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行文史】他为什么删节了“邑人王科”的《涉县新作石城记》?

 爱旅游的寒江 2022-08-10 发布于河北

是谁删节了王科的《涉县新作石城记》?

马乃迋先生的《涉县古志四种》涉及明嘉靖、清顺治、清康熙、清嘉庆涉县志,其中,嘉靖涉县志中有王科的《涉县新作石城记》,该《记》作于“城成”之际,语势汪洋恣肆,语流顺达酣畅,情潮奔涌,显然有同仇敌忾之气。而到嘉庆涉县志,同样也有王科的《新作石城记》,但面目大变,“文字差不多少三分之一”,“有明显删节”。首先,首段“先是”以下凡140余言尽数没了,此间,“北虏”、“天戒”、“人事”、“虏细”、“窥”、“包藏祸心,尤为叵测”等字词均带明显的感情色彩。下段,关于魏有本之心足以仰窥,各尔“不负魏之所委”者亦兢心修人事谨天戒的文字也全删除,连“备书以励”也改成了“详书以示”,好象只怕后人知道了“涉县新作石城”的背景和时任河南巡抚魏有本之“心”。
是谁删节了前明“邑人王科”关于城池新作的文字?原文有什么问题吗?正如“新作石城”是有背景的,文字删节也是有其特殊背景的。不了解“新作石城”的背景,仅仅是平白干瘪地记叙一下石城新作的过程,记叙文字平淡无味,有类流水账。不了解文字删节的历史背景,就会坠入五里云雾,不清楚,好端端的王科雄文怎么过了二百多年就被缩水风干成了那么个模样?不是说文章千古秀的吗?怎么秀不起来了?原来,这与清前期的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及空前恐怖的交字狱有关。文章被删削以存世,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清朝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清代文字狱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族人等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清代文字狱所打击的主要是官民中的反清民族思想、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以及与党争有关的事件人物。从明代王科《涉县新作石城记》中可以看出,王科等汉族知识分对北方蒙古别部鞑靼俺达汗的入侵充满民族愤恨,斥之为“北虏”。这在入主中原的满人为统治者的清代来说,这都是极其危险的。于是,从顺治朝开始,统治者对一切汉人文字挑鼻子挑眼儿,象王科当年即时所成的篇什《涉县新作石城记》,其中有不少“北虏”、“虏”等这样的蔑称字眼儿。从情感上说,王科对魏有本等明代汉族官员的深远用心极尽颂扬溢美之能事,这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作为清统治者面对民间反清复明的民族情绪,就坐不住了,这是个民族矛盾问题,是个华夷之争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安全的问题。
顺治四年(1647),广东和尚函可身携一本纪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被南京城门的清兵查获,在严刑折磨一年后,定谳流放沈阳。次年即顺治五年(1648),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艺序案,毛重倬为坊刻制艺所写的序文不书“顺治”年号,被大学士刚林认为是“目无本朝”,有关“正统”的“不赦之条”。由此规定:“自今闺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从此诞生了清朝言论检查官,开始了中国的言论出版审查专制,中国人的“言论自由之人权”由此大倒退。

文化人为了避免文字狱,常常将涉嫌字眼改成其他字代替,或者干脆空起来,往往搞得文理不通,雅韵全无。后连“胡”、“虏”、“夷”“狄”等也成了避讳字,书籍中往往空格不刻。乾隆为此特发一道谕旨,说:“本朝人刊写书籍,凡遇胡虏夷狄等字常作空白,有的还改夷为彝,改虏为卤,这类情况很多。揣其本意,无非是为本朝忌讳,以表示作者的敬慎,其实不知这种作法本身就是相当不敬的。孟子说过舜是东夷人,文王是西夷人。可见夷狄等字不过是方域称谓,自古以来圣贤们并不避讳。至于把虏安强加于本朝,那是极其荒谬的。汉、唐、宋、元、明,历代边疆烽火不息,常指不能臣服之国为虏。我满洲原居东海水滨,若说是东夷之人无所不可,若说是虏就大错特错了。现在普天之下都是大清臣民,连穷边远徼都不忍视之为虏,岂可把虏字加之满洲族呢?只有准葛尔违背天命,总是不愿接受王化,不断叛乱,或许对他们才可以称为胡虏。总之大清承受天命,统一宇内,中外一家,上下一体,境内各族不得互相歧视。从今以后,凡临文作字以及刊刻书籍,都不得像以前那样胡乱避讳,空格改字,否则以大不敬治罪。”
从这一段说辞看,乾隆确为圣明之君,然,这么个“十全老人”也不能全无可以指摘之处。他本人就因“满蒙一家”,“骂蒙古人就是骂我”,把骂蒙古人为“胡儿”的满人广西巡抚鄂昌赐以自尽。山雨认为,乾隆也是皮薄的,有性情的。据悉,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乾隆皇帝在位时间长,施文字狱也绝对的多。
在这种思想、文化政策的高压下,当时的士人钻进古书堆中搞训诂、考古、校勘、金石之学,这就是乾隆年间的所谓朴学,虽然也获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这些成就就像囚牢里的犯人作出的精致玲珑的工艺品。在这种学问里,哲学不见了,理论不见了,中国文化一向重视现实,重视人生,重视政治,重视伦理的传统不见了。
清嘉庆涉县志的“主编”戚学标,乾隆三十年的拔贡,后在乾隆四十六年考中进士,担任涉县知县,为官有政声,因得罪上司被罢官,嘉庆时期,担任宁波府教授等职,精通声韵训诂之学,著作丰富,有不少作品传世。看来,戚学标也还是人格萎缩了的“彰德四才子之首”。他网罗的众多才人参与修涉县志,大家都被驯化了,没人敢把前明王科的《涉县新作石城记》原版入志,但不忍把关于涉县县城建设的重大文献弃之不用,于是只有削足适履了。就担文责的主体资格而言,清嘉庆涉县志中,王科的《新作石城记》,文字篇幅少了三分之一,是志书“主编”戚学标干的。
山雨   壬寅立秋之次   于古沙安乐窝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