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菊香丨一杯酒的光阴

 金秋文学 2022-08-09 发布于河北
一杯酒的光阴
作者:马菊香
一杯酒的光阴,就是二十年。
2021年国庆假期,老班长张玉光突然来了电话,开口就说:“我今天来会泽,约几个同学晚上聚聚,你有没有空?”熟悉的声音,一样的直爽。记得上次相见,还是2015年夏天,他从宣威远道而来,我恰逢周末调休。匆匆一别,竟是六年,同窗再聚,自是幸事,岂可不去?
事有不巧,同学们或返乡或出游,赴宴的仅有六人。相见的刹那,每一双眼里都写满了惊诧:这还是记忆里的少年吗?身材发福,眼纹纵横,目光沧桑。观察良久,互为介绍,才隐约辨识出昔日的轮廓。邓必勤不禁感叹:“在大街上遇到,怕是认不出了吧?”当年一别,昔日朝夕相对的少年们啊,已成了滚滚人潮中的陌生人。
坐定,举杯。不言一字,已是万千感慨。甫言过往,更是恍如隔世。那些停留在只言片语里的往事,似乎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模糊而又渺远。在晃动的酒光中,在略显疏离的笑容里,眼前的中年人与记忆里的少年渐渐重叠。时光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也让青春永生。
起身、碰杯。谈笑之间,时光似乎回到了1998年的那个初秋。那一年,带着中考胜出的喜悦,48个来自宣威市和会泽县不同乡镇的新生相聚在98(04)班。从此,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师生。中师的学制是三年,不分专业。那一个个青春洋溢的少年,又怎会想到未来会被命运无情地抛向偏远的山村,困顿半生。

酒至半旬,已改行的李绍云得意地说:“当年,我们班的男生把女生保护得很好,我们班谈恋爱的人全校最少。”这话只说对了一半。那个年代的少年们大多内敛腼腆,男女生之间壁垒分明。多年刻苦攻读的习惯,更是让我们有着超越同龄人的稳重矜持。即便知道毕业即就业,大部分同学也一如既往地勤学不倦。班上的同学都报了成人自考,周末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捧卷苦读的学生。读书,是大部分同学的自觉。拼搏,是刻在中师生灵魂深处的人生信仰。
我与李绍云的重逢很是偶然。2016年,我在职中练车,休息的间隙,一张车突然停在身边,车窗里探出个胖胖的脑袋,向我打听师训处办公室。我热心地指了路,那人突然惊喜地喊道:“马菊香,是我啊,李绍云”。熟悉的名字,陌生的脸庞,我一时竟愣住了。印象里,他曾经坐在我的后面。我一向少言寡语,不大与人来往,直至毕业,和马天文等几个男生讲过的话屈指可数。但李绍云,我是记得的。起初,我的同桌是个伶牙俐齿的女生,她时常怼我。李绍云见我常常处于下风,便出言相帮。日子久了,女同学很是生气,就自作主张将我调去和班上最古板的一个男生坐。自此,我和李绍云就没怎么说过话了。十五年后,他一眼认出了我,我脑海里的他却仍是那个面目清朗的少年。尽管犹疑,我们还是互相留了电话。今夜,也是我约他至此。2001年,手机尚未如现在这般普及,山区小学更是连座机都没有。匆匆一别,山高水阔,大部分同学之间再无联系也无法联系。若不是人生中的一两次偶遇,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终将相忘于茫茫人海。
饮尽、斟满。二十年来的种种际遇随酒入喉,不禁生出几许伤感来。在大海乡工作的马天文端着酒杯,调侃道:“让我们几个乡上的一起敬县上的、市里的一杯吧。”这一刻,他敬的不是酒,是一份无奈、一份落寞,那入喉的是一个群体的困顿与失意。我一向滴酒不沾,面前的葡萄酒也不过是应个景而已。那段经历是独属于会泽县21级宣师毕业生的,我怎能不饮?轻轻抿了一口杯中的葡萄酒,回忆借着酒劲滚滚而来。
那一年八月,宣威的同学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而会泽的毕业生却遭遇了重大变革。1998年,在考上中师后,我们曾签订了一份就业合同,村里的老人说,这就是端上了“铁饭碗”。当时供我们选择的乡镇都是二类地区和三类地区的学校,别说县城学校了,连坝区学校都没有。即便是这样,在我们按就业合同到岗工作了几天后,一纸上岗考试的通知横空出世,我们被迫停止了手里的所有工作,等待后续通知。我们等啊等啊,从季夏熬到仲秋,才等来考试的消息。可毕业于宣威师范的我们却被告知不能报考乡镇中学。苦读三年换来的自考专科文凭,那一刻,不过是废纸一张。备考、笔试、体检,直至2001年12月份我们才正式上岗。在漫长的小半年时间里,在20岁左右的年纪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深刻地认识到了努力在时代的巨变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2002年暑假,我才知道当年的我们其实还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遗憾的是,我们大多出身农村,无人指点,就那么与改变命运的机会擦肩而过。当我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打算参加2003年公务员考试的时候,教育局又下发了一个文件:工作不满五年的教师,不得参加公务员考试。改变命运的坦途再一次被堵死。人生有多少个五年?知识的衰减速度比年龄增长得更快,更可悲的是,中师生那点可怜的知识,在五年后的考场上捉襟见肘。大部分同学认命了,结婚生子,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苦寒的山村。不久,会泽县陆续兴建了许多学校,并面向全县招考教师。大家又开始跃跃欲试,然而,个人的努力永远赶不上时代的变化,学历要求从专科到本科再到全日制本科,希望就这样一次次地破灭。而今,学历要求虽然放宽了,但年届不惑的中师生们,又有几人能在与后起之秀的同台竞技中杀出重围呢?
酒杯轻碰,清酒满斟。自古英雄多磨难。我们只是一群普通的少年,却磨难实多;我们拼命地想要改变命运,却被命运嘲弄。那些手不释卷,勤奋自律的少年,有多少人能够逆天改命,走出大山?那些依旧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中师生们,当年谁又不是一腔热血,勤勉自持?少年绮梦恰似镜花水月,不曾蹉跎岁月的他们终被岁月辜负了。
有一位年轻教师曾这么问过我:“马老师,你知道中师生吗?我听说他们当年都很厉害!”那一刻溢上心头的悲凉,至今难忘。原来,我们这群人已经成了一个陌生的名词,留守在了并不遥远的岁月里。
为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不足的压力,时代造就了一代中师生。而不过十来年的时间,我们却被时代逐渐遗忘。扎根山区的岁月没有成为中师生的进身之阶,那纸中师文凭更是成了无数人跨不过去的门槛。我时常羡慕当年那些选择普高的同学,他们的起点,是大多数中师生穷极一生无法到达的终点。
明朝酒醒,可还记得酒杯深浅?我们生错了时代,却不曾辜负时代。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最美好的岁月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我们抱怨过、痛苦过,却不曾愧对过自己的职业,国家的培养。
来吧,再干一杯,为这二十年的光阴,为那被辜负的青春,也为我们谢幕的时代。

文/马菊香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马菊香,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人,茚旺高级中学教师。偶有写作,不成气候,正在努力。

马菊香丨求学之憾

马菊香丨绿遍天涯树

马菊香丨春意缱绻

马菊香丨观新城百姓春游有感(三首)

马菊香丨秋风起时倍思乡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