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潮祖临证精华》—— 慢性牙周炎诊治经验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2-08-08 发布于四川

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以齿龈肿痛脓溢,久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为主要临床症状。中医学以龈为胃之络,齿为骨之余,故多从胃、肾两经分型论治。对肿痛较著者,多责之胃经实火;对齿松牙浮者,多责之肾阴亏损。而对脓溢久久不愈者,尚乏以脏腑为依据循经分型论治的系统论述。

根据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本病应属中医脾经湿毒郁滞证型,当从脾论治。凡脾虚湿滞之证,最易造成脾愈虚而湿愈滞,湿愈滞则脾愈虚,久则化毒腐肌的恶性因果循环,病情最为迁延难愈。若从脾论治,去其郁陈,畅其气机,解其邪毒,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本证临床特点为:龈色黯,酸痛绵绵,微肿胀,压之脓血杂见,脓质稠,血色黯,舌黯,苔厚腻而黄,脉缓滑。尚多伴见面色晦黯如积油垢,神疲倦怠有似劳损,大便溏薄不爽,小便黄热不畅等症状。病情多迁延难愈。

导致本证发生的病因为“湿”,或久处雾露,湿从外入;或过食肥甘,湿自内生。相感相召,合而为患者居多。无论内湿外湿或内外兼夹之湿,其浸溃郁积,都与脏腑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脾气不充,脾阳不振,是其重要的内在原因。

本证的中心病机为湿遏脾滞。人身脏腑气机,不独六腑为通为顺,五脏亦然,一有窒碍,营运顿衰,湿浊壅遏,则滞塞脾气,脾气滞塞,则运化呆钝,外湿难化,内湿倍增,进一步加重湿遏脾滞的程度,成为恶性因果循环。湿遏日久,最易酿热成毒,化腐为脓。脾主肌肉,开窍于口,龈为肉之属,口为饮食受纳之门户,酸甘日蚀,辛辣屡侵,以及残渣刺激等,每多损及齿龈,成为至虚容邪之所,脾经湿毒上聚,发为本证。所以,本证的辨证论治,均不必拘执于胃、肾两脏。

本证的治疗,以畅脾解毒为基本原则。湿遏脾滞病机一经形成,脾气阻滞便成了核心的病机环节,不推逐其积滞,开通其气机,恢复其健运,则湿不得化,浊不得运,郁不得解,故通畅脾气为第一要法。湿浊既已化热酿毒,腐肉成脓,非解毒莫能排毒去腐,推陈致新,故解毒之法并举。

治疗本证的首选方为平胃散合五味消毒饮化裁。平胃散苦温芳香,最能除湿化浊,行气畅脾,五味消毒饮芳香苦寒,既有突出的解毒作用,又无严重耗伤中阳弊端,二方合用,正可充分体现畅脾解毒的原则。外湿重者,加紫苏、藿香;内湿盛者,重用苍术,另加白蔻、砂仁;脾滞甚者,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脓多者,去天葵子,加土茯苓、薏苡仁。脓去肿消至八九分时,改用益气解毒方药善后,以固成功。

【病案讨论】 脾胃湿热齿龈脓肿案

郭某,女,12岁。1992318日,以左上第二磨牙根尖脓瘘2个月,前来吾师处就诊。

其母代述:2个月前患急性牙根肿痛,口腔专科诊为急性根尖脓肿,经服抗菌消炎药并行局部穿刺清洗后肿痛缓解,其后虽仍时呼牙根隐痛,因痛不甚剧,家长未再经意。半月后患儿自以指压迫病齿根部,有脓血溢出,于是再度赴专科检查,发现原病灶已形成瘘管,管口开于相邻第一磨牙根部,X光片检查见牙根尖周围骨质成轻度弥散疏松透明区,诊为慢性根尖脓瘘。经抗菌、消炎及中药清热解毒治疗月余,疗效不佳。询知此子平素嗜食甘甜生冷,正常三餐反胃纳欠佳。观其瘘管周围有轻度水肿,面色黄晦,舌红,苔黄厚垢腻;切得六脉濡缓。

诊断:牙疳。

辨证:中焦湿毒郁滞。

治法:畅脾解毒。

方药:楂曲平胃散合五味消毒饮化裁。

焦山楂 20g    神曲 10g   苍术 20g

蒲公英 30g    厚朴 15g   陈皮 10g

薏苡仁 30g  银花藤 20g   炙甘草 5g

   水煎服,11剂,连服5

外用“雅士洁口净”饭后漱洗,脓尽痛止。二诊时舌上腻苔退尽,原方去楂、曲、银花藤,加党参15g、干姜5g,再进5剂,瘘道愈合,未再复发。

讨论

[1] 此子嗜甘贪凉,久则损伤中阳,湿浊内生,壅遏营卫,酿热成毒,结于牙根,化腐成脓,变生本病。其辨证要点为面色黄晦,舌红,苔黄厚垢腻;其中心病机在湿遏脾滞。

[2] 针对湿遏脾滞这一中心病机,治当运脾除湿解毒。前医不审病机,只见其毒,不见其滞,单纯运用抗菌消炎、清热解毒药物,脏腑机能障碍未能消除,机体自身处于消极状态,故事倍功半,转成慢性。本病滞通毒尽后,治疗重点当转移到益气健脾上去,故减苦寒而增甘温。

——本文摘自《陈潮祖临证精华》

——编辑整理:李汶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