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β22人下虚中: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8-09 发布于山东

大地以载生成之形类,虚天以列应天之精气,形精之动,犹如根本之与枝叶,根本动则枝叶摇,是以天地皆动,具体而言,天为上,上者右行,地为下,下者左行。但对“下者左行”之论,黄帝又疑而问之。

先附录原文如下: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

欲知岐伯之答,必先明黄帝之问。否则,问之义不明则答之义不清。

一、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地之为下”何义?

以周日视运动而言,足北面南,全体天体自东向南向西而左旋,俗谓东升西落,天在上,地在下,相对而言,天左旋而地右动。此即为“地之为下”之义。

但是,全体天体是周而复始旋运的,天体西落之后,又从地下由西向北向东而右旋,相对而言,天右旋而地左动。天体既然经过在地下由由西向北向东的右旋运动之后,次日又从地下升起,这岂不是说天在地之下,地在天之上吗?或者“地之为上”吗?

以太阳周日视运动为例,太阳昼行于地上,东升西落,太阳在上而地在下,是为“地之在下”;太阳夜行于地下,西落东升,太阳在下而地在上,是为“地之在上”。如此,地之在上呢?还是地之在下呢?黄帝是以疑而问之。

“否乎”之“否”,高士宗注为:“否,闭塞也。”显然高氏并没有弄清楚黄帝之问的意思。“否乎”意为“是否”之疑问,如《孟子·公孙丑上》讲:“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嵇康《声无哀乐论》讲:“请问,圣人卒入胡域,当知其所言否乎?难者必曰:知之。”由此看来,“否乎”意指在人们面对两种对立的可能性时当何以抉择之困境

故黄帝之问“地之为下否乎”?其义当为:地之为上与地之为下,地又在上,又在下,二者当何以抉择呢?或者理解为:地是否为下呢?

二、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岐伯对“地之为下”作了一个界定,从人与地的关系而论,人与地的关系相对静止,“地为人之下”,无论大地如何旋运,人立于地之上,地位于人之下。

但是,从大地与虚天的关系而论,地为“太虚之中”,从浑天说的角度讲,大地在内、在下,虚天在外、在上,虚天环绕大地于外上,大地位于虚天之内中。如东汉张衡《浑天仪图注》所讲:“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浑天仪如下图所示:

 三、帝曰:冯乎?

冯同凭。大地位于太虚之中,为什么不会坠落且相对稳定呢?其何所凭依呢?黄帝之问,也是普通人的素朴之问,犹如《列子·天瑞》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这就牵涉到浑天说由大地浮游于水向浮游于气的理论发展了。明日将以岐伯“大气包举之”之答为契机,梳理一下浑天说的理论脉络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