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潼关之战,二十万唐军,为什么被安禄山一万人全歼?

 虎晟 2019-03-13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东北王”(东平郡王)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乱,唐军将领封常清节节败退,在他的劝说下,驻守三门峡的大将高仙芝主动西撤,退保潼关。严格地说,从这时起,潼关战局就已拉开了序幕。战局的展开,标志着唐朝在全面防御战线完全崩溃后,开始了以潼关为屏障的重点防御战。潼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长安东边的唯一屏障,如果叛军安禄山拿下潼关,长安则无险可守。由于唐军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不愿向监军令诚行贿,唐玄宗听信宦官谗言,将两位名将斩于潼关军中。

可是,此时唐玄宗手上无将可用,不得不启用,年过八旬、中风已久,卧病在床的西北王(西平郡王)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不愧是百战名将,镇守关半年,所取得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首先,使叛将崔乾佑所率大军被扼制在陕郡一带,前来增援的安庆绪也无可奈何,这样,就牵制了叛军主力,在潼关前线形成了对峙状态。其次,从全局上便利了唐军进入河北战场,并取得了军事胜利,重创叛军史思明部,使安禄山经营的河北发生动摇。就连已做了大燕雄武皇帝的安禄山也曾“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这就是说,潼关坚守给唐朝平叛战争带来了一线曙光。

安禄山

然而,有人不希望守潼关,这人就是唐玄宗,第一,唐玄宗得到小道消息,安禄山主力崔乾佑就驻扎在潼关东边——陕郡,不仅断粮兵少,而且毫无防备;第二,唐玄宗心想,当了五十年的太平天子,一向志得意满,没想晚年爆发安史之乱,连东都洛阳都丢了,所以,他特别希望快速结束战争,挽回自己的面子。于是,他催哥舒翰赶紧出关作战。哥舒翰一听,就知道这是安禄山的诱敌深入之计,可唐玄宗却深信不疑,但哥舒翰拒绝出关。宰相杨国忠看出了安禄山的诡计,但想借其手除掉政敌哥舒翰,于是怂恿唐太宗出兵。于是,诏书一道接一道的催哥舒翰出关,频繁到什么程度?“望其项背”,就是说后面的一个人能看到前面一个人。

哥舒翰

756年6月,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面对唐玄宗的诏书失声 痛哭,然后不情愿的率领大军离开潼关,这人就是——哥舒翰。在离潼关一百里的灵宝,哥舒翰的二十万杂牌军,果然遭到叛将崔乾佑一万人的伏击,山上的滚石、木头、箭雨从天而降,唐军被挤到一个狭窄的道上,死伤无数,史书上说,尸体堆了两丈高(约6.6米)。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唐军拼命回撤,撤向潼关,在半路又遭叛将崔乾佑的埋伏,结果20万人出关,只回来了数千人。天宝十五载的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年过八旬的老元帅哥舒翰欲自杀,被手下叛军挑断脚筋,捆绑后投降安禄山,一年后被杀,一代名将死不逢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