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志云【散文】​仰韶时光,在沧桑​的岁月里飘逸

 凉城文苑 2022-08-09 发布于湖北



仰韶时光,在沧桑岁月里飘逸

文//赵志云(湖北宣恩)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至前3000 年(即距今约7000至5000年,持续时间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到河南调查被称作“龙骨”的古生物化石,1920年,安特生派助手、地质调查采集员刘长山到河南采集动物化石。1921年4月,河南渑池县的小村庄迎来了一位高鼻深目的外国人,他就是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安特生在仰韶村农民家中看到了一些古老的石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随后,在1921年10月安特生带领袁复礼等中国学者对仰韶村进行考古发掘。挖掘历时36天,共开挖17处发掘点,出土了大批精美陶器、石器以及少量的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其中的双耳尖底瓶,因器形线条流畅,器壁还绘有精美的图案,让安特生吃惊不已。
根据出土文物,安特生不仅给中国考古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还带来了比过去广阔得多的视野。安特生于1923年发表《中国远古之文化》向全世界公布了仰韶文化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他依照国际考古学命名惯例,将这种史前文化类型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也是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考古文化,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的篇章。2021年9月30日,新华社郑州电:随着仰韶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5000多年前仰韶村先民的生活图景正依托丰富的考古实证材料被不断还原。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发掘现场负责人李世伟介绍,经过与斯坦福大学等机构进行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考古人员在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出谷物发酵酒残留,很可能是以黍、栗、水稻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
“研究表明,仰韶村先民使用了发芽谷物和曲发酵这两种酿酒工艺。”发掘现场负责人李世伟说。“这为仰韶文化中心区域粮食酒的酿造和消费提供了直接证据。”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自2020年8月22日开始,目前仍在继续。
这不能不令人忆起古人对美酒的赞誉: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中吟唱道:“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值万钱。”意指金杯中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贵值万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意思是明月是从什么时候才出现的?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更是别有一番深意:“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意是询问当地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古时候的酒又称杜康,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史记》中记载他是夏朝的国君,后世将其称为“杜康造酒”。
红尘阡陌,缠绵着彤红的风景,潋滟岁月的沧桑,烈日炎热盛放着余辉,点缀了静美的秋叶。秋天在悄然走来,那精美的古人饮酒赋诗的美句里,或许正蕴含着葱茏的岁月,沉淀了多情的盈香,澎湃着仰韶时光的飘逸……

2022年7月19日



—— 编审:谭绍义 ——


作者:赵志云,女,笔名冰子、楚帼,土家族,1960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祖籍湖北省宣恩县。湖北省恩施州作家协会会员。《凉城文苑》责任编辑。一直爱好文学创作,先后在省、州、县级的报刊及网络上发表了数十篇散文、小说、随笔、游记及理论文章等作品,并曾获奖。


近期作品赵志云【诗歌】那时,我是一名护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