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位长寿专家都没迈过60岁!央视发声:毁掉你健康的,竟是这十大好习惯!

 南相子 2022-08-09 发布于河北

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注重健康养生,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让很多朋友难以分辨到底哪些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而哪些又只是噱头或骗局。


今天我们就通过早逝的两位养生大师的故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一些有关健康养生方面的认知误区。

太极大师梅墨生,59岁英年早逝

中国长寿专林海峰,终年51岁


梅墨生,1960年生于河北,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画家、书法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

梅先生一生注重养生,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许多养生经典理论文章,教育大家注意养生。

却在59岁,和中国人均寿命76岁相差17年距离英年早逝。让无数中老年人陷入无尽的思考。

图片

无独有偶的是,同样是在2019年,另一位以养生专家身份自居的“大师”林海峰逝世。

林海峰头衔众多,包括“中国营养健康网董事长、阳光森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医药保健研究会理事、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健康专业委员、中国长寿专家组营养专家”。

在世时,林海峰曾反复宣传大米等谷物是“现代中国人饮食中的毒药”,要排除毒素,其核心就是不吃任何固体食物,每天只喝8杯西芹、胡萝卜、黄瓜等榨成的果蔬汁。林海峰同志坚定地认为:连喝5-7天果蔬汁,一些慢性病完全可以治好,而且“这辈子就不容易再生病了”。

林海峰同志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瞎吹牛逼是件很危险的事。最终号称自创整体自然疗法的“养生大师”,却因为吃了一包过期的大枣,因食物中毒而死于51岁。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自然疗法大师”死亡,用生命验证断食排毒是谬论。
图片
上述的两则故事,经常会被有些朋友拿来当做“养生无用论”的举例,养生真的不重要,注重健康也白搭吗?

当然不是的,从这两个例子中,和大家一起反思的,主要有以下十个养身误区。

而我国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也早已通过央视新闻提醒全国人民,下面十大“好习惯”可千万要注意了!

图片

误区一

水果可吃可不吃

图片

中国人特别是男性,经常吃水果的比例偏低。很多人认为,水果是零食,可吃可不吃。其实,水果里含人体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矿物质,含具有强抗氧化作用、防止细胞衰老的维生素,以及可以明显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的可溶性纤维果胶等。

建议由“先吃饭后吃水果”改为“先吃水果再吃饭”。将水果放在饭前,可以保证快速消化,有效帮助控制热量、补充膳食纤维、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误区二

血脂高不能吃蛋黄

图片

王陇德:胆固醇是维持正常代谢必需的物质,80%的胆固醇是内源性的,从食物中来的外源性的只占20%。

鸡蛋中含有大量卵磷脂,是维持记忆和思维的物质,不吃鸡蛋或吃蛋清不吃蛋黄,会失去很多必要的营养素。每天吃一个鸡蛋,是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

误区三

植物油吃多了没关系

图片

许多人认为,植物油不同于动物油,胆固醇没那么高,多吃点没关系。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植物油的热量是非常高的,相同重量的植物油所提供的热量要高出猪肉一倍多,是鳗鱼的4倍多。

过多食用植物油也有很大危害,如每天多摄入5克油而不被消耗掉,10年后则多长20斤。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油脂类在最顶层,每天不应超过25克(半两)。

误区四

不胖不瘦不用锻炼


身体不胖不瘦,不见得健康指标就正常。有些不胖不瘦的人,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骨密度等指标都不健康。

如果不运动的话,你的人体结构是不健康的,肌肉和脂肪的比例是不对的,同样会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五

每周一次剧烈运动

一次大量的剧烈运动不能替代其他几天运动所带来的健身结果。习惯静坐生活的人,突然做出大力气的体力活动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最大。

锻炼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必须经常坚持。

误区六

锻炼要“闻鸡起舞”

早晨空气里氧含量较少,特别是在树林里,因为植物在夜里是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冬天寒冷,会刺激身体,诱发血管痉挛,使突发事件增多。另外,清晨血粘度高,血压容易升高,早晨还是中风、梗塞等疾病的“魔鬼时间”。

下午4-5点是一天中最适合锻炼的时间段,上班族可以在晚饭后半个小时开始进行适当锻炼。

误区七

爬山是最好的锻炼

人老腿先老,爬山的时候负重非常厉害,因为有一只腿从弯曲到伸直的过程,会损伤关节,过度负重活动会加速其退化和磨损。

中老年人尽量少登山、爬楼。

误区八

少吃一点活得更久

图片

少吃只能影响免疫功能,而且体重还会反弹。科学的减肥,不是节食不吃,而是讲究科学搭配饮食,加上长期的坚持合理运动。

不存在少吃可以延长寿命,损失了营养那是得不偿失。

误区九

局部锻炼可瘦腰

锻炼是改变整个身体代谢的过程。锻炼首先消耗内脏脂肪,然后才是皮下脂肪。皮下脂肪也是血流多的地方先消耗,如四肢、脸颊等。

只有做全身锻炼,才能消耗脂肪,而且一次必须超出20分钟。短时间的锻炼是不能减肥的,局部锻炼也不能减掉脂肪。

误区十

大量出汗可以减肥

人体中的水分主要在体液和肌肉细胞中,而不在脂肪细胞中。大量出汗后会出现口渴感,导致大量饮水,而后迅速恢复原体重。

排出汗液的好处,是可以带走部分代谢废物,但不坚持适量运动,只想通过大量出汗实现减肥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才能保证自己身体的健康,最后想跟各位朋友说“尽人事,听天命”,能够享受每一天,开心生活!才是我们人生的最终意义!

中国人怎么“吃”,有了新指南!

图片

吃什么更营养?怎么吃更健康?

时隔6年,被誉为中国人膳食宝典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近日再次更新。

这份《指南》由中国营养学会组织近百位专家历时近3年修订完成,适用于2岁及以上的健康人群,将对指导居民通过平衡膳食改善营养健康状况、预防慢性病发挥积极作用。

图片

准则一: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核心推荐】

1. 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

2.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

3. 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

4. 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图片

准则二: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核心推荐】

1.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进行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

2. 食不过量,保持能量平衡。

3.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

4. 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2-3天。

5.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准则三:

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核心推荐】

1.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g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

3. 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4. 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ml以上液态奶。

5. 经常吃全谷物、大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蔬菜水果、全谷物、奶类、大豆是维生素、矿物质、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对提高膳食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如何挑选蔬菜水果?

根据颜色深浅,蔬菜可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深色蔬菜指深绿色、红色、橘红色和紫红色蔬菜,具有营养优势,尤其是富含β-胡萝卜素,是膳食维生素 A 的主要来源,应注意多选择。
图片

挑选和购买蔬菜时要多变换,每天至少达到3-5 种(表1)。夏天和秋天属水果最丰盛的季节,不同的水果甜度和营养素含量有所不同,每天至少1-2种,首选应季水果。
图片
如何达到多吃奶类和大豆?

1. 选择多种奶制品:

与液态奶相比,酸奶、奶酪、奶粉有不同风味,又有不同蛋白质浓度,可以多品尝,丰富饮食多样性。

2. 大豆及其制品,可以换着花样经常吃:

每周可用豆腐、豆腐干、豆腐丝等制品轮换食用,既变换口味,又能满足营养需求。

3. 把牛奶制品、豆制品当作膳食组成的必需品:

达到每天相当于300ml液态奶,实际并不难。

图片

准则四: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核心推荐】

1. 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g。

2. 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蛋类300-350g,畜禽肉300-500g。

3. 少吃深加工肉制品。

4. 鸡蛋营养丰富,吃鸡蛋不弃蛋黄。

5. 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准则五: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核心推荐】

1.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烹调油25-30g。

2.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3. 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

4.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5. 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图片

不同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异很大。家里采购食用油时注意常换品种。

图片

准则六:

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核心推荐】

1.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每天吃早餐。

2. 规律进餐、饮食适度,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

3. 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ml。

4. 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早餐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奶豆坚果等4类食物。

图片

吃零食的量不宜多,以不影响正餐为宜,更不应该代替正餐。两餐之间可适当吃些零食,睡前1小时不宜吃零食。

图片

准则七:
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核心推荐】

1. 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应做好健康膳食规划。

2. 认识食物,选择新鲜的、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

3.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

4. 学习烹饪、传承传统饮食,享受食物天然美味。

5. 在外就餐,不忘适量与平衡。

图片

准则八:
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核心推荐】

1.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动物。

2. 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

3. 讲究卫生,从分餐公筷做起。

4. 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

5. 做可持续食物系统发展的践行者。

“决定一个人的健康素质强弱有3个条件:遗传、营养摄入、后天的学习或训练,包括体育锻炼等。遗传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但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膳食模式的改变、身体活动的改变,对我们的身体状况有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主任杨月欣教授指出,加强基本营养,对于提高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显示,2000年-2018年,我国2岁以上居民中,每日三餐规律的人群比例从2000年的84.3%下降到2018年的8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