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景帝二年,当时晁错是内史(官名),他很受景帝的器重,景帝经常采纳他的建议,许多法令也由他制定更改。 丞相申屠嘉觉得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心里也对晁错有意见。 内史府的门本来是在东面,但是这样,晁错进出宫就很不方便,所以他就从南面重新开了一个门。 但是,南面开门的墙刚好是太上皇宗庙的外墙,申屠嘉知道后,就上奏要给晁错定罪。 有人知道了以后就先告诉了晁错,晁错很害怕,连夜进宫拜见景帝,说明情况,并且认错。 第二天上朝时,丞相就请求诛杀晁错。 结果,景帝说,晁错打通的那个墙并不是宗庙的墙,只是外墙而已,而且这也是我让他这么做的,他没什么罪。 下朝以后,丞相对长史说,哎,我真是后悔没直接先把晁错给杀了,现在被他给骗了。 回到相府以后,丞相吐血而死。从此以后,晁错越来越受宠。 八月,任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晁错为御史大夫。 梁王是窦太后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景帝的同母弟弟,所以很得宠爱,不仅有四十多座城池,还是最好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还有许多的赏赐给他,王府的钱库里有许多钱财,珠玉宝物比京城的还要多。 梁王把睢阳城扩建七十里,还大修宫室,修建通道,从王宫连接到平台有三十多里。 他招揽四方豪杰人士,比如吴人枚乘、严忌;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蜀人司马相如这些人,都纷纷归附梁国。 梁王每次进京入朝时,皇帝都派使者带着节符和驷马车(最高的待遇)去迎接梁王。 进京以后,对他也是百般优待,进出都和皇帝同坐一辆车,还一同去打猎,皇帝还留他在京城住了半年。 一同来的那些梁国官员,还可以从天子殿门进出,和朝廷的汉官没什么区别。 有一次,梁王又来京城,皇帝和梁王一起吃饭。 当时,景帝还没有立太子,他对梁王说,以后会传位给梁王。 梁王虽然也知道这也不一定是真心话,但是心里也很高兴,太后也很开心。 詹事(官名)窦婴就说了,高祖皇帝取得天下,父子相传,这也是当时的约定,陛下怎么能说要传位给梁王呢。 太后听了很不高兴,心里也就开始怨恨窦婴。 后来窦婴因为生病不能上朝,太后就取消了他出入宫殿的名字,不让他再上朝,从此以后,梁王更加的骄纵了。 ![]() 在孝文帝时期,吴国太子刘贤入朝,和皇太子(刘启,就是现在的景帝)饮酒下棋。 两个人争胜负,吴太子的态度很不恭敬,皇太子就拿起棋盘把吴太子砸死了。 吴太子死了以后,尸体给送回吴国安葬,吴王(刘濞)非常生气的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在长安死的就葬在长安好了,干什么还要送回来,然后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去了。 因为这件事,吴王开始不再遵守藩王的礼仪,称病不再入朝。 朝廷也知道他是因为儿子那件事,就派人去问吴国的使者。 吴王很害怕,开始有了谋反之心。到了秋季朝见时,吴王又没有亲自去,只是派了使者入京。 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说,吴王其实并没有生病,是因为朝廷一直派人去查问,吴王害怕,所以才推说生病。如果陛下能宽谅吴王,他也会知错的。 所以,文帝赦放了吴国使者让他回到吴国,还赐给吴王手仗,体谅他年老,以后也不用再朝见。 吴国因为可以铸钱、煮盐,所以百姓也不需要再交什么赋税,吴国经济繁荣。 晁错曾经好几次上书,要求削除吴国的封地,但是文帝都不肯,吴王也越来越骄横。 现在景帝即位,晁错又上书说,当时高祖皇帝初定天下,因为兄弟太少了,儿子又年幼,所以大封同姓子弟,齐王七十多座城,楚王四十多座城,吴王五十多座城,差不多封了一半的土地出去。 现在吴王因为儿子的事,称病不入朝,按照法令来说是要杀头的。 因为文帝不忍心,还赐给他手仗,这样厚待吴王,他应当要改过自新的。 然而,不但没有,反而更加骄横了,因为有铜矿可以铸钱,靠着大海,又可以煮盐,引了许多亡命之徒去了吴国。 现在不管是否削藩,他都会谋反的,两害取其轻,削藩的后果反而比较小。 景帝让大臣们商量,大家都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所以他和晁错之间有了矛盾。 楚王刘戊来朝见的时候,晁错说楚王之前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不遵守居丧礼节,请求把他诛杀。 但是景帝免了他的死罪,只是削了东海郡。 赵王刘遂也因为有罪,被削了常山郡,胶西王刘昂也因为卖爵位的事,被削了六个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