则诚自存,而闲其邪者,乃在于言语饮食进退与人交接之际而已矣。”认为闲邪存诚的道德修养在于日常的道德践履。

虽然二程没有更详细讨论关于饮食与气的具体关系,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一直有“气”的概念,许多其它经典也有很多相关的讲述。

二程认为气有清浊、正负之分,然而在中国哲学的许多文献也有提到饮食也分清浊气。

比如在《本草纲目》中是这么描述的“五荤即五辛,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

图片

道教典籍也有对此说明的,据《太清玉册》记载:“一切菜皆可食,但不宜栽,葱、蒜、韭、薤、荽,谓之五荤莱。修道之士不可食。”,《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也曰:“不得杂食荤辛,葱蒜韮薤,身中臭秽,神灵不居。念诵修持,触犯灵圣。犯者过去,受吞火食炭地狱罪。” 也就是说吃这一类食物会对我们修身涵养气质有不好的影响。

另外佛教经典也有很多记载,比如《楞伽经》说:“一切肉与葱,及诸韮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饮食生放逸,「……」酒肉葱韮蒜,悉为障圣道,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认为这些食物“障圣道”对修养心灵是有阻碍的。

扩展文章:

五辛属于素食吗?一个西方人讲为什么不吃葱蒜

图片

可见,许多中国经典都会有关于饮食与涵养气质、修道的影响的记载。

图片

笔者认为虽然二程没有直接提到这些方面,但是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确实,虽然这些看来是“外气”,但是“气质”的概念本身也意味着道德对气质的影响。气与理,气与精神都有互相影响的作用,毕竟气与理不相离,所以二程才会认为不良习惯会使气变浊,而学习和修养德性则会使气变得更清。

二程也强调涵养气质必须在具体实践中,即所谓的“集义”

“集义”落实到生活中首先在于尊重生命、不伤害生命。

现代社会虽然很少有杀人的案例,但是通过每日一日三餐的饮食也会导致大量生命的死亡。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因此,天理也在我们一日三餐中。

希望我们可以从吃纯净素开始,学习净化我们身心灵。

图片
图片

文 | 全蔬食丽萨、
 | 网络、丽萨

图片

 — 关于作者 
裴丽萨(全蔬食丽萨):德国人,96年出生。
2012年开始吃素,2018年开始吃纯净素(无五辛)。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
喜欢做纯净素菜谱分享素生活。
从事健康、环保、文明的生态农业纯净素工作。

About the author:
Hi, I'm Lisa from Germany, born in 1996.
I'm Vegan since 2012.
 Graduated with an M.A. in Chinese Philosophy.
吃素10年的留学生边读书边推广素食
 Vegan for 10 Years my life changed completely

图片

素食10年这是我的血液检测报告 

Vegan for 10 years here is my blood test report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