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锦: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

 昵称503199 2022-08-08 发布于湖北

蜀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是成都的标志性技艺,也是中国织锦第一座里程碑。蜀锦是“四川成都所织造的花锦”(沈从文《蜀中锦》),蜀锦传统手工织锦即是用传统的蜀锦花楼织机,以传统手工技艺而织成的锦缎。

成都以盛产锦而获得“锦城”“锦官城”的美名。岷江环绕成都,蜀锦濯于江水,故岷江又称“锦江”,成都的许多街道、建筑物都打上“锦”的烙印,如“锦官驿”“濯锦楼”“锦里”“锦绣路”等等。蜀锦植根于蜀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蜀锦这项手工织锦技艺,在这片土地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那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呢?

春秋战国·兴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蜀国织造的布帛已十分精细,并以图案的生动、织纹的精致、色彩的艳丽而别具一格,被人们誉为“蜀锦”,远销诸侯各地。此后,蜀锦成为蜀地所产一切锦类的总称。

汉唐·艺绝天下

汉代,宫廷官府对织锦的需求量大增,在成都建织锦工场,设锦官督造,称“锦官城”,城南的流江始作“锦江”。买卖蜀锦的集市称为“锦市”,锦工居住的地方叫“锦里”,锦官居住的地方叫“锦官驿”,可见当时织锦之盛。

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蜀锦生产进入鼎盛发展期,可谓艺绝天下。其时的蜀锦品种繁多、万分精美,远销日本、波斯等国。

宋元·继承与创新

宋元时期,蜀锦在继承汉唐风格的前提下有了更多创新和发展。宋代,成都府尹吕大放建成都锦院,号“锦官楼”,保持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又因边境战事需求,官府在成都扩建三处茶马司锦院,以织锦换取少数民族战马,极大地促进了蜀锦的生产。

明清·由盛转衰

明末,满清入关,生灵涂炭,蜀锦生产遭受严重破坏。“锦坊尽毁,花样无存”,直至清朝政局稳定,蜀锦才得以缓慢恢复。而此时,江南丝织业已经兴起,蜀锦仿佛再也回不到曾经的盛世。

民国·萧条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充斥市场,民族工业受到很大打击。蜀锦风光不再,一片萧条。

解放后·百废待兴

1951年9月,在政府扶持下,失业的蜀锦工人开始恢复蜀锦生产。至五十年代中后期,已创作出凤穿牡丹、白鹤闹松、龙凤呈祥、天女散花等民间传说的主题图案,复织失传四十年之久的月霞三闪缎、锦上添花、双经葛等84种图案及八丝、五丝等传统经纬组织的织法,设计出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等新作。

20世纪80年代·最后的繁荣

改革开放过程中,新一代设计人员对蜀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整理,与老一辈蜀锦艺人一道,推陈出新,试制出明代典雅古朴的八达晕锦、蝶花纹锦、福禄寿喜锦。

20世纪90年代·衰弱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手工蜀锦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到上世纪90年代,蜀锦开始走下坡路。

21世纪·保护传承

2002年,国家开始对蜀锦织造工艺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与传承。

2006年5月20日,蜀江锦院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蜀江锦院蜀锦织绣博物馆正式成立。

蜀锦的品类

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等。

雨丝锦是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经丝组成,色络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雨条状,给人以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

方方锦是缎地纬浮花,在单一地色上,以彩色经纬线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内饰以不同色彩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古朴典雅的花纹图案,如梅鹊争春、凤穿牡丹、望江楼、百花潭等。

铺地锦又称“锦上添花”,是在缎纹组织上用几何纹样或细小的花纹铺满地子,再在花纹上嵌织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线),如宝相花,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浣花锦又称花锦,它是由古代名锦“落花流水锦”发展而来的,传说唐代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的贵妇人根据溪水荡漾的变化而设计的花纹,而且在锦织成后,多数在锦江上游溪水潭内洗涤。其特点是底组织采用平纹或缎纹以曲水纹、浪花纹与落花组合图案,纹样图案简练古朴,典雅大方。

发布于 河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