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253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8-08 发布于浙江

第253条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承⽓汤。

⾦·成⽆⼰《注解伤寒论》

邪热⼊腑,外发热汗多者,热迫津液将竭,急与⼤承⽓汤以下其腑热。

清·吴谦《医宗⾦鉴》

【注】

阳明病,不⼤便,发热汗多不⽌者,虽⽆内实,亦当急下之。盖因阳⽓⼤蒸于内,恐致阴液暴亡于外,故以全津液为急务也,宜⼤承⽓汤下之。

【集注】

喻昌⽈:汗多则津液外渗,加以发热,则津液尽随热势,蒸蒸腾达于外,更⽆他法以⽌其汗,惟有急下⼀法,引热势从⼤肠⽽出,庶津液不致尽越于外⽿。

程应旄⽈:此等之下,皆为救阴⽽设,不在夺实,夺实之下可缓,救阴之下不可缓。

沈明宗⽈:阳明⾥实,以潮热微汗为正。兹见发热汗多,乃⾥热炽盛之极,蒸腾胃中津液,尽越于外,⾮亟夺其邪以救津液不可,故宜⼤承⽓汤急下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前条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未可与承⽓,总为脉迟者⾔⽿。若脉⼤⽽不恶寒、蒸蒸发热、汗多亡阳者,当急下以存津液,⽽勿以潮热为拘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肾主五液,⼊⼼为汗,发热汗多,⽊枯⼟燥,伤及少阴,故当急下。

此与少阴⼝燥咽⼲章义同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阳明为病,法当多汗发热,故有发热⽽渴欲饮⽔者,有汗出多⽽渴者,胃中之燥不⾔可知。盖发热为营⾎热炽,汗多为卫⽓外张,此证阴虚阳亢,营⾎热甚则脾精槁,卫阳张甚则肺液枯,须知此发热汗出,为肠胃燥热蒸逼所致。譬之釜底燃薪,则釜中之⽔,郁热沸腾,⽽蒸⽓四出,熄其薪⽕则沸⽌,⽽⽓定矣。此则急下之义也。张隐庵乃谓:「⽆肠胃之府证,⽌发热汗出多者,病阳明之别⽓,⾮阳明之本⽓。」说解殊谬。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本条同第253条/254条同讲。

第252到第254条是讲阳明病三急下证。什么叫急下?因为条⽂中有急下之三个字,这三个证候,如果不急下,不⽤⼤承⽓汤急下,你要是踌躇、彷程和等待,不及时泻下它就要伤阴,就要亡阴,就可以导致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掌握病机,积极主动,急下以存阴。《伤寒论》有两个⼤法,⼀个急下存阴之法,⼀个急温存阳之法。在三阳证中有急下存阴之法,在三阴证中有急温存阳之法。这些原则,看起来是祛邪的,实际上是扶正的。⼤承⽓汤不是泻下不是祛邪的吗?实际在祛邪的同时有保正扶正的意义,所以就叫急下存阴之法。法就是法则,是不可逾越的原则。

第252条的重点是说明中焦的燥实下劫肝肾之阴,如果要不把中焦的燥实给祛掉了,下焦肝肾之阴的危亡可以⽴待,下焦的肝肾之阴就被克劫了,它和⼀般的、以上所介绍的⼤承⽓汤有⼀定的不同,这个要快,要有决断,要有胆量,同时要看出来问题。伤寒六七⽇是说它的过程,出现什么问题?⽬中不了了,是病⼈⾃觉症状,但这个⾃觉症状可以通过客观的来了解,病⼈就说他看东西怎么不清楚?这是⾃觉症状。睛不和是⼀个客观的他觉症状,医⽣能看见,就是这个⼈的⿊睛不和、瞳仁不活动了。正常情况,⼈的眼睛应该上下顾盼、⾃然地活动,如果眼睛不活动了,眼睛看东西就发直,只能直线地看⼀个⽅向⽽不能灵活的瞬动。

这是⽬和睛的病。肝开窍于⽬,《内经》说:⽬得⾎⽽能视,睛不和就说明肝的阴⾎不能上注,肝阴虚了;睛和肝、肾都有关系,肾⽔、肾阴不能上营于⽬,所以热病⾼烧容易出现直视。睛不和反映肝肾之阴不⾜,这个病不是内病,不属于杂病⽽属于伤寒,是外感发烧的结果。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证候?问问⼤便,⼤便难,难就是求之不得,要拉拉不出来。发烧吗?发烧重不重?⾝有微热,就是发烧⽽不太厉害。⼤便难和⾝微热,看起来证候不那么太重的,这和过去讲的⼤承⽓汤的燥实证来⽐较是⽆表⾥证。⽆表⾥证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看起来是⼤便难、⾝微热,⼤便难是⾥证,⾝微热算是外证,但都很轻浅,也可以算是⽆表⾥证。有的注家说,⽆表证是没有太阳证,⽆⾥证是没有阳明证,这么解释与⼤便难、⾝微热扣得不紧,不可取。

我个⼈的意见是这么解释,⼤便难是⾥证。因为阳明病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吐下后⼤便难是也,⼤便难就是阳明病⾥证。⾝微热也是阳明中外证之⼀,阳明病外证云何?答⽈:⾝热,不过这是微热,⼤便难,所以是看起来是有⼀点⼉表证、⾥证,但不是很典型的表⾥证。这么⼀个⼝⽓。如果就是出现这样⼀种症状,没有⽬中不了了,睛不和,光是⼀个⼤便难、⾝微热,这就是很轻微的阳明病⾥实证,⽤不着⽤⼤承⽓汤了,⽤⼩承⽓汤、调胃承⽓汤就可以了。问题出现在⽬中不了了⽽睛不和,出现了下焦肝肾之阴被克劫⽽不能上注于⽬,这种⾝微热是热⽽不能蒸发于外,是专以内伐,就往下边使劲,热在⾥⾯出不来,直伤下焦之阴。

张仲景就告诉了,因为前⾯讲了很多的⼤承⽓汤证,⼿⾜濈濈者,绕脐痛者,潮热者,谵语者,那个时候才敢⽤⼤承⽓汤。如果出现⾝有微热,⼤便难,⽬中不了了,腈不和,我们敢⽤⼤承⽓汤吗?谁敢⽤?我不敢⽤,看看什么病?是怎么回事?所以张仲景在这⼉提醒我们⼀下⼦,这个不得了,这是中焦的燥热要下克下焦肝肾之阴,不要认为这是⼩病,这个病⽐以前的那些⼤承⽓证都厉害、都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已经伤了肝肾之阴了,五脏已经伤两脏了,⼀个肝脏、⼀个肾脏,伤了下焦之阴,⼈要是没有阴能活吗?所以要急下之,不要犹豫,不要徘徊,不要等待,⽤⼤承⽓汤急下之法,为什么?因为急下才可保存肝肾之阴。

存津液有两个⽅⾯,⼀个⽅⾯是发汗、吐、下只能够祛邪⽽不能够伤正。发汗就恰好⽽⽌,不能出⼤汗,出了⼤汗就会亡津液。所以⿇黄汤、桂枝汤、⼤青龙汤的发汗都有个法,这个意思就是保存津液。另⼀个⽅⾯,就像⼤承⽓汤急下存津液。燥热太盛,就会下伤肝肾之阴,要存津液就得急下,把肠胃的燥屎燥热排泄出去、攻下出去,然后才能存下焦之阴,这也叫存津液。存津液不是⼀个单纯的⽅法的问题,发汗不要太多了,不可如⽔流漓,那当然是存津液。但是泻热的时候就要⼤胆的泻热,泻燥热所以存津液,这也是存津液。作个⽐喻,就像是⼀锅⽔,锅底下有⼀些⼲柴,⽔熬煮开了,⽔叫⽕那么烧,消耗⽔分,越熬⽔越少,怎么办?有的⼈说了,⽔少了,加⼀瓢⽔倒进去了,好不好啊,也⾏啊,但解决不了问题,治标不治本。⽕没去,下⾯的⽕还烧,那怎么办?有的⼈拿瓢,来回搅拌搅拌,扬汤⽌沸。这⾏不⾏,这也不⾏。最后,⾮得釜底抽薪不可,扬汤⽌沸不如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就是⽤⼤承⽓汤,⼀泻就等于把锅底下的柴⽕抽掉了,就烤不⼲了。所以往⾥添⽔增液不⾏,扬汤⽌沸也不⾏,那都是治标不治本,应该⽤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第253条⽐较简单。阳明是指⾥实,⾥实就有外证,外证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发热汗出是阳明⾥证反映于外,可以下,不见得⾮得是急下,这条为什么急下?因为汗多。阳明病法多汗,汗出是阳明证,发热也是阳明证,如果汗出太多,就要伤阴,汗是阴液,汗出越多,⾥⾯燥热就越盛,就使⼈⾝上的体液、阴液亡了,没有阴液也就不会出汗了,到这时候,没有阴分了,⼈还能活吗?见微知著,张仲景看到了现在就知道未来,就知道燥热劫阴、阴要亡,所以

就急下之,肠胃的燥热⼀去,津液就不能外渗,就保存了阴液,保存了阴液,⼈就不会发⽣危险。

有的同志说,⽤⽩虎汤⾏不⾏啊?⽩虎汤证也是出汗,这个条⽂也没有说肚⼦胀满疼痛,说是有阳明病汗出多发热,⽤⽩虎汤,多⽤点⼉⽯膏⾏不⾏?不⾏,那就是扬汤⽌沸之法,这个证⾮得⽤釜底抽薪之法不可,因为它是燥热成实,不是阳明的热证。别看这些条⽂症状很少,意义还是很⼤的。

第254条是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承⽓汤,发汗不解,不是表不解,是病没好。是个什么样的病?腹满痛者,肚⼦是⼜胀⽽⼜痛,这是个阳明病⾥实之证,阳明病⾥实证可以⽤⼤承⽓汤泻下,为什么要⽤急下之,宜⼤承⽓汤?急在什么地⽅?上边的绕脐痛也没有说急下之,宜⼤承⽓汤,这条有邪⽓的消长,邪⽓的传变迅速,太快了,所以得要急下之,以杀其势。

⼤家看⼀看它的提法,发汗不解,发汗是治疗太阳之表的,发汗以后并没好,迅速随之⽽来的是腹满痛,出现了胃家燥热成实之象。这种传变的速度是不可等待的,不是像过去伤寒五六⽇、七⼋⽇,不⼤便多少⽇,然后才腹满疼痛,这种就是发汗不解就腹满疼痛,所以这种阳明燥热之势是所向披靡,邪的势⼒是⾮常猖獗的。如果不因⽽夺之,⽤急下之法以杀其燥热的势⼒,那就会即时⽽亡,不是⼀个腹满痛的问题,即时⽽亡,就要出现循⾐摸床,惕⽽不安,微喘直视等⼀些险恶的伤阴的症状,到那个时候再泻下,就会未免晚矣。所以,看燥热的发展形势来势汹涌,就不能等待,不能放之任之,张仲景告诉你就要急下之,要急杀之,以杀其势。这也是具有预见性的,泻燥热以保存阴⽓。

这三条全⾯不全⾯?不够全⾯。只是举个例⼦,燥热伤⼈的问题,也不⽌是这些证候,⼀个是⽬中不了了,睛不和,⼀个是汗出多,⼀个是腹胀满。只有这么⼏个证候吗?还有其他问题,只要把这些精神掌握了,看到病情的发展,正邪的关系,我们这时才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急下。孙思邈有胆欲⼤⽽⼼欲⼩;⾏欲⽅⽽志欲圆的说法,医⽣应当有胆⼦,应该⽤承⽓汤时就应⽤承⽓汤,该⽤四逆汤时就得⽤四逆汤,应该⽤⽠蒂散就得⽤⽠蒂散,应该⽤抵当汤时就敢⽤抵当汤。这叫什么?这叫有胆⼦、有魄⼒。医⽣⽤药治病,和病作⽃争,不⽤点⼉承⽓汤、抵当汤,怎么能把病邪给去掉、冲锋陷阵?所以这些汤头,得⽤,得敢⽤,得有魄⼒,胆⼦要⼤。但是,⼼得欲⼩,⼼欲⼩是什么?得仔细,得认真,得研究,得有理论,不是说粗⼼⼤意,我不在乎,我就敢⽤药,那也不⾏,那不是草菅⼈命吗?所以胆欲⼤⽽⼼欲⼩是有辩证关系的。到这时候了,⾮⽤不可了,就得⽤,不要因循、保守、观望、等待,甚⾄医⽣还有品质的问题,不敢负责任,总是给药,也治不好,也治不坏,实际上也把⼈治坏了。这都是不对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阳明病,蒸蒸发热,⼤汗如流为热盛由⾥蒸腾于外,津液欲竭之象,应急下其热以救津液,缓则⽆及,宜⼤承⽓汤。

壮热内迫,津液外越,故发热、汗多如流。如不急下,津液⽴刻枯竭,恶证蜂起,必致不救。

王付【释疑解惑】 

怎样理解“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

答:㈠张仲景辨“阳明病”而论“发热,汗多者”的目的是突出辨阳明热极证的基本脉证。㈡辨识“发热”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极而盛于内外。㈢辨识“汗出”的病变证机是热迫阴津而欲亡内外。㈣辨阳明热盛证而选用白虎汤,而阳明热极证用白虎汤则无济于事,必须选用大承气汤急下热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