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话安史之七——山河哭泣:奉诏讨贼的名义

 金色年华554 2022-08-10 发布于江西

图片

755年,山雨欲来,惊涛骇浪。

老皇帝要请安禄山到华清池泡温泉,使臣赴范阳宣召安禄山,回京后面圣恸哭:“臣差点儿就见不到陛下了!”

当朝奸臣杨国忠多次奏称安禄山有反意,老皇帝唐玄宗不信,杨国忠因此多次献计测试安禄山,幸好有干妈妈杨贵妃通风报信,安禄山舍身赴险,从鬼门关脱身之后,加紧准备反叛。

图片

安禄山屡次请求加官,唐玄宗因测试安禄山,于心不忍,对他的请求全盘答应。

安禄山又秘密安排心腹甄选健壮战马数千匹,偷偷饲养。

为了笼络人心,安禄山又上奏表示,自己率军征讨奚、契丹、九姓、同罗,功勋卓著,请求破格授权我封赏部将之权,唐玄宗再次应允。安禄山便一次性提拔封赏将军500余人、中郎将2000余人。

风雨前夕,安禄山又奏请以胡人将领32人代替汉人将领,杨国忠据此再次表示安禄山反叛之意已经十分明朗,不可答应,唐玄宗对此很不高兴。

杨国忠又建议将安禄山的范阳节度使一职替换他人,以此测试安禄山的忠心。唐玄宗虽已拟诏,但犹豫未发,而是派人以赏赐为名赴范阳查验,但使臣收受安禄山巨额好处,回来后盛赞安禄山精忠报国。

唐玄宗说,你们看吧,安禄山对朕推心置腹,绝无二心,有他在,东北无忧。此事也就次搁置,安禄山又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图片

安禄山得知杨国忠在京城秘密搜罗他的反叛证据、抓捕他的亲信后,在唐玄宗诏他赴京参加其儿子安庆宗与荣义郡主的婚礼时,更加不敢入朝,而是请求由22名蕃将率6000马夫进献3000匹马,唐玄宗这才有所怀疑。

于是,老皇帝便写了一道手谕:“朕新为卿作一汤,十月于华清宫待卿。”使臣宣旨时,安禄山稳坐床上不跪,只问陛下可还安好,不献马也行,等到10月我就赴京。随即将使臣带到驿馆,几天后遣返,使臣吓得夜不能寐,整日如坐针毡。

安禄山充分利用朝廷派使臣前来范阳一事,私自伪造敕令,召集诸将说,朝廷送来密旨,命令安禄山率军入朝讨伐杨国忠,这就给了他起兵反叛看似正义的理由。

图片

于是,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引兵出蓟城(今天津),尘烟千里,鼓噪震地,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降。

为什么?《资治通鉴》也说得十分明确:“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铭记“忘战必危”的道理。

盛唐王朝太繁荣了,四方臣服,中原百姓可以说几代人都没见过战争,突然听说范阳起兵,无不震惊,而普通郡县根本没有防备意识和御敌之力,要么仓皇失措,弃城投降,安禄山很快就占领了河北。

图片

老皇帝接到奏报,十分错愕,杨国忠喜形于色,说现在只有安禄山反叛,这不是天下所希望的,不出十天,必传安禄山的首级。结果是“上以为然,大臣相顾失色”。

要知道当时唐朝是外强中干,而且10个节度使中,安禄山又是兵力最多最强的,杨国忠的自信从何而来?无非是麻痹老皇帝,博取信任赞赏罢了。

这也就意味着,唐玄宗李隆基还糊涂地做着能够迅速平叛的春秋大梦,那么应对之策自然是慌乱无章的。

唐玄宗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防守洛阳,高仙芝募兵东征支援。这里“募兵”一词非常关键,朝廷没兵,临时在长安、洛阳两京招募士兵,如何应对安禄山的精锐呢?所以,安禄山很快就攻陷了洛阳,直逼京城长安。

图片

唐玄宗回想当年自己杀韦后、除太平公主,何等英明神武,而今郡县毫无抵抗之力,不禁哀叹“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邪!”直至书法大家、平原太守颜真卿守住河津的捷报传来,唐玄宗才觉精神振奋,说我不知道颜真卿是怎么做到的。

当安禄山听说唐玄宗斩杀了他儿子安庆宗,赐死他儿媳妇荣义郡主后,放声痛哭说,我有什么罪,要杀我儿子!于是,他把杀子之仇转嫁到已经投降的陈留数万军民身上,下令全部斩杀。

洛阳失守后,封常清建议退守潼关。这是守卫京师长安的最后一道天堑,潼关失守,则长安危险。

然而,高仙芝东征军的监军边令诚,因为高仙芝多次不听他的建议,便上奏称高仙芝不战自退陕西数百里,还克扣军粮,老皇帝未加详查,竟然听信谗言,将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名大将斩杀,只得起用病中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

哥舒翰推辞不了,只能硬抗,把大事交由田良丘处理。田良丘不敢决断,又找了两人分管骑兵和步兵,这二人又相互争权,结果军队纪律松散,毫无斗志。

面对叛军士气正盛,哥舒翰的想法也是坚守不战,但唐玄宗又听信谗言,以为叛军在陕郡仅有老弱4000人,强令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认为,安禄山久经沙场、精于算计,一定是引诱潼关出兵,考虑到一方面叛军劳师远征,以逸待劳坚守不战,等待叛军内部瓦解才是上策;另一方面,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史思明,战果颇丰,只要守住潼关,牵制叛军主力,郭子仪、李光弼便可引兵直取范阳,加速叛军内部溃散。

杨国忠看了哥舒翰的奏章,怀疑哥舒翰别有用心,可能是针对自己,就进谗言说哥舒翰按兵不动坐失良机,结果唐玄宗连下几道奏折催促哥舒翰出兵,哥舒翰被逼无奈,是“抚膺恸哭”,结果在狭窄山道中遭遇埋伏,18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回到潼关的只剩8000多人

这一战,是中国战争史上非常典型的伏击战例,值得研究学习。

随着潼关失守,长安也就再无天险,皇宫中一片混乱,《资治通鉴》记载:“百官朝者十无一二”,皇帝下诏说要亲征,群臣无人相信。

随着叛军日渐逼近,老皇帝带着杨贵妃和她的姐妹三人、皇子皇孙等逃出皇宫,准备前往成都避难,真可以说是悲哀啊。

图片

当时天下最强大的王朝,短短数月,皇帝都被迫逃出京城前往蜀地避难,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回过头来我们看到唐玄宗的晚年昏聩,朝廷毫无抵抗还手之力,幸得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将领退守潼关,本可以以静制动、等待时机反守为攻,但老皇帝听信谗言,误判形势,先是斩杀了封常清、高仙芝,后又逼迫哥舒翰出兵,导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这其中既有奸臣误国,又有老皇帝的胡乱指挥,结局悲惨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